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蒙语文教学方法

2017-05-15 23:39包龙艳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4期
关键词:德育渗透教学方法

包龙艳

【摘 要】新一轮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与创新精神培养,在小学蒙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参与者、组织者和引路人的角色,才能更好地致力于学生蒙语文素养的培养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蒙语文;教学方法;德育渗透

一、蒙语文教学方法

1.用科学的理念指导教育行为

小学蒙语文初看新教材的内容好像很简单,但要教师抛开旧观念、旧思想、旧传统、旧教学模式就会有一定的惰性。因此首先要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才能更好地引领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进行蒙语文教学,教师应成为一个平等的参与者,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应做一个合格的组织者,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安排教学环节,组织教学活动;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领学生探索发现。

就新课程而言,在小学蒙语文教学中教师角色的体现更多地在于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整个教学环节都充满勃勃生机与活力,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有一位老师在蒙语文课上让学生用“虽然——但是——”造句,一位平时在课堂上常“爱捣乱”的男同学造句:虽然我们学习很努力,但是老师还是不喜欢我。”句子造得很通顺并且很实际,道出了学生的心声,也说出了孩子的期待,但老师没有表扬却狠狠地训斥了这位学生。试问:在这种教学理念引导下的蒙语文课,如何能创设学生良好的学习情境?如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如何能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又怎能成功地培养出学生诚实善良的思想?

2.做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

蒙语文是一门语言科学,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字、词、句、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未来生活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蒙语文课的教学,更应致力于学生蒙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蒙语文素养”可以从感觉能力、情感、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蒙语文能力等方面入手培养。

学生对周围人和事的观察,不等于“感觉了”。许多学生对周围的事物熟视无睹,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如教“风”字的时候,告诉他们怎么样的是“微风”,怎么样的是“暖风”怎么样的是“一阵阵风”,怎么样的是“大风”,怎么样的是“狂风”。然后给出一段时间,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由的到大自然界去感受、去观察、去体会。

最后描述给老师、同学听。老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做一名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学生潜能的唤醒者。

感觉了,不等于能爱憎分明,还要能正确地决定取舍。许多学生对感觉到的事物和现象麻木不仁,所以还要培养良好的情感,发展和提高审美能力。

曾经有个6岁的女孩问妈妈:“花会说话吗?”她妈妈说:“孩子,花儿如果不会说话,春天该多寂寞,谁还对春天左顾右盼?”女孩长到10岁,问爸爸:“天上的星星会说话吗?”爸爸说:孩子,星星若能说话,天上就会一片嘈杂,谁还向往天堂静穆的乐园?”这样的教育何尝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3.注重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课文能背下来了,背下来了不等于“理解”,还要要求学生入情入境地阅读,在阅读中提升理解。对古诗等知识的品味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有的甚至需要终身体验,那么教师就没有必要要求学生一步学到位,先背下来,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另外,词语的教学,不一定要把注解写下来并要求学生背下,有些教师可能会问,不写注解怎么教词语?注释是别人对词语认识的“结果”,不能代替学生自己体验和学习的“过程”。背下注解并不意味着真正懂,当学生能正确运用这个词语时就已经证明懂了。还要及时督促课后复习,深化学生的理解。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从中可以看出课后复习的重要性,蒙语文课后的回读是对文章中心的进一步理解,通过课前、课间、课后的及时复习,促进学生的知识巩固,加深印象、增强理解。

4、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未来不断地获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中的指导,而教学就要让学生以教材为主,课外阅读为辅,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掌握独立阅读的本领。 教师要做好预习提示,做到循序渐进,“牵引扶帮”,使学生的预习有目的地进行,行之有效的进行。阅读要抓主要抓重点,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求的一切。”就是说,阅读时要抓住书中的精髓,实现由浅入深的转化,实现由多而杂向少而精的转化。阅读是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蒙语文教师要在日常学习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二、教好蒙语文,需要通过阅读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多年的教学使我感到,阅读教学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场所。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蒙语,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如《春天》《habar、bolloo》这篇课文借“habar、bolloo,等到urailanhasgirlaa”这句话让学生感受“,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声呼唤春天来了、让孩子们知道大自然、热爱大自然”这个道理。花生那種“不求虚名默默奉献从不炫耀自己”的品格,只有通过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才能使学生有所领悟,而且对春天产生感情。这种直觉的情绪体验,为品格的内化和健康道德认识形成了准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预定的情景,入境进而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甚至能受到震撼心灵的效果。

蒙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较其它学科的特殊优势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陶冶作用。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学生学了这些课文,一方面感到祖国语言文字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是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杨树》《olooes》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领悟到:在那茫茫的大戈壁上,高大、挺秀、直而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不单单是杨树,还有那些像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们。本文中最能启迪学生心灵的是结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精神,能唤起学生长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祖国的西部,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与这种高大挺秀的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便促使学生经常产生类似的道德行为。

总之,蒙语文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靠日积月累、靠熏陶渐染、靠循环往复、靠长期修养来积累。

参考文献:

[1]娜仁图雅.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蒙语文写作能力[J].《中外交流》,2016年2期.

[2]布仁白音.有关小学蒙语文授课的汉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6年86期.

[3]乌红梅.浅谈如何提高高中蒙语文教学质量[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年8期.

[4]曹鲁孟.探究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小学蒙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J].《发现(教育版)》,2016年12期.

猜你喜欢
德育渗透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德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思路初探
选课机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