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鸣时印象(下)

2017-05-15 03:19姜红
苏州杂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朴素技法艺术

姜红

杭鸣时印象(下)

姜红

杭鸣时粉画的启蒙老师是他父亲的学生、后来成为他姨父的李慕白先生。在杭鸣时母亲王萝绥30岁生日时,李慕白为她画了一幅粉画肖像。虽然杭鸣时对这幅画当时的创作不太有印象,但母亲的这张色彩淡雅、形象俏丽的肖像画,最初是挂在上海永安公司文房部作为招徕广告之用的。很多人都是通过这张画初识粉画之妙,并和粉画结缘的。这幅画一直陪伴他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历经岁月洗礼。今天看来,画面里母亲恬静端庄的仪容透露出绚烂至极的平淡,温暖慈爱的眼神穿越尘封的岁月直抵人心。他说,对于很多担心粉画保存问题的人来说,母亲这张栩栩如生的肖像画就是最好的证明,粉画收藏不惧岁月。

1962年,杭鸣时从沈阳回到上海,李慕白送给他一盒有200多种颜色的法国铁锚牌粉画笔和两张带有羊绒成分的法国粉画纸。当时,他舍不得动用这些弥足珍贵的粉画纸,就在鲁美不到9平方米的斗室中,用从五金公司买来的墨绿色金相砂纸试着画小张人物肖像。粉笔饱和的色彩、极强的表现力让他对粉画的喜爱一发不可收。1980年,他完成了表现女体操运动员的《上杠之前》,接着又创作了《鲁迅在版画展上》。谈及对粉画的一往情深,杭鸣时有些激动,他觉得粉画就是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少女,只要和她一朝邂逅,无不被她艳丽的气质与独特的情怀所打动。

至此,杭鸣时和粉画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轰轰烈烈的“恋爱”,并结出一个个丰硕果实。一方面因为家学渊源,他从父亲月份牌画中汲取绘画技艺,一方面结合后来在鲁美系统的学院派素描教育培训,两者相得益彰,再博采众长,融入自己对绘画独特的理解和创新。我国著名的美术史论家朱伯雄评论他的粉画人体堪称一绝,严谨的写实功力,娴熟的运色技巧,粉画人体的皮肤真实、柔和、细腻得就像有温度,会呼吸一样。

1984年,杭鸣时的粉画作品《泳装少女》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被评为优秀作品,开创了粉画入选全国综合性美展的先河。1998年,他的粉画《柯桥夕照》荣获美国第26届粉画大展一等奖,这是继颜文樑先生的《厨房》获法国沙龙奖后,第二位获得国际大奖的中国粉画家。1999年,粉画《山城》入选美国第27届粉画大展,获专业画家联盟颁发的“优秀画家奖”。2001年粉画《水乡蝉声》入选美国第29届粉画大展,获德加粉画学会颁发的优秀奖。接二连三在美国获奖,被誉为“粉画巨子”,使他获得了以后参展作品可以免审的资格,并成为美国粉画协会会员、国际粉画协会会员,所有这些奠定了他在国际粉画领域的影响和地位。

如果故事只是到这里,那杭鸣时也就是在粉画的世界里流连忘返、乐享其成而已,既不可能有今日的“杭鸣时粉画艺术馆”,也不可能有今日中国粉画星火燎原的蓬勃发展。

他说,他要的不是自己的一花独放,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令人想起他的父亲杭稚英。杭稚英刚刚琢磨擦笔水彩月份牌的画法时,一直百思不得其解比他早采用此技法的画家郑曼陀是怎么作画的,几次三番请教,对方总是避而不谈。后来自己琢磨出是用炭精粉代替墨色渲染这一窍门后,又对技法进行改进,用原本修补照相底版和印刷制版的喷笔来调整画面色调,表现色彩的细腻过渡,使画面虚实有致,主次分明。一时间,同行们对此钦羡不已,凡是登门请教的,杭稚英都会毫无保留地告诉对方自己所用技法,并且当场示范,直至对方弄懂学会。为什么他不怕泄露天机?除了对自身实力的自信之外,他更懂得,好的技法只有让更多人了解掌握,才能创造出月份牌画的新天地。而且,新的技法会层出不穷、不断创造,如果墨守某一种技法,势必学不进其他新的技法,就会被淘汰出局。

