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月++冯志坚++翁殊斐
摘 要 选取广州市有自然驳岸的城市公园进行调研,归纳整理公园耐湿植物种类,分析不同水景中的耐湿植物配置现状,并探讨滨水空间的生态建设。结果显示:调查区域内共记录耐湿植物146种(包括变种、变型和品种),隶属66科107属,其中乔木类有65种、灌木类46种和草本类35种。按照岸线的曲折与否及其形态,把配置模式分为带状式水景、溪流式水景、绿岛式水景和建筑小品旁水景4种类型,分析其配置特点。建议广州公园滨水植物景观应注重生态与美学相结合,注重养护管理方法,达到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 耐湿植物 ;滨水植物景观 ;植物配置 ;生态建设 ;广州公园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7.04.023
Landscaping of Damp-tolerant Plants in Guangzhou Parks
CHEN Siyue FENG Zhijian WENG Shufei
(College of Forestry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Abstract The urban parks with natural embankment in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were selected for investigation. The species and their arrangement of damp-tolerant plants in the urban parks were analyz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onstruction of waterfront ecological space.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a total of 146 vascular plants from 66 families and 107 genera were recorded, 65 of which were trees, 46 of which were shrubs and the left of which were herbs. The waterscapes were arrang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mbankment shape and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strip like waterscape, stream like waterscape, green island like waterscape, and waterscape with architectural ornam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scapes were analyzed. It is suggested that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integration of both ecological and aesthetic effects when the landscape of waterfront plants was established. Management in the landscape should also be emphasized to achieve sustainable use.
Keywords damp-tolerant plants ; waterfront plants landscape ; plant configuration ;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 parks in Guangzhou
耐濕植物是滨水空间生态建设的基础材料。广州横跨北回归线,属亚热带气候,全年水热同期,雨量充沛,夏季多暴雨。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休憩场所,全国兴建了不少湿地公园,故而人工湿地面积不断增加[1-2]。为控制雨洪问题,雨水花园的建设是低影响开发体系中重要的措施之一[3],越发受到重视。故了解并合理运用具有耐湿能力的植物就成为了一大重点。本研究的对象“耐湿植物”是指自然驳岸的岸线两侧2 m范围内生长的园林植物,但不包括水生植物(水葱、千屈菜、再力花、梭鱼草等)。这类植物能忍耐短时期的水涝环境。
在对耐湿植物的研究方面,前人研究多数集中在具体对某几种植物进行其耐湿能力的试验[4-5]。或者是对滨水植物种类调查及景观评价等方面,涵盖水生、湿生、中生等滨水植物[6-7]。还有对雨水花园的研究方面,雨水花园种植区植物配植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植物的耐涝、耐旱特性[8],侧重植物的综合选择和设计,但对耐湿植物详细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同时发现近几年相关方面的研究,更注重艺术生态相结合,考虑生态效益[9-11]。
水陆交接带耐湿植物的配置营造出独特的滨水空间,如何利用耐湿植物对其进行优化提升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研究尝试对广州公园耐湿植物的种类和不同水景中耐湿植物的配置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滨水空间生态建设方面,希望能给耐湿植物材料的选择及滨水空间生态建设提供一些可参考的建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在收集广州市各公园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实地勘探,选择有自然驳岸的公园进行调查,最终选定珠江公园、东山湖公园、云溪生态公园、华南植物园、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和海珠湖公园6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园。
