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少鸭
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里约奥运会),将于8月5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开幕。对于这四年一次的盛会,本次主办方为世界各地的体育爱好者准备了750万张奥运门票,再加上各国的运动员、教练员、记者和工作人员,届时奥运场馆内外将人头攒动。众多不同肤色、语言和装束的八方来客齐聚里约,在为里约带来别样魅力的同时,也让里约成为不法之徒觊觎的目标。
为了保障里约奥运会的安全,巴西军警和消防部门共出动85000人,这人数是伦敦奥运会的两倍。此外,安保部门还构建了“识别”“认证”与“报警”三堵无形的安防“墙”,将安全隐患挡在“墙”外。除了危险分子之外,安保人员还要全力防范危险物品的“入侵”。
识别
“识别”是第一堵安防“墙”,它可以在危险分子还没有接近现场时就将其在茫茫人海中擒获;或者以极为精确高效的方式进行监控并追踪,以震慑欲犯而未犯者,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这不就是摄像头监控吗?”你可能会不以为然。事实上,识别技术固然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视频监控,但要想做到高效,可不是只安装几个摄像头那么简单。
首先,安装了摄像头不一定代表“看得清”,雾霾、黑夜、强逆光等不利条件都会严重影响视频监控的效果,也给危险分子带来了逃脱监控的机会。
为了应对雾霾等不利条件的影响,人们一方面开发出了特种摄像机,利用对空气中小颗粒穿透能力更好的近红外光进行成像,以补充可见光容易被小颗粒散射从而难以成像的缺憾,实现摄像头在雾霾和烟尘条件下的高清成像;另一方面还研究出各种视频算法,用以抓取摄像头获得的有用信息,对一些因为雾霾丢失的信息适当地做合理的还原,将朦胧图像处理清晰,类似的方式也可用于黑夜环境下的视频监控。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阳光从门口照射进来,你在室内向门外看去,由于强烈的阳光,门外的东西基本完全看不到。此时若有人从门外进来,也只能看见其身影,他长得什么样,是敌是友,很难辨识。具有很强分辨能力的肉眼尚且如此,摄像头就更不必说了。好在人们也有应对不同光照条件进行摄像的技术,例如SNAP技术,它通过对光线有特殊响应的传感器,辅以一定的图像处理算法,能够进行几乎完全独立于光照条件的图像信息采集。
“看得清”得以保证,为“找得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视频监控是一直不间断地进行着的,在人流密集的区域,每个摄像头每天都会记录下数以万计的路人。从所有信息中,找出需要寻找的人的行踪,既不遗漏,也不误判,还要迅速,其难度赛过大海捞针。
于是光存储摄像头出场了。这种摄像头采集信息的过程运用了最先进的云存储和云计算技术。正是有了这两项技术的支撑,它的信息处理量可以用“海量”来形容。它能将所有采集到的人脸一个一个进行识别,与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比对,甄别出危险分子。
尽管人脸的外部特征是会变化的,但通过人脸识别算法对人脸生物特征进行分析,便能提取出最为关键的特征,使识别率和准确性不因表情、装饰、年龄、发型、肤色等因素的变化而受到影响。
除了人脸之外,语音、步态、耳型、掌型等生物特征,也可以帮助安保人员完成识别工作。不过,就算技术再强大,这种大范围小目标的识别难免也会百密一疏,接下来就是第二堵安防“墙”——“认证”接受考验的时候了。
认证
“MH370”事件迄今为止依然是个谜,它的失联是否与那几名用假护照登机的乘客有关系,恐怕任何人都难以给出确切的答案。那些乘客利用假护照能够登机,其实就是在认证上出了纰漏。
认证本质上仍然是一种识别,不过认证是一对一的对比性识别。除了人脸、语音、指纹、签名乃至DNA之外,虹膜、视网膜、静脉、心电图等则是近些年来涌现的一些生物认证手段,均十分有效。
以虹膜识别为例,位于眼睛黑色瞳孔和白色巩膜之间的虹膜具有很多图案特征,在整个生命歷程中保持不变。
比起指纹来,虹膜位于角膜后面,如果想要改变,就要冒着失明的风险进行难度很大的手术,因此,虹膜识别是最为精确可靠的生物识别技术之一。
这种技术早在雅典奥运会时就被采用,相信里约奥运会的运动员和工作人员,也会经历“刷眼”的验查过程。
每个人的心电图都有各自独特的模式,这种模式短期内不会改变,就算在紧张或运动时心率发生变化,心电图仍会保留一定的特征。因此,可以让工作人员佩戴具有心电感应的终端,随时获取他的心电图模式,与之前存储的个人信息进行比对。这样,认证每时每刻都可以进行,不但可以追踪工作人员的行迹,还可以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
报警
1972年第20届奥运会上,发生了骇人听闻的“慕尼黑惨案”。恐怖组织成员穿着运动服伪装为运动员,翻过奥运村的栅栏,劫持以色列运动员和教练员作人质,结果西德警方解救失败,劫持者与人质同归于尽。
这次事件暴露了主办方的诸多问题:没有摄像头,第一堵“识别”之“墙”未建立;事发前有人潜入奥运村“踩点”,第二堵“认证”之“墙”也被攻破,形同虚设;而第三堵“墙”,也即最后的屏障,竟然只是薄薄的一层铁丝网和2米高的栅栏。
假如在奥运场馆和设施的合法入口之外没有固若金汤的保障,就算认证技术再高明,也是白费功夫。最后一道屏障就意味着对于已划定的禁区,无论是谁,只要闯入,就无条件报警。现在应用最广的探测报警设施用的是红外光栅,即发射器向接收器发射多道红外光,当一定大小的物体遮挡光束时,即输出报警信号。这种报警装置的原理看似简单,但也需要对付阳光或灯具照射产生的强烈的红外噪声干扰。此外,因雨雾雪霜的影响,红外信号的衰减也不可避免,这就需要在红外发射器和接收器的信号调制上下功夫,确保信号特征不受任何外界扰动的影响。
探测
安全保护需要考虑一切可能的风险。假如危险分子没有装备,就算进入作案的场地,没有危险武器或危险物品傍身,赤手空拳恐怕也弄不出什么大花样。
机场、车站乃至地铁口的X射线安检仪,以及工作人员手持的射频金属检测仪,都可以帮助安检人员找出危险物品。对于液体,机场和一些博物馆现行的做法是禁止液体进入,不过在人山人海的体育场馆,不准观众携带液体基本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液体分析仪来帮忙探测了。
液体分析仪用微波穿透塑料或玻璃瓶壁,与液体发生作用,产生不同的测量信号,从而判断液体究竟是饮料还是危险的易燃易爆物质。但这种液体分析仪无法探测用金属容器盛放的液体。不过,禁止携带金属容器比禁止携带任何液体要人道得多。
除了危险物品之外,无人机也可能为危险分子利用,进行炸弹袭击。无人机尺寸小,飞行高度低,传统的雷达很难探测到它,即使探测到,也容易将它与飞鸟混淆。
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国研究人员就自行研制了一种红外热成像技术,专门用于对无人机这种低空慢速小型飞行器的探测,其精髓仍然是成像捕捉的算法。
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传感器技术和精密光电技术日臻成熟的今日,安防技术必将从安防“墙”实现跃升,织就一道越来越密的安防“天网”,保障人们的安全。相信里约奥运会在安防“墙”乃至安防“天网”的庇佑下,一定会为我们带来一场精彩的体育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