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会学习吗?

2017-05-15 09:30林中和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4期
关键词:鸡兔同笼尝试教材

林中和

【摘 要】本人主要针对教师只重视教,而不注重学生学的普遍现象。谈谈如何以学生为本,让师生都能主动地学。从以鸡兔同笼为例,从研读教材、开启共同学习之路;自主探究、走在学会学习路上;学以致用、 奔向未来学习之路学这三方面谈数学学习。

【关键词】数学;学习

最近,听了日本著名教育思想家佐藤学的讲座,21世纪的教师必须成为学习的专家,那些“很会教”的老师,从今后来看是不合格的。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做合格的老师呢?怎么才能上好当代的数学课呢?怎么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呢?我想教师自己首先要不断地学习,要深入地研究教材,在课堂中关注学生、师生平等学习、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下面让我们以“鸡兔同笼”为例,谈谈如何走在数学学习的路上。

一、研读教材 开启共同学习之路

教师,不要做“很会教”的老师,一节数学课,只见你唾沫飞溅、侃侃而谈,没有学生的思考,这一节课的知识学生未必都会掌握,长此以往,学生学习一定是被动,而非主动地学习。教师的功课要做在前头,要不断学习,做学习型的老师,要深入地挖掘教材背后的故事与思想。

鸡兔同笼这节课,在上课前,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和思维起点,教师首先要分析学生并对教材进行深入地分析,我会思考这样3个问题,①为什么要学鸡兔同笼?(鸡兔同笼不是真的鸡和兔关在一起,实际上是一种数学的思想方法的学习。鸡兔同笼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雏形——模型,也是假设法、列表法的学习)。②为什么要把列表法作为学习内容?(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调整)③学生会怎样解答鸡兔同笼问题?(会做吗?是真的会做吗?会画图吗?会列表吗? 可能出现其它方法吗?)基于教师的“三问”与“三思”,教师心中有法,让学生在已知已觉中,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走在学习的路上。于是读懂教材后,我又积极查找相关的资料,知道常见解题方法如下:

(1)化繁为简:在课的伊始出示,出示古代的题目: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关,下有九十四足,问稚兔各有几何?师问:你读懂了什么?生回答完后,教师再问,这里的数据较大,根据以往经验,对于大数据的研究,我们通常是怎么做的?(化繁为简),此时再次出示题目:笼子里鸡和兔若干只,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化繁为简,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思想,学生在平时常常会碰到,如:植树问题的教学中,也要是采用这种方法。

(2)列表法:通过列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直观感受到每增加1只兔或减少2只鸡都需要调整2只脚,也很好地为后面的假设法作好了铺垫。

(3)画图法:用简化的方法,用圆圈表示头,小竖表示脚,形象地表现出了鸡和兔。在画图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形象地表示出了鸡和兔的只数。

(4)假设法:假设笼子里都是鸡或者都是兔,并结合画图法,理解真正的意义。

(5)折半法:根据美国著名数学家GO波利亚的一个解法,设想一个奇特的现象,每只鸡都用一只脚站在地上,而兔子则举起了前脚,这里脚只有13只。而兔子的脚总比头的总数大1。兔子:13-8=5只。

(6)方程法:对于原六年级学生可适用这个方法,但对于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学生来说,不切实学生实际。可做为课外拓展和阅读。

……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学习者、合作者、组织者。教师心中有各种方法,才能更好地跟学生共同学习,指导学生走在学习的路上,让学习之路走得越来越远。

二、自主探究 走在学会学习路上

在课前调查中我们知道,有一部分的孩子在课外奥数班中已经会用解决这类问题,有的父母已经告诉他了,有的上课之前已经通过预习知道了解法。大部分孩子是直接套用模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一味地灌输方法,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自主探究,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如出示探究题:笼子里鸡和兔若干只,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那到底是几只呢?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列表法。

1.逐一尝试:你发现了什么

鸡/只

兔/只

腿/只

2.跳跃尝试或中间尝试:你是怎样调整的

☆务必抓“2”,对接下来的假设法是一种方法上的突破。因假设法它是列举法中一种特殊的方法。尝试的方法分为三个层次:

(1)逐一尝试:优点是能够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而且答案不会有遗漏;

(2)中间尝试:优点是尝试的范围缩小了一半;

(3)跳跃尝试:需要不断调整,思维价值大。

▲假设法。

假设是我们数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方法,我们常常先是假设再进行调整,直至达到目的。

(1)假设笼子里都是兔;

(2)假设都是鸡。

①图与算式相结合

②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③理解“2”

当方法多样化后,我们要找到其中的共同点(假设),让学生在不断合理推想、尝试验证、调整方案探索的全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数学学习中,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的同时,并提供探究的素材,让他们有的放矢,有究可探。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生为本,乐学、会学、学会,一直走在学会学习的路上。

三、学以致用 奔向未来学习之路

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逻辑推理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教材安排这部分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活中你见过有人把鸡和兔放在一个笼子里養殖的吗?就是放在一起养殖,也没有谁去做数头数脚这种无聊的事吧。我们的老祖宗干嘛煞费苦心地进行研究呢?一千多年过去了,为什么鸡兔同笼这道数学题还作为宝物似的流传到今?”不是古人很笨,也不是只解决“鸡兔同笼”本身问题,而是要借助这个载体让学生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中体会出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让学生感受问题的变式,使其解法成为解决这类问题的模型,既渗透了建模思想,又有利于学生的灵活应用。鸡兔同笼正是二元一次方程的模型,如龟鹤问题、人马问题、牛鸡问题、汽车和自行车的轮子问题等等。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这么的原型,如:

(1)新星小学“环保卫士”小分队12人参加植树活动。男同学每人栽了3棵树,女同学每人栽了2棵树,一共栽了32棵树。男女同学各有几人?

(2)信封里放着5元和2元的钞票,共8张,34元,信封里5元和2元的钞票各有多少张?

(3)有38个同学去游乐园划船,共租了8条船,每条船都坐满了。大船每条乘6人,小船每条乘4人。大小船各租了几条?

生活中有许多“怪鸡”“怪兔”同笼的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书本、信息网络等工具找到相类似的题目,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这一类问题,形成问题——方法——模型——应用的模型化过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升了数学学习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总之,生命不息、学习不断。教师要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有效。做一个学习型的老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师生共同在数学学习的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戴维珀金斯.《为未知而教 为未来而学》.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2]刘悦红.读懂教材 用活教材.小学数学教与学[G].2015.1:19-20.

[3]刘东旭.数学模型思想的渗透.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G].2015.4:41.

猜你喜欢
鸡兔同笼尝试教材
从鸡兔同笼谈起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用不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尝试
“鸡兔同笼”的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