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馥
安徽清凉峰自然保护区位于安徽省绩溪县和歙县交界处,与绩溪县伏岭镇、歙县三阳乡两个乡镇毗邻,以石门、断崖、云海、虬松著称,作为天目山脉主峰的清凉峰海拔1787米,是华东第二高峰。清凉峰森林生态系统在华东地区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稀有性,是华东地区的“天然动植物园”和“物种基因库”。
因科研项目需要,我们的调查小组于2015年12月和2016年3月两次奔赴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次登上清凉峰。季节不同,天气不同,心情也不尽相同。
冬季到山里来看雪
12月的清凉峰气温早已降至冰点,但是我们不能穿太多,因为爬山是个体力活,需要衣着轻便。所幸刚到的两天,阳光充足,山里空气清新,对于久居城市的人而言,天空蓝得甚至有点“刺眼”。保护区内植被茂密,生命繁盛。我们需要在短短的一周之内,在预先设置的各条样线上完成鸟类和兽类的调查,并布设了11台红外相机,以便获得更丰富的鸟类、兽类数据。
每天清晨,我们都要从驻地穿过山下的田间小径前往清凉峰。天朗气清的日子里,鸟类的活动也频繁。红嘴蓝鹊或在田间地头的围栏上鸣叫,或“拖”着笔直的尾巴从路的这边飞到那边,偶尔也会下地蹦上几步找点吃的,果实、昆虫还有一些小型鸟类都是它们的食物,有时它们甚至还会合伙围攻猛禽。
山涧汇成小溪一路流淌,滋润着山里的生灵。远远地我们听到一声“哨声”,原来是一只白冠燕尾在山涧边停栖。白冠燕尾是溪流边的常客,往往是先听到它们如哨子般细而略长的叫声才发现它们。它们的羽色黑白相间,叉形的长尾让人很容易就能辨识出来,溪流中的水生昆虫是它们的最爱。第一次在浙江天童山见到这种鸟时心中便已生了喜爱之情,那时每天都会下山到水边等它们,看它们洗澡、嬉戏。
除了白冠燕尾,褐河乌和红尾水鸲也喜欢在溪流附近的石头上停留。褐河乌常停在溪流中间的大石头上一动不动,而红尾水鸲更为活泼,常成对出现。雄性的红尾水鸲拖着的栗褐色尾羽显得异常明显。相较而言,灰色雌性红尾水鸲就太不起眼了。鸟类世界就是这样,大多数时候雄性都比雌性羽色艳丽,更具视觉冲击力。
山谷中,常常会响起阵阵急促的叫声,那是大山雀的标志性叫声。大山雀辨识度极高:它们脸上的白斑明显,且胸中央有一道明显的黑色条带。它们总是或单只或成双地在枝丫间跳跃,一刻不得闲地叫着,有时甚至飞到我们的跟前,完全无畏惧之态。而体型略小的红头长尾山雀则喜结大群,窸窸窣窣在树冠、树干层跳跃、取食。它们模样十分可爱,常被我们称作“小海盗”,你看看,是不是很像?
虽然天气晴好,但来到海拔1400多米的野猪塘时,溪水边的植物上已经结了冰溜子,掰一段放在嘴里,还略带甜味。坐下来晒晒太阳,潺潺的溪水声衬托了山里的幽静。工作站附近的土壤层表面常出现霜柱,这是由于土壤中丰富的液态水在遇到地面低温的时候形成了竖丝状结构。经过辛苦的一周,我们完成了调查区域内设置的各条样线的鸟类调查和兽类考察,并在当地林业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在不同样线上布设了11个红外相机,第一次调查顺利结束。
收获的初春
3月,我们再次来到安徽清凉峰自然保护区,之前布设的红外相机已经结束工作。经过一个漫长冬天的等待,大伙都已经按捺不住想要尽快地取回布设的红外相机。刚到那天的下午,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前往第一条样线。3月的清凉峰,天气时阴时雨,飘零的小雨和山里的水雾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大伙儿甚至在刚上山不久就已浑身被打湿了。山林仿佛隐匿在一片迷蒙的云雾之中,山路上到处回荡着时断时续的鸟鸣,清脆的鸣叫声就在耳旁,却又始终寻不得鸟儿的身影,只能通过鸣叫声来分辨它们。
在前往最后一条样线时,天气总算放晴了。春日阳光下,温暖的春风唤醒了沉睡一冬的生灵。山路上,一只蓝尾石龙子趴在路中间。以前在上海和浙江也见过蓝尾石龙子,只是每次刚看到它们,它们就迅速逃离了。许是早晨的气温还太低,它就懒洋洋地趴着,似乎丝毫没有被我们打扰。我们轻轻地绕过蓝尾石龙子继续向前,路边的嫩叶和小花带着清晨的露珠在阳光下熠熠发光,山坳和路边的油菜花成片地盛开,把山野染成了灿烂的黄色。
按照原定的样线,我们重复完成了鸟类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并顺利在各个取样点收回了红外相机。每天下山后,我们都会迫不及待地到电脑前翻看影像资料。在111天内,所布设的红外相机共拍摄了5978张照片,录制了32段视频。当我们看到照片中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颈长尾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鹇、勺鸡、鬣羚,以及黄麂、野猪等动物时,满滿的收获让我们觉得之前一切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两次野外工作经历让我们感触良多。这种工作除了要克服天气上的困难,对体力的要求也很高。调查过程中,平均每天需要步行十多千米,小腿基本上一直处在酸胀的状态,偶尔还会发生掉进刺骨溪水里这样的意外。尽管如此,野外考察的日子还是让人难以忘怀,匆忙的城市生活反而让人更加渴望与自然的亲密接触。真心希望这片华东地区的生物宝库能够一直繁盛下去,我们也期待着与它的再次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