和父亲杭稚英当初广泛传播月份牌技法如出一辙,为了让更多人学习粉画技法,杭鸣时举办了多期粉画研修班,应邀去各地大专院校以及美术爱好者群体中示范粉画技法,为我国培养了一批粉画骨干。现在,他的一些学生已经在各自的高等院校开设了粉画必修课和选修课,他撒播的粉画种子,正在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了壮大粉画队伍,他总是利用一切机会,不厌其烦地逐一给作者打电话、写信、寄作品、送粉画工具材料,用一腔热情去感召对方。如今全国的粉画创作人员已经从当初的800多人增加到3000多人。

2012年,央视书画频道栏目组来苏拍摄了24集《杭鸣时粉画教学片》,把他几十年潜心实践探索的粉画技法记录下来,传播出去。2013年12月“中国粉画艺术网”开通运行,中国粉画学会筹备工作也在进行中。

2014年首届中国大学生粉画作品展在苏州“杭鸣时粉画艺术馆”举办,全国64所高校共有349人有效投稿443件,覆盖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参赛作品涉及题材广泛,表现形式多样,兼具艺术性和观赏性,已具相当水平。大学生群体的踊跃参与和高品质的粉画作品,充分证明了粉画创作后继有人。杭鸣时这么多年的奔波努力得到了最好验证。他说,粉画就是他的孩子,从尚在襁褓到蹒跚学步,从牙牙学语到成长为活力四射的少年,每一步都不容易,每一步都让他欣喜。

他就像一座灯塔,用几十年积蓄的能量,默默吸引愈来愈多的人加入粉画创作的队伍。对于粉画今日方兴未艾的喜人局面,他淡定地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他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践行了自己25年前的承诺。

2013年,苏州粉画邀请展顺利开幕,在邀请展的学术研讨会上,著名粉画家王相箴说,半个月以前跟杭老师通电话,杭老第一句话就说:“身体怎么样?我们要为粉画多活几年啊!”王相箴说,他接了这个电话,特别震撼,自己是想多活几年,但是从没想过要为粉画多活几年。可见杭老日思夜想的就是粉画。短短一句话,如此本真地显露自我,无须再加修饰或解释。

“只要对粉画发展有用的事情我都会努力去做。趁我去见马克思以前,希望自己还能为粉画做一点事情。能多画一张就是一张,能多教一个人就是一个人。”

我就是要创作雅俗共赏的作品

大钢琴家霍洛维茨说:“我用了一生的努力,才明白朴素原来最有力量。”这句话用在杭鸣时身上,我觉得再贴切不过。他着装普通朴素,神态像一个儿童。因为肚中有货,心里有数,不必借助各种花样。他坚持有所不为然后有所为,他义无反顾又举重若轻。他质朴、清淡、简约,无旁逸斜出、繁荣奢华。他宽容、谨慎、执着,不工于心计察言观色,不刻意揣摩营造人际氛围。他的语言平淡朴实谦卑,没有更多修饰,和他简单朴素的家一样,总是在不经意中打动我,让我肃然起敬。朴素的艺术是最好的艺术,就像玉质文章,含蓄蕴藉,谦冲雅静,尽得风流。杭鸣时的艺术人生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想,那就是朴素。