1.2 方法
于2016年9~12月,对所选取的6个公园进行调研,分别记录和分析公园耐湿植物种类组成、应用情况、配置形式、立地环境等,并拍摄相关植物景观照片。
2 结果与分析
2.1 耐湿植物种类组成分析
在6个公园中,耐湿植物总共有146种(包括变种、变型和品种),隶属66科107属。其中乔木类有65种,占44.52%;灌木类46种,占31.51%;草本类35种,占23.97%。乔灌木类主要配置于驳岸上层及中层,是构成植物景观的骨干种类;草本类以彩叶或观花植物为主,色彩丰富,多植于下层,也有兼作护坡。耐湿乔木和灌木共有111种,其中常绿植物79种,占71.17%;落叶植物32种,占28.83%,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种类比例约为7:3,植物景观具有季相的变化,与广州高温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一致。
2.2 耐湿植物应用情况分析
调研范围内的耐湿植物中,出现频率达50%及以上的乔木树种有14种、灌木14种和草本16种(表1),这些植物适应能力强,生势强健,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长良好。
调研显示,不同时期建立的不同类型的公园,在耐湿植物的应用上也不一样。在具有一定历史的公园,如东山湖公园和华南植物园,多应用细叶榕、水翁等乡土树种,以及落羽杉、白千层(Melaleuca cajuputi subsp. cumingiana)等引种时间较长,表现良好的植物。在珠江公园、云溪生态公园等公园,除了常用的传统树种,多选用花色艳丽、景观效果好的观赏植物,如串钱柳、红花羊蹄甲、黄金榕、花叶艳山姜、肾蕨等。海珠湖公园及海珠湿地公园多用池杉、落羽杉、垂柳(Salix babylonica)等营造生态自然的特色景观。
部分公园的池杉、鸡冠刺桐、凤凰木(Delonix regia)、红果仔(Eugenia uniflora)、艳锦密花竹芋(Ctenanthe oppenheimiana ‘Quadricolor)等少数植株生长情况一般,但是大多数种类景观效果良好,长势茂盛,广州市园林绿地较高的绿化管养水平功不可没。
2.3 不同水景中耐湿植物配置分析
广州市公园经过近年来不断地探索,自然驳岸植物景观在许多公园内效果多变,不拘一格。比如常见到不同岸线形态的水体,利用多种植物材料及丰富的配置手法,打造风格变换的滨水植物景观。参考前人的研究[12],将广州自然驳岸植物景观按照岸线的曲折与否及其形态,划分为带状式水景、溪流式水景、绿岛式水景和建筑小品旁水景4种类型。
2.3.1 带状式水景
带状式水景驳岸既可以将植物列植,如落羽杉、池杉、垂柳等列植于水边,给人整齐划一之感,在景观的色彩、质感等方面效果较好[13]。又可以将不同品种的乔灌木相间栽植,使水、岸交接处形成丰富多彩的、多层次的立体景观,既体现出植物的个体美,又具有参差错落、统一和谐的整体美,与一侧的湖水形成韵律变化的美感。这中的韵律美以连续、交替、渐变等形式表现出来[14]。海珠湖公园的岸边(图1)应用柔和的垂柳,营造出了杨柳飘飘、水波荡漾的诗画意境;在浅水区或水陆交接处(图2)应用不同品种的美人蕉、纸莎草等,不仅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也提高了生态稳定性。珠江公园水生植物区(图3)沿湖植串钱柳和花叶艳山姜,引导视线,植物色彩鲜艳,质感丰富。
2.3.2 溪流式水景
通常溪流式水景植物沿岸线自然栽植,疏密相间、远近协调、有断有续、蜿蜒曲折,自然野趣洋溢其间。在海珠湿地公园中的花溪及河道旁,常采用乔木-灌木-地被植物构成复层结构模式(图4),植物群落组成为:龙眼(Dimocarpus longan)+洋蒲桃(Syzygium samarangens)-露兜树(Pandanus tectorius)+黄蝉-花叶艳山姜+鹅掌藤+风车草+肾蕨+香菇草。其中鹅掌藤和花叶艳山姜与置石的配合,生动灵活、色彩鲜明;香菇草、肾蕨等散落于石缝间,一派自然野趣、生机勃勃。
2.3.3 绿岛式水景
岛屿植物配置可分为进人和非进人2种类型。在观赏时,景观角度和视野领域范围随着视点高度的变化而变化[15]。不进人的岛屿只作为加强水面空间景深的一个元素,植物配置考虑岛屿的各个视角都有好的视觉效果,包括丰富的层次、色彩和完整丰富的林冠线[16]。非进人的岛屿一般打造自然生态群落景观。另一种进人形式是设游憩空间,允许游人活动。如海珠湿地公园内一小型绿岛(图5),采用露兜树-春羽+美人蕉(Canna indica)的群落配置方式,加以黄蜡石点缀,营造乡野自然的湿地景观。
2.3.4 建筑小品旁水景
滨水植物景观常与廊、架、亭子等园建小品结合,强調植株和建筑在位置、体量、色彩、肌理等方面相协调,以充分展现植物的自然美和园建小品的造型美。滨水植物种植除考虑景观效果外,也要满足遮挡建筑、修饰立面、消除临水活动安全隐患等意图[17]。如东山湖公园北岛区域(图 6),此处人流较多。北面湖湾进行了较大面积的堆填,采用乔木-地被的配置方式,沿岸线群植落羽杉,遮挡部分亭子立面,提高私密性;林下配植艳山姜,提高观赏性及可亲性,打破生硬岸线,让建筑与水体之间过渡自然,景观效果较好。同时形成岸边浅水区,避免临水活动场地的安全隐患。
3 讨论
3.1 营建生态水体,打造自然驳岸
广州公园的水体和城市中大量人工水体一样,多数都起着防洪排涝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多建砖砌人工驳岸,且极少采用垂直绿化覆盖,显得粗糙和生硬,使水陆交接景观不够自然,同时削弱滨水植物适宜的生存环境。从生态角度出发,为滨水空间创造更大的生态价值尤为重要[18]。可以改造人工化岸线,主要方式为以下两种:①造坡绿化、软化湖岸;② 填沙植草,软化岸线[19]。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对于人工湖和滨水植物景观的要求已发生很大的变化[20]。在缓解城市防洪蓄水等安全问题的同时,适当改变水体岸线形态,营造自然美观的水流,既有蜿蜒曲折又有开阔悠远。利用面积、形状和深度各异的原水体,河流要既有浅滩又有深潭,尽可能使水体流动多样化。岸边配以置石、木桩、小品等以加强曲折之感,又可与植物相互点缀,丰富色彩和肌理。如鸭跖草科中的吊竹梅(Tradescantia zebrina)和紫锦草(Callisia gentlei var. elegans)耐湿性强,常与朱蕉、花叶艳山姜等相配植或与山石相搭配于水边,枝条匍匐伸展垂于水面,与水相映成趣,柔化了岸线,成为水体与道路之间的过渡景观,别有一番趣味[21]。
