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文
语文课堂教学,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意趣无穷。语文教师在构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或如闲庭信步,或如攀登险峰:在展示自己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或洋洋洒洒,酣畅淋漓:或曲径通幽,循序渐进。一堂堂风格迥异、情趣盎然的语文课,让课堂教学充满生趣。
一、起承转合的课堂结构
语文课堂的结构,体现了课堂的教学流程,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往往经过以下几个环节:导入、感知、研读、小结等,这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如同一篇散文的起、承、转、合。
(一)導入
导入是语文误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较快地走进文本。其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引用诗歌、故事,可以播放视频,可以设置情景,也可概括课文内容.揭示文章主题等,形式不拘一格,但都根据文章的需要和学生特点而设计,它体现了课堂设计者的匠心。
(二)感知
对文童内容的初步感知,是课堂教学中走进文本的第一步,通过阅读与提问等方式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体会作者情感。整体感知课文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是以记叙文的六要素来概述文章内容,往往用于记叙文、小说等体裁的文章。如《藏羚羊跪拜》,可概述为:一天清晨,藏北高原的一位老猎人枪杀了一只向他下跪的怀孕的母藏羚羊,被母藏羚羊强烈的母爱所感动,从此卖掉杈子枪不再杀生,走向慈善。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才能作更进一步的探究。
(三)研读
研读文本的过程是一个边读边探究的过程,通过研读文章标题、词句、段落、结构,探究文中人物的性格、语句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方法等等。
(四)小结
课堂小结可以归纳与整理这堂课的所学知识,可以强调重点,可以迁移知识等等。课堂小结会起到收缩课堂、画龙点睛的作用。
语文课堂结构的导入、感知、研读、小结等几个环节,起承转合.环环相托。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在处理这些环节的时候,往往会驾轻就熟、得心应手。
二、丰富多彩的教师的课堂语言
语文课堂教学除了给人以知识的获得、情操的陶冶和思维的训练以外,还给人以语言的锤炼,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学习语言的艺术。课堂语言包括教师的课堂语言和学生的课堂语言:
1.艺术性的教师课堂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可以是形象的描述,可以是哲理的启迪,也可以是风趣的评价。包括导入语、过渡语、点评语、小结语。
(1)导入语:艺术性的导入语能够轻松地领着学生走进新课,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课堂氛围。
(2)过渡语: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相对独立的,教师要精心设计过渡性的语言,把它们衔接起来,使课堂教学层次分明、脉络贯通。
(3)点评语:是老师在课堂上敏锐地捕捉学生活动的信息并加以提炼,从而作出客观评价的语言,是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的体现。
(4)小结语:小结语往往给人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感。
2.个性化的学生课堂语言
学生的课堂语言是学生在课堂上阅读文本、沉浸体验,再结合自己的经验,调动自己的情感而生成的一种语言。那是学生对课文理解程度的一种反映,也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一种交流。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与文本、与老师的交流方式都不相同,所以学生的课堂语言是富有个性化的。
三、浓郁丰厚的课堂氛围
语文课堂的氛围,是一堂课中文本、学生、教师三者所营造出来的课堂上的境界和情调。
1.文本营造的氛围
《为我唱首歌吧》本身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悲剧故事,它营造了一种悲剧气氛;而它又是一曲扣人心弦的爱的赞歌,它又营造了一种感人的令人奋发的积极气氛。《清塘荷韵》通过作者“种荷—盼荷—护荷—赞荷—赏荷—祝荷”的整个过程,赞美了生命的孕育和勃发,为课堂营造品读语言、品味荷之韵的氛围。文本的感情基调奠定了课堂教学的氛围。
2.学生营造的氛围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朗读传情达意,把文本所营造的氛围传达出来。《哈尔威船长》中哈尔威船长在沉船之前与大副和机械师的一段对话,简洁、干脆,一位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的船长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我们面前。通过学生绘声绘色分角色朗读,立刻营造了沉船之前紧张的气氛,使课堂气氛进入高潮,从而使学生很快认识了这位船长,并对他产生深深的敬意。另外,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激辩,是思维的火花,是课堂艺术的体现,是课堂教学追求的意境。
3.教师营造的氛围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所以课堂的氛围,课堂的情趣,由教师驾驭。教师又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必须与文本、学生之间相互对话,互相交流。教师的底蕴、智慧、思维以及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氛围。
语文课堂上,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课堂语言丰富多彩,课堂氛围浓郁丰厚。这样就更需要语文教师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把预设和生成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既有迹可循,又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