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背离了自己的养生观

2017-05-15 23:04李润
科学养生 2017年5期
关键词:襟怀背离胸襟

李润

曾国藩(1811—1872年),汉族,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为晚清名重一时的权臣。

曾国藩一生体质较弱,又“心血积亏太过”,却道德、军功、文章三不朽,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独特的 “二、三、四、五、六” 养生观。

二字和二事:曾国藩强调养生要顺应自然。他指出,治心要以“广大”(襟怀开阔)二字为药,治身要以“不药”(重在防病)二字为药。他强调每天要做好两件事,即“起得早,勤洗足”。他说:“早起为养生第一秘诀。”认为早起能振作精神,对健康十分有利。而现代医学也认为足是人体的“第二心脏”,“勤洗足”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对防止寒气入侵,抵御感冒等的发生十分有益。

三节和三不:曾国藩将“节劳、节欲、节饮食”视为“保身之训”。“节劳”即劳作不可过度;“节欲”即节制欲望,不能放纵。他说:“好名好胜而用心太过,亦欲之类也。若淡泊于名利,则可寡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思养精。” “节饮食”即饮食要有节制。曾国藩深知“脾胃为人后天之本”,肥鱼大肉,皆可损伤脾胃。他在饮食上主张少食、素食、清淡,日常生活中多以素食和蔬菜为主,曾言“吾夜饭不用荤,以肉汤炖蔬菜一二种”。他还“常食老米粥以疗脾亏”。“三不”是指“不恼怒,不忧虑,不胸襟郁结”。因为恼怒、忧虑、郁结,均是不健康的心理,它们可催人早衰。克服这些心理上的障碍,对保持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四必:曾国藩提倡的“四必”是“息必归海,视必垂帘,食必淡节,眠必虚恬”,即呼吸要用力,以使新鲜空气进入体内深处;长时间地用眼时,不要忘记经常让眼皮垂下,即闭目片刻以养眼;饮食要清淡,食量要节制;睡眠时,要将让一切烦忧之事抛之脑后,安安稳稳地入睡。这“四必”均具有极强的操作性,是日常养生极好的方法。

五养:曾国藩认为“仁义礼智信”修养得好,会对五脏的保养产生积极的作用。通过修身养性来增强内脏功能,不仅符合“仁者寿”的古训,而且经现代科学认证确实对人体健康不无裨益。

六课:曾国藩曾经要求家族晚辈每日作“六课”,即每天必做六件事,“一曰饭后千步,一曰将睡洗脚,一曰胸无恼怒,一曰静坐有常时,一曰习射有常时,一曰黎明吃白饭一碗,不沾点菜。” 这“六课”中,“胸无恼怒”是指养生要养心,其余都是日常生活中有利于养生的好习惯、好作为。

除了“二、三、四、五、六”的养生观之外,曾国藩还将写字、对弈作为培养忍耐功夫、颐养身心的一种方法,他认为“每日临一百字,将浮躁处大加收敛。心以收敛而细,气以收敛而静。于字有宜,于身、于家也有宜。”在他看来,写书法不仅可以调节精神情緒,还是一种肢体锻炼。而军务政务之余对弈围棋,则能帮他转换脑筋,放松精神,镇定情绪,收敛心身。

曾国藩的养生观中既有理论指导,如强调治心要以襟怀开阔、治身要以预防疾病为目的,也有许多具体养生方法的推介,如他提倡的“四必”和“六课”。按理说,曾国藩如果能坚持实践自己的养生观,加上其优厚的生活条件,不应在年仅62岁时便离世。究其原因,这与他晚年时背离了自己的养生观,走入了养生误区有很大关系。

曾国藩从40多岁开始,先后率领湘军攻剿太平天国和捻军,战场上的风云变幻使他无法淡定地践行他提倡的“三不”,即无法做到“不恼怒,不忧虑,不胸襟郁结”。戎马倥偬不仅耗尽了他的聪明才智和体能,也无法使他专注于他提倡的养生“二字”,即养生要以“广大”(襟怀开阔)二字为药,治身要以“不药”(重在防病)二字为药。

1870年6月,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此时,曾国藩十分惊恐,甚至在出发前立下遗嘱。他深知当时中国远非西方列强对手,因此他以让步的方式处理了天津教案,结果引起了国人的不满,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这让他心情郁闷、情绪低沉,甚至想“惟望速死”。这又背离了他提倡的养生“六课”中的 “胸无恼怒”。1872年3月20日,曾国藩在南京突发中风而逝,这极有可能与他这几年心情郁闷、忧思过度有关。

猜你喜欢
襟怀背离胸襟
新的开始
欧阳修“荐才”的襟怀
看电视剧《伟大的转折》
宽阔的胸襟
修得襟怀天地阔——读徐新国的诗词
书画家要有胸襟气度与人生境界
地方政府债务与瓦格纳法则的背离
职业选择与真实需求的背离——基于职业锚与工作特征匹配的调查
剖析货物流与资金流相背离的原因
江枫:诗人气质 师者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