3.2 种质资源优势,加强合理配置
广东省的湿地植物资源高达54科141属228种(含变种)[22]。但落羽杉、花叶艳山姜、风车草、海芋、春羽等在调研的6个公园均有广泛应用,导致多数公园的滨水植物群落景观雷同,缺乏个性特色。在调研范围内,虽然耐湿植物总计146种,但是出现频次仅为1的高达67种,显示还有丰富的耐湿植物资源未被广泛应用。
景观水体应用的乡土植物较少,比如原产中国的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耐湿性很强[23],在海珠湖公园中心湖边生长着很多小苗,表现良好,可是在其他公园很少看到。广州被称作“泮塘五秀”的土特产:菱角(Trapa bispinosa)、莲藕(Nelumbo nucifera)、茭笋(Zizania latifolia)、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和荸荠(Heleocharis dulcis),除了莲藕外,在园林造景中已经难觅踪迹[12]。但在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已见到披针叶慈姑(Sagittaria lancifolia)的尝试应用。华南植物园中的白千层、神秘果(Synsepalum dulcificum)、紫苏草(Limnophila aromatica)等生长良好,景观效果也不错,目前尚未在实践中广泛应用。美人蕉、紫叶美人蕉(Canna warscewiezii)、大花美人蕉(Canna generalis)等植物都较耐水湿[24],在湖畔、池塘边等水湿地,或是浅水、驳岸边均可以应用。
3.3 科学养护管理,可持续性利用
除了在设计阶段考虑植物群落的动态发展,日常养护管理便是打造生态和艺术相融合的植物景观之重点。自然式驳岸的湖区,植物搭配通常采用多层次种植方式,种类比较丰富,若湖区植物后期管理不足,容易导致湖区植物一片杂乱[25]。随着人们对生态景观的要求提高,美观性已经不是判断景观优劣的唯一标准。打造艺术和生态景观,提高生物多样性,让公园成为集教育娱乐、感受自然和优化环境的多功能空间。
参考文献
[1] 戴晓军. 浅谈湿地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作用[J]. 国土绿化,2015(04):39.
[2] 骆林川.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2009.
[3] 王建龙,车 伍,易红星.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雨洪控制与利用方法[J]. 中国给水排水,2009(6):6-9,16.
[4] 甘美娜,王栋宇,吴新旺,等. 华南地区几种常见植物的耐淹性研究[J]. 现代园艺,2015(3):11-12.
[5] 何 让. 三种藤本植物的耐涝性研究[D]. 四川:四川农业大学,2015.
[6] 陈 研. 南京城市公园滨水植物景观特色初探[J]. 现代园艺,2015(4):97.
[7] 吴利华,尹建强. 城市滨水区植物景观设计[J]. 山西建筑,2010,36(12):35-36.
[8] 王 佳,王思思,车 伍,等. 雨水花园植物的选择与设计[J]. 北方园艺,2012(19):77-81.
[9] 郭春华,李宏彬. 滨水植物景观建设初探[J]. 中国园林,2005,21(4):59-62.
[10] 姚茹茹. 城市滨水区生态护岸景观设计探究[J]. 现代园艺,2016(4):99.
[11] 张 蓝. 城市滨水植物景观建设之探讨[J]. 现代园艺,2015(12):97-98.
[12] 胡竞恺,庄雪影,赖巧晖. 广州市公园滨水植物及其景观应用[J]. 福建林业科技,2013,40(1):157-163.
[13] 袁 喆,翁殊斐,杭夏子. 广州公园落叶植物及其景观特色探讨[J]. 中国园林,2013,29(1):102-106.
[14] 王玉晶,冯丽芝,王洪力. 园林美学[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5] Winner, Ellen. Invented World, The Psychology of the Arts[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16] 蘇雪痕. 植物造景[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17] 谢 彤,刘智青,林 云. 广州东山湖公园水生植物景观营造实践[J]. 广东园林,2014(4):51-54.
[18] 蒋亚华,张 颖,黄 丹. 浅谈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J]. 天津农业科学,2015,21(11):129-131.
[19] 林丽钰. 广州水上公园升级改造方法初探——以东山湖公园升级改造工程为例[J]. 广东科技,2014,6(12):239-240,194.
[20] 安 然,翁殊斐,陈华平,等. 广州公园滨水植物景观特色探讨[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27(1):186-190.
[21] 李 灿,罗 倩,翁殊斐. 广州城市公园常用鸭跖草科植物及其园林配置应用[J]. 热带农业科学,2016,36(3):87-91.
[22] 何仲坚,朱 纯,冯毅敏. 广东湿地植物资源概况[J]. 广东园林,2006,28(S1):20-23.
[23] 陈有民. 园林树木学[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24] 曾宋君,段 俊,刘 念,等. 姜目花卉[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25] 何靖娴,冯嘉仪,高榕璐,等. 广州市公园水生植物景观及生态浮床应用探讨[J].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9):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