隋平
摘要:目的 比较研究全麻和腰麻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4例,采取数字随机法分成腰硬联合组(n=42)和全麻组(n=42),腰硬联合组采取腰硬联合麻醉,全麻组采取全麻进行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药剂用量、阻滞完全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诱导后、插管后即刻、切皮时、拔管时的DPB、SPB、HR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效果显著,并且较全身麻醉更加安全,因此属于髋关节置换术的首选麻醉方法。
关键词:全麻;腰硬联合麻醉;髋关节置换术;麻醉效果
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常见手术方法,其麻醉关系到手术的顺利进行,因此具有较高的探讨价值。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均是髋关节置换术的常见麻醉方式,对两者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有利于医师做出选择,并且两种麻醉方式的安全性也有所不同,在进行髋关节置换术时,选用适宜的麻醉方法可有效减轻因手术创伤和术中出血引起的并发症,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同样重要。本文对全麻和腰麻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效果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2年5月1日-2014年5月1日收治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4例,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取数字随机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2例,其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在60-82岁,平均年龄(70.3±3.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7 d,平均(3.6±1.0)d;骨折类型:经颈型15例,头下型27例;Garden分型:II型25例,Iv型17例;致伤原因:摔伤34例,交通伤8例;对照组42例,其中男21例,女21例,年龄在60-80岁,平均年龄(70.1±3.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6 d,平均(3.3±1.1)d;骨折类型:经颈型17例,头下型25例;Garden分型:II型24例,Iv型18例;致伤原因:摔伤32例,交通伤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诊断标准:均经x线、CT检查,符合股骨颈骨折诊断标准;②纳入标准:意识清晰者,新鲜股骨颈骨折者,术前血糖、血压平稳;③排除标准:精神疾病者,神经疾病者,严重合并肾、肝、心不不全者,有麻醉禁忌症者,心电图异常者。
1.3方法 术前30 min给予地西泮10 mg、阿托品0.5 mg,行常规注射,进入手术室,采取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心电图(ECG),同时对心率、脉搏等情况进行监测,建立静脉通道。给予2.0mg/kg丙泊酚、0.2mg/kg维库溴铵、1.0ug/kg瑞芬太尼,行静脉推注进行麻醉诱导。
1.3.1对照组 本组采取全麻进行麻醉,患者行气管插管全麻,1.0%异氟醚吸入,间断的追加维库溴铵0.06-0.08 mg/kg、芬太尼1.0ug/kg,持续微泵静脉注射丙泊酚2.0-3.0 mg(kg·h)进行麻醉维持。
1.3.2观察组 本组采取全麻和腰硬聯合麻醉,选择右侧卧位,给予I2-3间隙作为穿刺点,选择AS-E/S型16号的腰硬联合麻醉穿刺针对患者进行穿刺,成功后,给予2 ml的0.5%布比卡因、1 ml的10%葡萄糖注射液进行注入,置入硬膜外导管,患者平卧,维持麻醉平面直至T10以下。
1.4观察指标 ①记录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药剂用量、阻滞完全时间;②疼痛程度评定标准: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定,无痛:0分;轻度疼痛:≤4分;中度疼痛:5-6分;重度疼痛:7-9分;剧烈疼痛:10分;③观察两组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插管后即刻、切皮时、拔管时的舒张压(DPB)、收缩压(sPB)、心率(HR)水平;④记录术中、术后不良反应。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专业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麻醉效果 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药剂用量、阻滞完全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术后疼痛程度 观察组轻度或无痛率80.95%,对照组轻度或无痛率61.90%,观察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水平 观察组麻醉诱导后、插管后即刻、切皮时、拔管时的DPB、SPB、HR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两组麻醉不良反应 观察组术中低血压11例,术后恶心呕吐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6.19%,对照组术中低血压22例,术后恶心呕吐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69.05%,观察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全身麻醉是临床经典的一种麻醉方法,在髋关节置换术中,全麻应用也较为广泛,岳永猛等进行的一项临床研究显示,全身麻醉运用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并且由于他们在麻醉期间采用咪达伦唑,避免了患者术中知晓,因此患者较为表现较为平稳,并未观察到较多的并发症发生率,该研究将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相比较,从结果上看,两者均可收到满意的临床效果,并且相较于全麻,腰硬联合麻醉有着更少的并发症发生率。而本研究进行的观察中,也对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与上述报道相似,而全麻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原因与全麻需要在气管插管的条件下进行有关。
以往的髋关节置换术以硬膜外麻醉为主,和全麻相比,术中渗血更少,并且减少了深静脉血栓发生率l引。根据本研究结果中显示,两组麻醉效果均较好,但有所差异,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药剂用量、阻滞完全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而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的观察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腰硬联合麻醉是一种较全麻更加优秀的麻醉方法,虽然其更加可能造成椎管内并发症,但血流动力学稳定,麻醉起效迅速,并且无穿刺禁忌征,也无插管和拔管可能造成的并发症。
综上所述,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中均能满足手术所需,但腰硬联合麻醉起效更快,效果更佳,并且安全性也更高,因此更加推荐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