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摘 要]从电視文艺晚会的现状分析着手,阐述了创新的必要性,并列举出新媒体手段、高科技舞台手段以及内容贴近观众感情三种创新方式,以实例说明电视文艺晚会创新的必要性。
[关键词]文艺晚会;现状;创新
电视文艺晚会是一种特殊的电视表现形态,通过电视手段,将文艺晚会的现场展现给电视观众,既解决了观众不在晚会录制现场的物理距离的问题,又丰富了电视荧屏,使得电视节目样态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实。 电视文艺晚会通常会在传统节日、重要节日以及特殊时间节点等播出,目前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电视节目样态,突出强烈的节日氛围,给观众带来特殊的心理感受。
一、电视文艺晚会的现状
随着经济水平、生活水平、观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视文艺晚会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分析电视文艺晚会的现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1.主题内容清晰
电视文艺晚会为广大电视观众服务,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是电视工作者的目标。不同时间节点播出的电视文艺晚会都有着鲜明的主题,因为只有确定晚会的主题之后才能选择节目并进行编排。选择和编排节目的过程就是在主题的框定下,让节目进行互相适应的过程,各节目衔接顺畅、主题统一、节奏清晰,由此奠定了一台好的电视文艺晚会,定会给观众带来美好的收看享受。
2.题材源于生活
艺术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电视文艺晚会也不例外,一旦脱离了生活,势必会使观众觉得乏味,缺少可看性。目前电视文艺晚会形式上几乎都是歌舞表演、相声小品、魔术杂技的叠加,加上熟悉的面孔,很难带给观众新意。通常电视文艺晚会都会耗费不少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与产出往往不成正比。近年来,有些电视文艺晚会邀请民间艺人,乃至民间艺术家的参加,以便推广地方文化,这种做法就十分“接地气”,来源于生活的才是观众喜闻乐见的,传达人民群众的心声,体现节目的特点。
二、电视文艺晚会的创新点
电视文艺晚会必须要创新,而且必须要常变常新,否则在电视节目极其丰富,可选择收看源十分充裕的情况下,很容易被电视观众摒弃,因此创新就成为必要条件。
1.新媒体手段应用于电视文艺晚会
电视文艺晚会借助电视手段传播,到达率很高,但是如何能够让电视观众融入到节目中,参与互动,实现台上台下相贴近,新媒体的应用成为电视文艺晚会创新点之一。
在电视节目收视率不断下滑的今天,新媒体的加入,无疑是对电视文艺晚会的促进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手机等新媒体手段的使用更加便利,观众参与的门槛变低,让观众乐于参与到互动中来。2015年央视春晚与腾讯合作,使“摇电视”走近了电视观众,在此之前,很多观众不了解“摇电视”,甚至不知道“摇电视”的基本功能。一台电视文艺晚会,选择在除夕让亿万观众同时进行着摇手机的动作,通过微信的“摇一摇”,即可进入到互动界面中,可以直接参与节目互动,微信红包、优惠券与广告一起,送达到观众端。一方面,对观众起到黏滞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把广告信息无形当中传达到观众,给广告客户更高的回报,尝到甜头的客户会更加青睐这种在手机端到达的广告投放形式。2015年的春晚无疑是新媒体应用于电视文艺晚会的典范,观众热情参与,实现了多屏互动,形成大屏带动小屏,小屏反哺大屏的良性循环。
如今,“摇电视”已经不再是稀奇的电视互动手段,短短两年时间,让这种新媒体手段几乎成了人尽皆知的互动方式。2017年年初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再次把“摇电视”利用得淋漓尽致,通过微信摇电视进入到参与页面,与电视中选手、百人答题团一起回答问题,把参与性提到了很高的高度,用这种方式黏滞住观众,从而提高节目的收视率,提高广告的到达率,一举两得。
2.高科技舞台手段创新
电视文艺晚会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利用电视手段,将高科技应用于晚会的视觉效果中。2016年央视春晚在舞台设计上就很用心,设计中使用了全息电子技术以及升降舞台,这就让电视观众在新鲜的视觉感受中被吸引,让观众感受到创新。广州分会场中,孙楠与机器人一起表演的《冲向巅峰》,科技感十足,机器人与无人机的参与,让孙楠这个明星更受观众瞩目。设想如果只有孙楠一个人的表演,一定不会产生如此好的效果,与二十年前的联欢会没有差异,更不会赢得这么多观众的眼球。其实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机器人、无人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无论单独看到机器人或者无人机都不会让人有什么创新感,关键是在电视文艺晚会的舞台上,明星、机器人、无人机在特定氛围和特殊的环境的烘托下,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3.内容贴近观众感情
电视文艺晚会的节目创作要注重整体协调与局部突出的纵横相接,要有局部的突出节目作为点睛之笔,点睛就要靠内容,贴近观众感情就极容易被观众迅速接受,这方面尤其以感情积累、情感烘托作为创新点。
一首《常回家看看》触动了多少人的动情点,抓住了全国亿万人的心,正是因为这首歌的内容实在是太贴近观众的感情了,拨动了儿女的心,更拨动了父母的心。凡是涉及团圆为主题节日的电视文艺晚会,亲情、人情是必选话题,但是如何能从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脱颖而出,这就是创新,更是创新的难点所在。在历年春晚的舞台上,这种创新显得尤为突出,1983年李谷一的《乡恋》、1984年马季的“宇宙牌香烟”、1989年赵丽蓉的《英雄母亲的一天》、1998年王菲、那英的《相约98》、2014年黄渤的《我的要求不算高》、王铮亮的《时间都去哪了》都成了贴近观众感情的典范,回想从1983年第一届春晚开始,不是每个节目都能被被观众牢牢记住,很多都已经被淡忘,凡是能被记住的,都是内容贴近观众感情的,一定是当年直戳观众情感线的节目,因此,观众的情感不断变化,电视文艺晚会节目的内容也要随之贴近、与时俱进的贴近平民,定会收到长久的发展。
电视文艺晚会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拥有着广阔的市场和观众基础,创新一定会提升电视文艺晚会的影响力,与媒体品牌一起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共同联合跨界的重要途径。
(编辑/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