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苇
摘 要:思想史教学中严重忽略了对思想观点产生的背景分析,探讨了背景分析在思想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背景分析;思想史;教学
一、思想史教学中历史背景分析存在的问题
广州市的一节高中历史公开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是这样设计的:导入通过两则材料和一幅漫画组成,其意图是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前中国人的心理状态,应是课文内容的历史背景分析。教学大致经过是:教师把教材内容设计为看病,把清政府比喻为一个病人,分为生病的四个不同时期,分别要求学生进行诊断并提供药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重点是药方。教学中教师列举出了大量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归纳以上各个阶级(或阶层)的思想观点。
可以说,此教学设计别出心裁,史料也很丰富。但是,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执教者将重点放在对思想观点的解释和炒作上,严重忽略了对思想观点产生的背景分析。背景分析也不是没有,而是象征性地一带而过,“围而不打”,缺乏深刻分析。
二、历史背景分析在思想史教学中的作用
思想史教学无非是要解决如下问题:(1)为什么要学这些思想?即思想的价值之所在。(2)思想发展的历程怎样?即思想发展变化。(3)这些思想对社会历史有何作用?即思想的影响。简单地说,就是思想的“来龙去脉”。而以上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历史背景的分析。
(一)讲清历史背景,便于学生明白思想的价值
思想史最核心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价值之所在。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才是有价值的思想。现实的问题是什么?这必然要讲清历史背景。
就《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而言,如“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价值,仅仅以“鸦片战争”一词就能使学生完全明白这些思想是针对中国的哪些具体而迫切的问题吗?肯定不行。笔者认为,此处的背景分析应该扩大视野,找出时代难题。此处应引用相关材料加以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当时的时代背景是:鸦片战争失败并没有使一般民众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国人盲目自大的心理还在继续,反而还在排斥先进,鄙视胜者,自我陶醉,这对于当时的中国发展来说才是最要命的。当时的中国最现实的难题是能否从心理上承认西方的优越之处。而林魏思想之价值就在于在这个众人皆醉的时刻他们敢于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向西方学习。
因此,在思想史教学中,通过必要的背景分析,找出现实需要和时代问题,让学生明白思想的价值之所在。
(二)讲清历史背景,利于学生把握思想的发展变化
思想史中的各种思想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这样那样的联系,或引导,或继承发展。思想的背景分析则能给我们展示出它们之间的承接关联。
在《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中,相信老师在课堂上都给学生说明了本课中国人向西方的学习内容有两个层次,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器物,到后来维新思想学习西方的制度。像以上教学范例,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仅表述为“甲午中日战争”。学生固然能知道三个思想之间有层次的递进,但这是直接摆出的结果,如何让学生明白这个递进的原因呢?笔者认为此处应讲清这段时期的时代背景:洋务运动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个新的阶级产生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给了它力量,资产阶级随之壮大。西学东渐,又为他们提供了思想武器。一旦条件成熟,新的阶级必然有它自己的野心和欲望,有它自己的政治诉求。所以,作为资产阶级代表的康梁,必然要提出制度改革,要求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样学生才能明白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之所以有从器物学习到制度学习的层次的变化,其实是源于经济基础的变化。
因此,在思想史教学中,通过适当的背景分析,让学生明白思想变化的根源,这样才能有助于他们把握思想的发展变化。
(三)讲清历史背景,有助于学生深刻认识思想的影响
探讨思想的影响是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的要求:“通过学习,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如《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这课,只用“失败”二字来叙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影响,显然很肤浅。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其影响,必须清楚思想的背景。就经济发展方面而言,鸦片战争前,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压制,发展缓慢,中国经济无法顺利转型。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由“中体西用”指导下的洋务运动的“起步”,尽管是在清政府遭受太平天国运动和英法联军入侵双重压力面前,采取“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策略而起步的,但它“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发展近代工商业为中心的近代化的改革,却是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客观经济规律和作为客观经济规律的反映的变革思潮要求的。”所以,“中体西用”指导下的洋务运动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经过这样的经济背景分析,使学生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认识纳入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来分析,从而避免了对这一思想影响认识的肤浅,大大加深了学生对于“中体西用”思想影响认识的深度。
因此,在思想史教学中,应结合背景分析,明晰思想对历史进程的作用,使学生深刻认识思想的历史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惠军.刍议文化史教学中的几个认识问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7).
[2]夏东元.论洋务运动的经济背景和思想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变化与改革思潮[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刊,1986(3).
注:本文是广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历史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和2015年度国家民委教改项目“实践育人理念下的民族院校歷史学专业师范生实践教学机制研究——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项目编号15047)、广西民大2014年度教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4XJZZ1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