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清祥
【摘 要】本文结合新课程理念,围绕提高地理课堂效益这一中心,通过有效性问题的设置和问题的有效处理,提出一些想法和教学经验。
【关键词】问题探究;有效性;地理课堂效益;建构主义;认知冲突
一、利用问题探究有效开展地理课堂教学的条件
1.地理问题的价值选择
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教学重难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上课类型(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合理灵活选择设置。
2.教师的有效引导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通过参与问题讨论、发挥语言魅力、借助艺术性加工,把丰富有趣的内容,精心设计成能促进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利用鼓励性评价等多种手段开展问题探究。
3.学生的积极参与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应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方法,积极思考,克服心理和思维障碍,敢于发问,勇于表达,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运用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去解决问题。
二、问题探究激发地理课堂要素
1.促进课堂师生互动,营造课堂学习氛围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和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和通过人际间的协助活动而实现意义建构过程[1],它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因此课堂上必须保证师生间有充分的互动和交流,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课堂交流的重要途径。由于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所以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可能有自己的看法、见解。
2.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
建构主义认为,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己应该并且能够能动地掌握学习过程,而不是机械地、程序化接受教师的灌输[2]。在课堂上,教师通过问题探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使之经历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师的问题通常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导向性,能引导学生思维和学习的方向。
3.有利教师专业成长,推动新课程的探索实施
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进行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如果我们不注意反思总结,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永远在重复昨天的故事[3]。良好的师生互动和课堂学习氛围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反思,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反思型教师转变,对教材等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高课堂调控能力。教师作为地理课堂的主导者与课程的主體学生将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促进关系,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共同成长。
三、利用有效性问题探究提高地理课堂效益的实施策略
1.问题设计的针对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教师要根据课标,围绕教学重难点进行问题的设计,而不能为问题而问题,满堂问,一问到底,没有掌握好问题的数量,就会导致课堂效益下降,干扰学生的思维,过度追求覆盖面,反而使重点不够突出,难点无法突破,毕竟课堂只有45分钟,而且学生也不是一张白纸。
2.问题呈现的多样性——避免学生审美疲劳
一般情况下,教师是提出课堂地理问题的主体,但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生成性的问题,今天的学生在进入课堂前并不是知识的贫困者,通过社会、媒体等信息已有很丰富而广阔的知识。
多变的提问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热情,在课堂提问时根据具体内容,或引趣悟道,切入正题的直问,或指点迷津,校正思维航向的拨问,或全面感知,形成系统的答问,或按学生认知规律和教材内容逻辑层次的递问,采用正问、逆问、曲问等多种形式,促使教师因循守旧的提问方式的转变,打破学生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3.问题出现时机的准确性和不确定性——把握课堂教学的兴奋点和学生的闪光点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中的信息反馈,审时度势,随机应变,适时提出问题。针对课堂中会出现学生睡觉、走神、说话、看课外书等事件,有些老师会用以问代罚的方式来解决,虽然能及时纠正这些行为,但也使问题失去了设置的意义。时机的选择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心理状态加以把握:当学生思维受到局限无法突破时;当学生受到旧的知识影响很深而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若有所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时……这要求地理教师要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抓住这些能够借题发挥而又转瞬即逝的时机。
4.问题解决(释疑过程)的创造性——重在方法的掌握和学生认知过程的构建
学生根据教材介绍和已有认知水平,对处于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可以独立解决;针对一些开放性的地理问题,通过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得到解决:教师预设问题会遭遇课堂的生成,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当场解决或课后解决;根据知识的前后联系,在适当的时候,有意存疑,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面对陌生的地理现象,教师可以选择实验模拟,培养学生观察和推理演绎能力;针对学生的思维障碍、断点,教师要变换释疑的角度,从正面、侧面、反面,培养学生正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避免陷入思维定势。
参考文献:
[1]刘儒德.论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4.
[2]张春莉.从建构主义观点论课堂教学评价[J].教育研究,2002,7.
[3]杜祖贻著、陈汉生等译.《杜威论教育与民主主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