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女儿所在的幼儿园有孩子不幸患了慢性肾衰,据说是感冒引起的,家长们都很紧张。请问,幼儿感冒不是很平常的事吗?怎么会严重到引发肾病呢?
读者 曲雪
说起肾炎、肾衰竭,许多人都觉得是大人甚至是老人所患的病,但在儿科病房,越来越多的孩子正值年少,却走上了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透析路。据统计,我国现有200余万肾病患儿,许多孩子刚步入小学就被迫过上定期透析的治疗日子。与欧美国家不同,我国的儿童肾病70%是后天罹患,先天、遗传性肾病仅占24%~34%。由于肾病的症状比较隐匿,慢性肾衰患儿确诊前的平均病程长达2.53年,家长对孩子些许浮肿、尿颜色改变不在意,等到发烧、血尿等症状出现才就诊,已经严重到慢性肾衰竭了。
儿童呼吸道感染,比如感冒、扁桃体炎、急性咽炎等,如果不及时有效控制感染,在1~4周后就有可能诱发肾病。不过,并非所有的上呼吸道感染都会诱发肾病,关键看感染了何种细菌。比如,儿童急性链球菌感染(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发生肾小球肾炎的概率是5%~20%。若孩子被诊断为猩红热、扁桃体化脓、淋巴结肿大、皮肤破损等症,要及时到医院做尿常规检查。
另外,不规范用药导致的药物性肾损害也是肾病逐年增多的一个原因。许多药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肾毒性,尤其儿童用药更要谨慎,家长要警惕以下几种伤肾药物。
1.肾毒性中药和不明成分的凉茶 凉茶含有多种中药,家长常常不知其成分。特别是南方的家长,一到夏天就盲目逼着孩子喝凉茶解暑降火,很危险。此外,临床中也有不少家长滥用中药偏方导致孩子肾衰竭的案例。研究发现,约40种马兜铃酸药材可引起马兜铃酸肾病,常用的包括马兜铃、天仙藤、青木香、广防己、关木通、寻骨风、朱砂莲、细辛等。
雷公藤、钩吻、黄药子、苍耳子、川乌、草乌、斑蝥、鱼胆、蜈蚣、罂粟壳、芫花、芫花根、闹羊花根、山慈姑、牵牛子、蜡梅根、朱砂、雄黄、苦楝皮、天花粉、金樱根、贝母、土荆芥、巴豆、使君子、大枫子、狼毒等中药材,可引起多种急慢性肾脏损害,属于肾毒性中药。此外,个别中草药可能本身没有肾毒性,但由于产地、品种等原因,重金属污染较严重,也可能引发肾脏损害。
2.消炎痛、安乃近等解热镇痛药 儿童发热十分常见,而大部分解热镇痛药属于非处方用药,不少家长会自行购买,常备家中。需要注意的是,吲哚美辛(消炎痛)、氨非咖片、安乃近、去痛片、散利痛片、复方氨基比林(安痛定)等解热镇痛药并不适用于儿童。乙酰氨基酚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解热镇痛药,但3岁以下儿童慎用。服用感冒通(含双氯芬酸钠)有可能引起血尿,儿童不应使用。对于新生儿发热,不建议使用药物退烧,应以物理降温为主;1~3个月的婴儿,看病情需要按医嘱治疗;3个月以上的幼儿,发热到38.5℃以上的,可以使用布洛芬、美林等退热药,较为安全。
3.个别抗生素 第一代头孢药(头孢拉定等)肾毒性较大,儿童应慎用;链霉素、庆大霉素、小诺霉素、阿米卡星、西索米星等氨基糖苷类药物,连续使用易造成小儿听神经和肾功能损害,12岁以下儿童禁用;磺胺类抗生素对于易感儿童可有肾脏损害,有血尿、结晶尿及肾功能衰竭的危险。
总之,上呼吸道感染、乱用药物等因素正威胁着儿童的肾脏健康,若家长发现孩子经常感觉疲劳、脸色不好、眼睑或下肢水肿、尿颜色改变等症状,要及时带孩子就诊。
医生 萬维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