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留守儿童的不良学习习惯的教育

2017-05-15 00:25赵霞丽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4期
关键词:关心家庭家长

赵霞丽

德国学者福禄贝尔曾经说过:“家庭生活在儿童生长的每一个时期,不,在人的整个一生中,是无可比拟的重要的。”可见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但是,在回族家庭中,很多父母却缺乏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他们长期在外搞生意或打工。孩子今天身上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多多少少和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想要回民小学中年级留守儿童得到转化,家庭教育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但是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优质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强烈。他们一方面希望孩子受到好的教育,另一方面希望孩子得到老师无微不至的呵护。

家庭是儿童与世界最早的接触点,是一切教育的开端,更是孩子接受教育和影响最持久、最广泛的地方。国内外的教育专家普遍认为:在当今时代,教师已经不能独立解决许多迫切的教育问题!现代的学校需要家长们的积极参与其工作。而如何与家长进行联系、沟通,至关重要。

一、电话访问

多赞美,少批评。孩子都是父母心目中的宝贝,没有一个家长喜欢听老师只诉说罪状,所以,老师要多表扬孩子的优点、成就,例如:“这孩子长得很可爱”“挺聪明的”,家长在听了这些好话后,自然较听得进去老师诉说孩子的其他缺点,以及需要父母加强管教孩子的种种了。

因人而异,运用共同语言。老师如与家长语言不通,或受教育程度不一致,不注意语言的运用,就难以沟通。对于受教育程度低,平常也不关心教育的家长,满口“教育改革”、“期望教育”,家长哪里听得懂。应针对不同对象,转化成家长能理解的语言,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

注意电话中的语辞和声调。电话看不到对方表情,所有的感觉、印象都来自电话中的声音,不论家长的语气、言语如何?老师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称赞肯定时,语气要坚定;诉说孩子问题时,语气要婉转。

二、家庭访问

这是学校联系家庭,了解家长,指导家庭教育的经常方式。家访时,要热情诚恳,心平气和,尊重家长,认真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和学生在家里的表现,与家长交换教育学生的建议。

准备:先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从学生的基本资料或平时言谈了解学生家庭成员的职业、工作地点等。这些可帮助老师作好心理准备,有利于家访时的沟通。

备妥孩子的具体资料。如:对工作负责,上课认真听讲,勇于表达意见等,要掌握孩子在学校的动态才能让家长相信:老师是诚恳且负责的。

要多说好话。从人性的观点来看“告状”式的家访,只会加深家长“老师讨厌我的孩子”的顾虑。要多强调学生的优点,只有当家长觉得老师真心与他的共同帮助孩子成长,家访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要把握要点。未考虑访谈要点,见面纯聊天,实属浪费时间。老师要先拟好访谈要点,如:孩子在家的表现及交友情形,了解家长对孩子、学校、老师的期望及意见等。

三、举行家长会

这是学校与家庭的集体工作方式,创造条件,请家长到学校来参观、听课、座谈。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环境,直接提出意见和建议,参与并指导学校工作。学校通过会议,向家长汇报学校教育教学的工作情况及今后工作计划,并向家长提出教育的具体要求,听取家长的意见。共同研究改进工作,从而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举行会议前要有充分准备,目的要明确,内容要充实,中心要突出。会议时间的选择要周密考虑,便于家长出席。家长会可以促使广大家长关心学校、关心孩子,并积极主动协助学校教育孩子,从而有效地完成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工作。

四、建立联络簿

设计:联络簿是很好的亲师沟通渠道,有的老师把它当成“作业交待簿”。除了交待作业、提醒携带物品外,没其它用途。老师还应把对学生的关注、鼓励、评价写在联络簿上,让家长了解“老师很关心孩子的成长与表现”。

批阅:老师对每天的联络簿不要怕麻烦,坚持做到亲自批阅,及时批阅,而且对学生反映的问题要及时解决。

五、临时性的会议

家长有时在路上遇到老师,或直接来校找老师,气氛可能是平和的,也可能是紧张的;家长可能是温和理性,也可能蛮横无礼。由于这种会议并不在老师计划之内,在毫无准备、资料掌握不无的情况下,教师尤宜慎重其事。

了解家长的来意。也许家长会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也许会迂回地询问某件事情的经过。老师可礼貌地询问对方对该事件的了解情况及看法,掌握他的会谈目的。

对家长的感受表示理解。不必急于与家长进行辩论,只需专心聆听,了解他的感受。并表示理解他的心情,肯定他的用心。等心平气和后再进行解释。

表达对学生的关心。家长真正关心的是:老师是不是关怀我的孩子。不管何种沟通方式,都应让家长觉得老师关心自己的孩子。

总之,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学校教育系统的开放化,要求学校与家庭加强联系。家庭教师沟通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老师的教学与班级经营。

猜你喜欢
关心家庭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庭“煮”夫
开心与关心
家长请吃药Ⅱ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关心下一代
关心下一代
关心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