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临床研究

2017-05-16 13:56李强曾菲林育南
医学信息 2016年33期
关键词:超声引导

李强 曾菲 林育南

摘要: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和盲穿异感臂丛神经阻滞组组(C组),每组15例。B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c组患者采用传统盲穿异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阻滞操作时间、阻滞成功率、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B组患者阻滞操作时间、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较c组患者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阻滞并发症发生率较c组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患者满意度较c组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以缩短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提高麻醉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超声引导;肌间沟入路;臂丛阻滞;上肢手术

臂丛神经阻滞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外周神经阻滞方法,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是一种效果确切,性价比高的麻醉方法。传统臂丛阻滞技术依赖患者体表标志定位方法,在穿刺过程中,通过穿刺针触碰臂丛神经而引发患者”电击”样异感从而达到定位目的。近年来,随着超声在麻醉领域的运用,超声引导下的外周神经阻滞也逐渐应用于临床。我们利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人路臂丛阻滞用于上肢手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7月-2014年12月接受择期臂丛阻滞麻醉的患者30例,年龄27-58岁,ASA Ⅰ-Ⅱ级,无肝肾功能障碍,无心、肺及凝血系统疾患,局部皮肤无感染及破溃,其中上臂手术11例、前臂手术12例、手腕手指手术7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和盲穿异感臂丛神经阻滞组组(c组),其中B组15例,c组15例。

1.2方法

1.2.1麻醉方法 患者术前均禁食8 h,于入室前30 min均肌注鲁米那1.0g、阿托品0.5 mg。入室后予患者持续心电、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监护。开放静脉通道后,所有患者均取平卧位,头偏向对侧,操作区域常规消毒铺巾。B组患者采用PHLIPCX cart便携式超声仪高频线性探头引导穿刺定位,将探头涂抹超导凝胶后用无菌薄膜包裹,置于肌间沟处,通过调整探头角度、扫描深度及探头增益获得清晰的肌间沟臂丛神经图像,通过平面内注射技术,以探头外侧缘为进针点沿探头长轴平面进针,当针头进入到神经表面后下方后,回抽无血开始注药。c组患者以体表标志即前、中斜角肌夹角平环状软骨平面处进针,进针过程中调整不同的进针方向引出患者”触电”样异感,当异感放射至肘关节以下时,回抽无血开始注药。两组患者均注入0.75%罗哌卡因25-30 m1。两组患者分别由同一名麻醉医师独立完成阻滞操作。

当患者出现麻醉效果欠佳或不理想时,静脉给予患者布托啡诺0.5 mg或1 mg,当臂丛阻滞完全无效时,则通过和患者及手术医师沟通,改变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

1.2.2观察指标 记录①两组患者阻滞操作时间(从开始进针到开始注药时间);②两组患者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酒精棉球测试法);③阻滞成功率及术中添加布托啡诺剂量;④并发症发生情况(不适感、刺破血管、止血带疼痛及/loner's综合征);⑤患者满意度(满意=如果有需要下次仍然实用相同技术,不满意=不愿意使用相同技术)。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阻滞操作时间比较 B组患者阻滞所用时间为(3.5±1.2)min,明显少于c组患者所用(5.2±1.9)min,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比较 B组患者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为(10.3±4.7)min,明显少于c组患者起效的(17.8±6.8)min,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两组患者阻滞成功率比较 B组患者阻滞成功率为100%,c组患者成功率为9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c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阻滞不全情况,术中添加布托啡诺。

2.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B组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出现穿刺过程中的不适感,表现为穿刺点疼痛,c组患者中有6例患者出现不适感,除表现为穿刺点疼痛外,还表现为出现穿刺过程中出现”触电”样异感,另外c组患者中出现4例刺破血管、2例出现Honer's综合征、1例阻滞不全出现止血带疼痛。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6兩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B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对此次穿刺不满意,c组患者中有6例,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臂丛神经阻滞因为相对操作简单、性价比高而常作为上肢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法。以往麻醉医生主要依靠患者体表标志进行穿刺定位,以寻找神经”触电”样异感来进行阻滞lll。但体表标志却因患者自身因素而各不相同,而异感定位有赖于患者自身配合,常常导致患者不适感的发生。

近年来,随着超声引导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超声仪的不断小型化,超声技术在临床麻醉中的运用逐渐增多。正常情况下,在超声显像中肌间沟处臂丛神经二维静态纵切表现为条索状、平行排列但不完全连续的低回声区及分隔期间的强回声带;横切表现为类圆型、内含二到三个小低回声区及包绕其周围的小强回声带。当肢体发生屈曲或伸直时,肌腱和韧带随肢体运动主动平行滑动,臂丛神经也随之发生牵拉滚动。

由于超声技术的无放射源、实时、轻便、无创等优点,在麻醉领域的运用中逐渐显露出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超声引导下的外周神经阻滞能够精确显示神经位置,特别适合解剖标志显示不清楚的肥胖患者,同时还特别适合不能沟通的患者;另外超声还能提供实时的影像引导,在穿刺过程中可以根据超声图像调整穿刺方向和深度;超声还可以识别邻近目标神经的重要解剖结构,如动脉、胸膜等,避免这些邻近结构在穿刺中的损伤及注药时的误入;超声还可以实时显示局麻药物在目标神经周围的扩散情况。在我们的研究中就发现,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其阻滞操作时间、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较传统盲穿手法所需时间短,同时超声引导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如患者不适感、刺破血管、止血带疼痛和Honer's综合征发生情况较传统盲穿组为低,另外,患者满意度也较传统盲穿组高。

虽然超声引导的臂丛神经阻滞有着其他阻滞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据国内外文献报道,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臂丛阻滞也存在阻滞不全的问题,主要原因可能时在肌间沟水平,由于其他组织的干扰导致Cs-T1神经根不能充分显示在超声图像中,最终导致尺神经阻滞不全的发生。另外一些研究还指出,超声引导下联合使用肌间沟和腋路法,把局麻药直接注射到尺神经周围则可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肌问沟臂丛神经阻滞优于传统盲穿法,值得在临床麻醉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超声引导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对上肢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及对血清IL—6和IL—10的影响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肝脏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效果分析
超声引导下不同硬化剂注射治疗肝囊肿的临床效果评价
超声引导下单次硬膜外穿刺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探讨
同剂量不同容量罗哌卡因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膈肌移动度的影响
超声引导下三种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效果观察
评价超声引导下微创手术治疗颅内肿瘤的临床效果
胸椎旁间隙超声解剖特征与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技术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