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不叁
公元前283年的渑池,盛大的外交宴会正在举行,宴饮的双方是秦昭王和赵惠文王。现场气氛十分融洽,一年前的和氏璧事件似乎并未给双方留下任何不快的记忆。
酒至半酣,秦昭王提出请求:听说赵王擅长音乐,请为大家奏瑟。赵惠文王欣然应允,弹奏了一曲,换来满座喝彩欢呼。负责记录秦王言行的御史随即记上了一笔: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气氛瞬间陷入尴尬,赵惠文王没料到对方是在戏耍自己,恼火却无可奈何。这时蔺相如站了出来,他顺手拾起一只瓦罐来到秦王面前,声称代表赵王,请求秦王击瓦罐。
秦昭王对此断然拒绝,蔺相如先是跪倒继续请求,眼看秦王仍不理会,他又声称,只要五步之内,自己脖颈里的血足以溅到秦王身上。卫士们试图上前,蔺相如却瞪眼怒斥,吓阻了他们。在他的威逼下,秦昭王只得敲了下瓦罐,蔺相如立刻要赵国御史也记下: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这就是太史公笔下一波三折的渑池会。数年前咸阳殿的九宾大典上,同样是面对秦昭王,蔺相如手持和氏璧,作势要撞向庭柱,那时他曾撂下一句异曲同工的狠话:大王如果一定逼迫臣,臣的头今天就与和氏璧一起在柱上撞碎。
两起外交事件中蔺相如的表现,很容易如坊间流传的外交段子一样,被称赞为“维护了赵国尊严”。其实,外交从来不是靠着一味好勇斗狠就能达到目的,蔺相如的强横表现背后,埋藏着秦赵两国当时的微妙关系。
在“完璧归赵”事件中,人们总习惯将起因归结为秦昭王对和氏璧的垂涎,其实玉璧只是个借口,秦昭王是在对赵国进行试探,他真正在意的不是得到玉璧,而是对方的反应。赵国不会相信秦国真的肯割让城池,但他们在拒绝之前,势必会评估这样做可能会带来的后果:如果赵国不敢有丝毫违逆,直接奉上和氏璧,那显然是对秦国有所畏惧。换言之,赵国选择以哪种方式回应秦国,直接反映出他们此时的实力,弱国是没有外交的。
蔺相如在秦宫的强硬表现,则恰恰代表了赵国面对秦国的态度:纵然实力还不及,赵国也不会轻易退让,哪怕是一块玉璧。秦昭王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当真杀死赵国使者,蔺相如也清楚这点,他做出的玉碎举动与其说是威胁,不如说是一场刻意的表演。即便如此,蔺相如的强硬也并没能阻止秦国的兵锋,在这同一年,秦国夺取了赵国的石城,次年又斩杀了两万赵军。
渑池会同样没有表面上那样简单。如果只理解为“秦王不甘心夺取和氏璧的失败,想要报复”,未免太小瞧他。这一事件发生时,秦将白起正在进行鄢郢之战,廉颇则刚结束向齐国的进攻。秦赵两國都需要稳住对方这个最大的对手,这才有了在渑池的和谈。换言之,当时的形势决定了渑池会一定会以和平结束,鼓瑟击缶只是其中无伤大雅的小插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