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教研的渐进与回归

2017-05-15 16:48吉维玺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4期

吉维玺

【摘 要】一个学校的教研教改要抛弃华而不实的改革之路,以渐进的方式逐步转变,不要走颠覆式的“革命”道路,要认识到教研教改是扬弃,是否定之中的继承,让教研教改回归本真。

【关键词】教研教改;渐进转变;回归本真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学校教研教改的步伐也不断加快,传统的教学方式面临空前挑战,很多同仁在立足校本教研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在思想和行动上开始实现蜕变——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无情割舍传统教学对教育教学的阻碍因素,勇敢地在教学理念上实现自我否定,自我更新,加强自身能力的提高,很多教师从过去的“讲演式”“填鸭式”中蝶变出来,主动担当起推进新课改的历史重任,怀着对教学满腔热情投入到学校教研教改中去,积极认真的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并在课堂上大胆践行,勇于承担科研课题。很多教师走上教研教改之路,苦苦探寻教育教学的“柳暗花明”,为的是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让教与学轻装上阵,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然而教研教改又走进歧路,一方面难以摆脱“分数教育”的羁绊,另一方面突变转型的教研教改又带来学生的“水土不服”。

无论是一所学校或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教研教改是在教学工作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为有活力且切合实际的教学方式就是不断破旧立新的过程,然而纵观近年来学校的教研教改活动,为了标新立异对传统教学方式彻底否定,煞费苦心另搞一套新模式。教研教改就其实质来讲就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渐进转变。这种变革只能是扬弃,而不是彻底颠覆。把一切推到重来肯定要误入歧途。所以要沉稳的走过教研教改,不要打着教研教改的旗号,走华而不实的教学之路。

不要一味追逐探究、讨论而抛弃讲授。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的“独角戏”“满堂灌”都是任何形式的教研教改共同的“敌人”,挖掘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教”为“学”服务,这也是任何形式的教研教改共同的追求和目标。正因为鉴于此,教师一踏上教研教改之路,为了显示在课堂中做学生的引领者和指导者,就在课堂中有意切割“讲”的环节,评判者也根据“讲”的多或少而判定教研教改的成败得失。其实正真意义上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和“学”两个方面,一味地注重一方淡化另一方都是不完整的教学。请记住只要有“教”,就必有“讲”。学生受年龄特征,知识阅历的限制,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教师畅讲一番给学生带来的不是泯灭个性,而是豁然开朗。但必须要把握好“度”,“讲”在学生迷雾处,讲在学生需要处,讲在学生失误处,带给学生的不是“祸”,而是“福”,所以恰到好处的讲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不要过分追求能力而忽视基础知识的交代。学生的能力是一个层递式提高的过程,它建立在丰厚的知识基础上,离开了基础知识的支撑,能力的提高只能是空中楼阁。一个人学养的高低就是能力再现的强弱。然而,有些教师在教研教改中,为了凸显培养学生能力,在读、思、议等环节上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课堂上学生对基础知识如坠云雾,但教学者就兴味盎然的提高能力,诸如什么拓展教学,什么真题训练,什么实践演练等等。这种“丢了西瓜抓了芝麻”的做法到底孰轻孰重?任何学科知识的新理论、新概念对于初学者来讲,首先应该掌握该知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只有在熟稔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一个人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才会生根发芽乃至成长,否则离开学科知识的基本学养去谈能力,无疑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不要追逐“热闹”“华丽”忘记课堂教学的真谛。教学是一个传道的过程,课堂就是传道的“道场”,通过这个“场”使学生有所“想”有所“得”。然而这个“场”不是唯有“热闹”“华丽”就有“得”,有时更需要的是“平静”和“默默”,在静默的那一刻,学生在屏息静气中会最大限度的思考,最大限度的开动大脑。不难理解,好多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是发明者、发现者在默声地环境里甚至在冰冷的环境下完成了知识的飞跃。笔者每次去课改的课堂听课,那种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场面令人目不暇给,什么表演法、讨论法、合作法、探究法轮番上阵,表面上课堂看似十分“热闹”,学生积极参与,其实学生根本没有片刻的时间静下来想一想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只是钻进教师早已设计好的圈套转一阵玩一圈,在手忙腳乱中就此作罢,这样的课堂传了什么“道”,授了什么“业”,解了什么“惑”?

不要迁就学生放弃教师对课堂的操控权。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但主宰课堂、操控课堂的永远是教师,这两者都无可非议。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教师充当了课堂的组织者和引领者的角色。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民主授课绝不是把课堂变成“自由市场”,有效的课堂需要程序,更需要秩序,开放的课堂都是在教师有序的组织和引导之下进行。一节课把学生要带向那里,全靠教师的有效操控。不要披着教研教改的外衣,对学生的所有回答的问题都用“很好”“不错”、“真棒”等来判决,更不能对学生无所适从的回答默声不语。教师一味对学生表扬迁就或不可置否,有失施教者的中肯和真诚,教学是引别人一段路,这段路必须是求真的过程。驾驭课堂、驾驭学生这是一个从教者伴其始终的教学修炼和能力之一。

要守住学科性防止顾此失彼。成功的课堂既能让学生获得学科知识,又能激活学生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从而受到正能量的教育。但有的教改践行者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内涵,他们有时专注于知识的照本宣科,有时绕过知识把更多的话语权放在方法和思想教育上而喋喋不休。本人看来,这两者是一个统一体,在知识的传授中伴随着学科的兴趣、方法、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感悟到了方法和教育,如果割裂开来专注一方面不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教研教改的一个主题促成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和良好的教育,所以在教研教改中切莫忘记了学科性出现顾此失彼的怪圈。

教育不是大干快上,需要春风化雨般的循序渐进;更不是热闹非凡,需要安静的走过每一步。教研教改更要冷静走渐进式的“改良”道路,不要走颠覆式的“革命”道路。要认识到教研教改是扬弃,是否定之中的继承。让教研教改舍去浮躁,回归本真,别忘了“泼脏水时不要把孩子泼了出去”,否则,教研教改就给教师带来新的迷惘,甚至付出教学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