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仅是满足于外形的相似,而是更注重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的揭示。“相由心生”,一个人的心境往往可以通过特定的面相表现出来。可到了元明清,文人画家更青睐于山水画和花鸟画。面相学也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被人遗忘。当代人物画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绘画的冲击,而绘画者常说的“三庭五眼”,其实最早为相学术语。这些都可以论证中国人物画和面相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尝试浅析元明清后人物画与面相学的关系。
关键词:相学;元明清;人物画
一、元明清绘画题材的侧重
虽然元代画人物的画家中不缺乏高手好手,但文人画突显出来,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文人们较多喜欢画山水和花鸟,此时竹石、梅兰等题材也逐渐在画面中出现。元代的人物画家王擅长人物画,且造型精准生动。他的著作《写像秘诀》中有记“凡写像者需通晓相法”,这可以很明确推断于王绎而言,相法相对于人物绘画而言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王绎本人也是以擅长画人物肖像而出名的,他画的人物,造型生动精准。
元代虽然人物画还是不如山水受推崇,但还是存在很多画家继续坚持着人物绘画,如赵孟頫、钱选、卫九鼎等人,都是人物绘画中的高手。
二、丁和《传真心领》
继《写像秘诀》后,又有了一本对于人物绘画影响不小的著作诞生,也就是清朝丁皋著录的《传真心领》。书中有记载“写真一事,须知意在笔先,气在笔后,分阴阳,定虚实,经营惨淡”[1]。丁皋提出在画画前应先观察写生对象,对其有了充分的了解后,再开始动笔,有胸有成竹之势,这种先观察再动笔的作画步骤,就是将面相学融入到了观察的步骤当中。《传真心领》中还收录了“三停五部图”、“起稿论”、“染法分门”、“面色论”、“气血论”及面部五官的“天庭论”、“鼻准论”等,是画人物者必看的一本面相学的著作。
丁皋《传真心领》中对人物面部理论的分析,恰巧与西方科学绘画的“三庭五眼”相类似。
三、明清人物的发展
明清之际,西方列强国家的入侵,使得中国的传统国画和西方的油画相碰撞,而且中西相学也产生了一定的交汇。传教士来到中国,更带来了欧洲的艺术,传统人物绘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比较著名的是乾隆时期从意大利米兰来到清宫中成为宫廷画师的郎世宁。他将乾隆皇帝一身中经历比较大的事情一一在画面上记录下来。但中国人一直不喜欢油画,因为油画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得浑浊不干净。所以郎世宁等其他外籍画师为了适应宫廷中对美的要求,开始学习中国的传统绘画,使用矿物质颜料在绢上作画,且一改西画中对阴影使用的绘画习惯。
乾隆帝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达88高寿。那么通过图1乾隆帝的画像来看看慈眉善目乾隆帝是不是真的有长寿的“标志”。
(一)脸型
拥有长方形脸,整个脸型椭圆且长的人,这种人可得长寿。画像中乾隆帝的脸椭圆且长。
(二)人中
神相全编中说“人中深而长着,长寿”。人中深长、端正而直的人可以长寿。乾隆帝虽然人中两侧长了胡须,深长的人中还是依稀可见的。
(三)中停
中停是指从眉毛到鼻准的部位。中挺丰满端正,鼻梁挺直,有“年寿隆起者寿”的说法,就是指鼻梁中部隆起者可以长寿。画像中乾隆帝的中停较长,鼻梁直挺,是长寿之面相。
清光绪年间,将古代的“门神画”正式成为“年画”,年画娃娃(图2)可爱的造型,以及美好的寓意,使得其深受我国农村老百姓的喜爱。年画娃娃的造像,也对婴戏图中儿童形象的表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图2中两个年画娃娃均有抓髻,抓髻在民间既有繁衍和生育的寓意。两个娃娃手举着莲花,骑在金鱼和鲤鱼的身上,寓意着“阖家欢乐,年年有余”。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娃娃那红扑扑的脸颊,寓意着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很多人物形象的塑造,都要考虑所表达的情感和作用,所以研究绘画对象的面相,来探究其内心世界,对绘画作品的阐述尤为有效。
四、元明清人物画与面相学的关系总结
上文中描述了元明清后,西方绘画对于传统国画的影响。西方绘画对于比例和光影极为讲究,同为刻画人物,西方绘画中对比例把握越精准,所刻画的人物就会越惟妙惟肖。中国传统国画对于表现人物性格和內心世界的要求也是极高的,但通过刻画外表来展现内在,必然离不开面相学对绘画的指导。明清后,西画中画互相影响,面相学的学习对于画好人物画而言显得更为重要。
我们当代的绘画人,大多是过早接触西方的绘画方式,利用光影去完成素描作品,而较晚接触国画去完成一幅完整的人物画。人物画的画面形式也逐渐变得过于写实,而缺失了国画人物的韵味。如果重新拾起面相学,我想会对今后人物画的发展带来全新的面貌和气息。
作者简介:唐梦玲,女(1991-),民族:汉,籍贯:安徽。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国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