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敏东
地理素养是公民的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也是现代公民的一种必备素质,更是国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顺应国际地理教育发展趋势,新一轮的地理课程改革将地理学科素养教育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前段时间拜读了汤国荣老师的《论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一文,同时也看了人民教育出版社韦志榕编审的《关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讲座的ppt,深受启发,再结合自己近几年的地理教学实践,笔者觉得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由以下的一些要素所组成: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其中最为重要的核心素养就是“地理实践力”。由此,笔者觉得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中不能只关注地理知识的重新整合,更要重视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利用校园内可以供实践的场所来组织地理教学,以此来串联学生已有知识,深化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综合思维”,潜移默化地渗透“整体性思想”,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 ,同时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强化记忆,从而进一步提高地理二轮复习的效果。
笔者认为“地理实践力”主要包括欣赏并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观测并记录各种地理现象的能力、设计自然地理规律原理模拟演示实验方案的能力。在知识体系已经基本复习整理完毕的二轮复习阶段,重视这些能力的培养其实就是对已有知识的一种融会贯通,能很好地促进地理二轮复习。下面我就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三个角度来谈一谈我们该如何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来提高二轮复习效果。
一、培养学生欣赏并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进一步达成对已学地理知识的融会贯通
下面就举例说明欣赏并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培养在地理二轮复习中的价值。基于我们学校位于青岩山山麓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特征,所以我放开胆子地进行了一次野外教学,内容初定为《土壤》,但因为是二轮复习,所以其中也涉及到了很多其他地理事物,比如河流的水文特征、地形地貌、冲积扇的形成及其形态特征、地表植被覆盖率对蒸发的影响等等。对于这节内容,我主要设计了以下的一些环节:
(1)在山麓地带和山坡处进行土壤厚度的测定,学生马上得出山麓地带的土壤层较厚,进而也容易分析出山麓地带土层较厚的原因是因为地形较为平坦,地表物质的迁移速度比较慢;山坡处土层较薄的原因是因为地形陡峭,地表物质的迁移速度比较快。
(2)在草坪处和树木下分别挖出一块土壤,通过对颜色的观察来得出森林土和草原土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差别。学生根据观察得出草坪处的土壤颜色较深,进而可以轻易地得出草原土的有机质含量要明显大于森林土。
(3)因为我们学校的部分坡地上存在着家属违规开荒的现象,所以我就带着学生来到了一块较为典型的“毁草开荒”的菜地上,学生与周围草坪覆盖良好的地方一对比马上得出“毁草开荒”的菜地上存在着明显的表土流失现象,进而让学生概括其他的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4)顺着“小冲沟”往下走,在冲沟进入学校周围排水渠的地方,果然见到了冲积扇。然后马上抛出两个问题:①冲积扇的成因;②对于义乌而言,什么季节冲积扇生长速度特别快。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讨论,基本上可以得出正确的结果。
(5)让学生顺着不同的“小冲沟”往下走,观察不同小冲沟出口处的水流的含沙量,明显可以看出有区别,坡地上存在违规开荒种菜的小冲沟的水流的含沙量特别大。同时也发现都不存在违规开荒种菜的小冲沟的水流的含沙量也有区别,坡度较大处的小冲沟的含沙量较大。
(6)选择了两行樟树,这两行樟树都种植于2002年,区别主要在于其中一行樟树中间种了密密麻麻的灌木,另一行樟树中间没有种植灌木。学生马上可以观察得出中间种了密密麻麻的灌木的那一行樟树明显比中间没有种植灌木的那行樟树要高出一大截。然后引导学生对原因进行分析。通过讨论,学生基本上可以得出原因在于灌木避免了阳光直接照射地表,减少了土壤水分的丧失,所以使得中间种了密密麻麻的灌木的那一行樟树长势特别好。
二、培养学生观测并记录各种地理现象的能力,以此来增强学生攻克地理二轮复习难点的信心
地球运动部分是我们高考地理中一个永恒的难点。为了培养学生对于地球运动部分知识的兴趣,树立起克服地理难点的信心,我特意在学校操场组织了一个活动。活动方案如下:
(1)活动时间:4月21日正午前后(视天气情况可以前后挪一两天)
(2)活动地点:学校操场
(3)活动内容:学校所在地纬度值的测定
(4)活动器材:4米长的直杆、卷尺、手表、指南针
(5)活动步骤:①根据指南针来确定方向,以直杆所立的点为中心,画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②让学生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先预先得出4月21日这天太阳直射点位于8°N左右;(3)当影子刚好朝向正北时,迅速测出此时杆影的长度L;④得出正午太阳高度值为arc tan(4/L);⑤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纬度差=90°-(学校所在地的纬度-8°),可以计算出学校所在地的纬度值为98°-arc tan(4/L);⑥附加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值。
三、培养学生设计自然地理规律原理模拟演示实验方案的能力,加深对重要自然地理规律原理的理解和记忆,为二轮复习进一步奠定知识基础
在地理二轮复习中要不吝啬于适当花时间让学生来设计自然地理规律原理模拟演示实验方案,通过训练学生的模拟演示实验方案设计能力来加深对重要自然地理规律原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进一步提升地理二轮复习的效果。在一次地理测试中,有一个小题内容是:简述A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A见右图)。结果学生的得分率很低,说明学生对于东亚季风和热力因素形成的气压中心还很陌生。为此,笔者特意组织了一个关于东亚季风形成原因及其不同季节风向变化的演示实验。活动方案如下:
(1)活动地点:教室。
(2)活动内容: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课前先思考并设计东亚季风形成原因及其不同季节风向变化的演示实验方案。
(3)活动工具:蚊香两盘、大功率电炉一只、一脸盆冰块。
(4)活动方案:如下圖所示:
(5)活动记录:①关闭门窗,以免受到室外气流的影响;②在教室的西侧划出一块地方代表亚欧大陆,在东侧不远处划出一块地方代表太平洋;③先演示冬季风,此时将一脸盆冰块放在亚欧大陆所在的位置,将电炉放在太平洋所在的位置,如甲图所示放置好,接着打开电炉并点燃蚊香,明显可以观察到近地面的烟从亚欧大陆所在的位置吹向太平洋所在的位置,亚欧大陆所在的位置的竖直方向上烟往下吹,太平洋所在的位置的竖直方向上烟往上吹;④接着演示夏季风,此时将一脸盆冰块放在太平洋所在的位置,将电炉放在亚欧大陆所在的位置,如乙图所示放置好,明显可以观察到近地面的烟从太平洋所在的位置吹向亚欧大陆所在的位置,亚欧大陆所在的位置的竖直方向上烟往上吹,太平洋所在的位置的竖直方向上烟往下吹。
(6)结论:电炉代表夏季的陆地或者冬季的海洋,因为近地面气温高,所以气流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一脸盆冰块代表冬季的陆地或者夏季的海洋,因为近地面气温低,所以气流冷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冷热源发生转化,高低压中心发生季节变化,所以也就形成了季风。
上面主要探讨了“地理实践力”培养的三个角度对地理二轮复习效果的提升作用。相信主要师生有信心,共同关注“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将能使学生在紧张的高考冲刺阶段收获轻松和愉悦,在轻松和愉悦之中又能极大地提升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的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