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庆文 冉瑞文
摘 要:数学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其特点是抽象性、综合性较强,因此对高中数学教师的要求很高,数学教师除了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爱好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手段之外,还必须要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为内容,对其有效性教学对策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保证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是提升学生数学综合能力,促进高中数学教学发展创新的关键。高中数学教师应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全面提升高中数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创设生动情境,保障教学有效性
情境教学具有直观化、生动性的优势,在高中数学教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充分借助情境教学法,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问题并进行逻辑推理,学生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因此得到提升。在情境教学中,教师通过合理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探究的心理,促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发展。
比如,“集合”的知识点教学,“集合”本身具有抽象性,用直白的语言很难描述清楚,学生也很难掌握知识的要点。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情境,为学生营造更加直观、形象的学习环境,然后进行“子集”与“真子集”的区别教学。家庭族谱是一个很形象的素材,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动画短片,创建一个“我有一个大家庭”的情境,整个家庭中,爷爷奶奶是家庭的大家长,下面会有学生A的父母,也有A本人,这样我们可以说学生A的家庭中,学生A如果组成了家庭,学生A的家庭就是爷爷奶奶家庭的子集,多媒体情境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将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具体化,更加容易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小组合作探究,保障教学有效性
高中数学教学中,落实小组合作教学的第一步就是科学分组,明确小组任务。教师首先要全面掌握班级中学生的整体情况,包括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兴趣特长等,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将他们合理编排、组成小组。小组成员中包括学习能力强的学生1~2名,中等层次学生1~2名,中下层次学生1~2名,每一项学习任务都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互相合作,共同完成。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能力较弱的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真正使高中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也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包括很多复杂和抽象的内容。讲解这些内容的时候,教师应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探索研究,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针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这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理解会更加深刻。
比如,进行“三角函数”的教学时,教师合理分组后,布置学习任务:讨论、梳理、总结正弦、余弦以及正切函数的图形、性质等,包括特殊函数值等问题。小组成员一同研究,总结答案,最后由小组代表进行结果展示。通过此方式,学生对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三、重视分层教学,保障教学有效性
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及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而给不同的学生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保证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数学能力,从而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为了更好地优化数学习题内容,需要保证坚持数学多样性的前提下,综合性地进行习题练习,从而让学生学习到更为系统的函数习题以及立体解析几何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多维性是指按照解题类型,满足题型多样性特点的同时,对题目内容进行整体把握的一种思考方式。学生按照给定的已知条件,不断进行训练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原有的知识内容,提升了理解并掌握新知识的能力。
在进行“等差数列”的习题教学时,教师应该先顾及中下等学生对新知识的消化情况,利用生活化情境,以及较为基础的习题入手训练。出示例题:一辆汽车在一分钟内行驶了100 m,之后,它每分钟都比前一分钟多行驶30 m,那么这辆汽车在行驶了10 分钟之后,共行驶了多少米?这个问题属于生活问题,主要是利用等差数列的知识进行解答。这种比较生活化的习题,对于中低层次的学生来说比较常见,思考和分析起来也会相对容易。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这部分学生可以很快进入思考问题的状态,体会到数学的奥妙,同时也实现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本文为高中数学教师提供了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对策,不管是情境创设、小组合作,还是分层教学,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确保教学有效性。总之,高中数学教师必须要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真正把学生视为课堂的主角,这样才能够全面推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開展。
参考文献:
[1]刘国旭.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探析[J].中华少年,2016(11).
[2]常继龙.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