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泽恢
在素质教育中,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体育教学中得不到激发和重视,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唯师是从,学生变成了只是负责接受教师训练的机器而已。长此以往,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扼杀了学生求异的意识,导致学生形成了不思考,不提问的坏习惯。造成不少学生不敢对老师讲授的问题提出质疑的后果,并因此丧失许多自学的能力。导致了可能成为长期依赖他人思维的低能儿。这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也就成为空谈。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呢?我认为:体育课堂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主战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造就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是前提条件;选择激励学生活动的途径是培养创新和能力的保证。
一、打破传统教学常规,把课堂还给学生
传统的课堂教学束缚了老师,也束缚了学生。因此,要想打破传统教学常规,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课堂训练中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掌握学习的规律。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营造适应学生思维的空间和环境,指导学生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加以激发和引导,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自己能发现学习的规律、动作要点及相应的原理,从而形成主动思维,发现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这种尝试也叫“发现法”。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东西,他还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能在活动中发现或解决一切自己未发现的问题都是一种新的创新,都应该加以鼓励和提倡。比如,在教低年级学生做“向左、右转”“向后转”动作时,学生中常会出现转错方向的毛病。这种现象的出现,实质上是低年级学生对方位定位不清,这属自然现象,并非“注意力不集中”或“脑子笨”。对待这个问题,首先要给学生时间和空间的记忆,让学生在训练中做好标志(可让学生卷起一侧袖口或在裤腿作标记),便于发现目标定向。然后再喊口令,学生的方向性错误就会减少。再如,教学生原地举手肩上投篮,教师先简单明了地做示范講解,然后指导学生自己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思考投篮动作的要点,包括持球的动作,有力的顺序,出手角度,出手的指导方向等。通过训练、思考,自己去发现掌握投球的规律和方法。使用发现法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步骤可以归纳以下几点:1.选题(如投篮的要点),2.提问(提示引导或鼓励),3.对比各种因素,4.引导学生作结论或总结学生的新发现。
二、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
课堂上,我们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在和谐、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这种方法叫选择问题法。它的特点是以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它的运作采用步骤是:1.选择问题,2.明确问题,3.寻找线索,4.解决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这一方法时,先要做好准备工作,要吃透教材的内容,在实施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和解决问题。例如:教原地跳起单手肩上投篮时,有的学生在距离篮圈3—4米的距离跳起时,动作很吃力,总投不到位,心情紧张。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创设意境,边指导边鼓励,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先练习,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缓解紧张的情绪。之后向学生提出建议,让其自己感悟,如询问是否力量不够;动作不规则;出手时间是否合适;举球高度是否合适等,让学生边练习边对照边思考。经过这一系列的提示,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但不能代替学生做。只有这样,才能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的要领。
三、创设灵活多样的活动,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在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激发他们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师要创设能让学生互相质疑的环节,并要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方法叫反思提问法。实施这种方法,可以打破过去只有老师提问,不许学生反问的被动学习局面。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发表自己的见解。活动中,师生进行了平等地交流,学生思考问题和答辩问题变得积极主动。既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能训练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例如:教复习课时,我创设了一下的情景:给学生3—5分钟时间,两人一组(围绕着复习技能的内容),每人向对方提一个问题并回答对方一个问题。然后再抽出几组的问题和答案向大家宣布,让大家当评委,之后让学生现场展示。这种共同质疑,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展示交流学习的活动方式,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重点的理解和思考,又能推动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和发现,从而在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实施体育强国的教学活动中,要积极探索,灵活运用,及时反馈,才能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愿景贯穿到体育教学中去,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将来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创新的精神打好基础。
(惠州市中堂小学,广东 惠州 5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