许多艺术家都会选择在风景秀丽的郊外置别墅以怡情养性,杭鸣时的家,却在苏州一个普通的居民小区。大隐隐于市,你无法把这样一个地方与粉画大师联系起来。夫妇俩不会开车,也没有雇请保姆照顾起居。他们就和普普通通的大多数人一样,过着非常简单的生活。唯一不同的是,走进他们家,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画。原本宽敞的房间被四处堆放的画作塞得有些拥挤。奇怪的是,我们面对满室画作一点都不感到逼仄,反而感觉视野开阔,神清气爽,也许这就是艺术的魔力。家境优越,从小就有保姆跟在身后收拾东西的杭鸣时,现在反而不习惯请保姆,他说,家里东西太多,他又喜欢随时画画,保姆清理好东西反而会让他觉得乱,会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习惯了在画室一样的家里生活。

艺术家最隐秘的世界,每每潜藏在他作品的深处。因此不管他画什么,总像有个隐身人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游荡其中,并将自我的精神、气息与想象赋予那些刚刚生发完成的事物,使之获得应有的形象、光影,以及虚实交错的时空。

杭鸣时强调,画家要“以画说话”,要把真善美作为艺术创作的灵魂,创作老百姓喜欢看的雅俗共赏的作品。在当前艺术创作多元化的背景下,艺术创新和多样化不可避免。他旗帜鲜明地说,自己厌恶那些盲目照搬西方艺术观念和形式,丑化中国形象,伤害民族自尊,既无视传统中的经典,又不去反映生活中的美,还要装模作样、自吹自擂的所谓作品。艺术家的使命就是要通过自己的作品,把从生活中发现的真、善、美表达出来,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同他们一起分享,让观众从作品中得到振奋、愉悦,净化心灵。

对于父亲杭稚英的艺术思想和在月份牌画上取得的成就,杭鸣时认为这一切源于父亲的善于学习和善于创新。无论是破解郑曼陀秘而不宣的新仕女画法,还是吸取美国迪斯尼动画和西方广告画擅用色彩的营养、重视素描、走中西合璧的艺术道路,父亲在艺术上不妄自尊大,打破门户之见,不仅鼓励弟子去其他画室进修,在艺术创作上也采用最好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大胆借用喷笔等新式工具创作画面处理的新技法。

受父亲创新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杭鸣时的艺术视野非常开阔。在鲁艺4年,尽管没有出国门,但他翻阅了学校图书室里所有藏书,有他喜欢的画作他就会盯住不放。鲁艺的馆藏丰富,他说这是他对学校最满意的地方。在父亲家学的擦笔水彩基础之上,他一头扎进图书馆,孜孜不倦地汲取营养。各种画作展览他更是一次不落,对名作的临摹是他功成名就后至今没有放下的功课。在他家里,我见到了他最近临摹的安格尔的《泉》。他说,安格尔的《泉》反映了他心中理想的晚年的美,使得他心中长期积聚的抽象出来的古典美与具体的写实少女的美,找到了完美的结合。

安格尔一生在裸体素描上下过精深的功夫,毋庸置疑,杭鸣时受安格尔影响很深。安格尔说:“一幅画的表现力取决于作者丰富的素描知识。撇开绝对的准确性,就不可能有生动的表现;掌握大概的准确,就等于失去准确;那样,无异于在创造一种本来他们就毫无感受的虚构人物和虚伪的感情。”杭鸣时说他就是按照这样一种态度来创作笔下的每一幅作品。但他并不受限于安格尔,他觉得安格尔的裸体画少有揭示人物内在精神,过于注重形式和技巧。

尽管在艺术创作道路上,他不墨守陈规,敢于也善于兼容并蓄,但是对于自己的艺术主张,他又像九斤老太,绝不迁就。他是一个善于博采众长而又坚持自己见解的艺术家。他坚持自己追求真善美和雅俗共赏的艺术观点,坚持用写意的手法画出写实的效果,皓首穷经,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永远不在滚滚红尘中迷失自我。

在杭鸣时丁薇伉俪粉画展画册的封底,他写道:“人生苦短,不经意间居然活到了80后,回顾几十年来风风雨雨,用成语‘不堪回首’似乎太消极,但确实不容易。我痴迷绘画,既有传统,又喜欢新潮。在社会主义转型期也曾经迷惘过。但我认为艺术就是要为群众服务的,否则只能是自说自话,自以为是。和群众不相干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我毕生追求的是写实写意并重,以写意的笔法出写实的效果,雅俗共赏和真善美,群众喜闻乐见,我就开心了,仅此而已。”

寥寥数语是他对自己艺术道路心路历程的总结。画家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一幅作品,如果老百姓连看都看不懂,怎能引起共鸣呢?唐代诗人白居易是他最喜欢的诗人,因为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所以妇孺皆知,广为流传。杭鸣时认为,画的风格没有新与旧、高与低可言,具象与抽象、写实与写意各有千秋,关键在于作者对待艺术是否真诚,对待人民是否平等。他不喜欢孤芳自赏,也不喜欢高深莫测、玄而又玄的理论。他就是简简单单,朴朴素素,把老百姓看得懂的,自己感动的,认为美好的东西奉献给大家。《南方油画》主编吴杨波认为,经过一个世纪的分分合合,杭鸣时的作品中真正体现了人民性,符合老百姓口味的人民性,朴素而有生命力。对于一些所谓“新文人画”,他说,你看这些画家的妻子一个个都如花似玉,他们笔下的人却画得那么丑陋,这不是自相矛盾吗?米勒曾经说过一段话:“要使人感动,首先要自己感动,要不然再怎样巧妙的作品都绝不会有 生命。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们。”

他建议我去读一读黄河清的《艺术的阴谋》。谈到这里,他显得有些激动。他认为美国破坏我们的文艺生产,鼓动那些大的财团收藏我们国内丑化劳动人民形象的画,大肆吹捧,有些人就跟着乱画。他说他以前鲁艺一个同事的女儿大学毕业后,就是迷迷糊糊地乱画。有一天,一个法国小姐让画廊把她一张画得很差的画高价买走了。之后,她傻了,因为再画画就不知道是非好坏的标准了。在仔细拜读黄河清的《艺术的阴谋》之后,我理解了他那天言辞的激动。不管怎样,正如书的作者所言,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文化冷战把缺乏文化积累的美国艺术变成了世界艺术。对杭鸣时后来执意不再参加美国的一些画展的举动,我更多了些许敬佩。

作为海宁人,他很喜欢他的同乡王国维,他说,碰到有学生迷糊了,就会推荐对方去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的三重境界说也正是他对绘画艺术追求的真实写照。境界本质上是由“景”和“情”两个元质构成的,但不论是客 观的“景”,还是主观的“情”,都是“观”——人的精神活动的结果。只有“情”“景”交融,对立统一,才能形成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

对杭鸣时来说,无论是艺术追求上的雅与俗、写实与写意、保守与创新,还是生活当中流露的“匪气”与侠义、世俗与天真,所有这些看似矛盾的方面在他身上却巧妙地统一在一起,构建着他简单朴素的艺术人生。在他的世界里,阅尽风云之后,虫儿啾啾,鸟儿鸣鸣,水儿潺潺,草儿芳香,一切都是如此的自然和谐。

《庄子·天道》曰:“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杭鸣时的朴素何止于外在衣衫、陋室和谈吐,更多在于心灵。一个人心灵朴素,犹如兰生幽谷,不香自香。

他说,年轻时自己也有过争强好胜,后来看到老子《道德经》中的“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顿时恍然大悟。“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巧言令色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才能,忍辱不辩才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

他说:“我不是什么大师,只是一个朴素的艺术匠人,画老百姓喜欢看的作品而已。”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猜你喜欢
朴素技法艺术
隔离朴素
朴素的安慰(组诗)
他是那样“笨拙”和朴素——3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最神奇最朴素的两本书
作品一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纸的艺术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