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探析

2017-05-14 04:17王雪娥
新课程·中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王雪娥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逐步推进,人文精神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高中历史课程中包含了具有人文价值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仅是历史学科所应承担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时代赋予高中历史教师的使命。因此,本文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探究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提出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措施,以期对今后的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升及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人文精神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课程除了向学生讲授学科知识外,还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觉悟,形成正确的历史情感、价值观和史学态度的任务。充分挖掘并利用历史学科中的人文精神,培养高中阶段学生的人文情怀,既是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人文精神的概念与意义

(一)人文精神定义

人文精神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变化,其中蕴含着各个阶段人类的优秀文化,沉淀、孕育着伟大的精神文明。人文精神是人类优秀精神品格的集中体现,内在表现为人类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外在表现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精神品格和审美情趣。总体上看,人文精神的实质是以追求真、善、美的崇高理想为核心,以让人类过得更加充实、美好,更具价值为基本目标,以实现全人类的平等自由、思维创造、幸福美好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精神。

(二)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

培育高中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存在于三个方面。首先,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现阶段,我国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变,素质教育不仅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道德品质培养提出了要求,同时明确指出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设计和实践的目的,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使其通过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其次,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历史有别于其他学科,不仅需要指导学生熟悉并牢记史实,同时要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通过学习历史掌握丰富的人文信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爱祖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怀,自觉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第三,人文精神有助于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一方面,加强人文精神培养有助于教师提升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获得学生的认同和认可,另一方面,在人文精神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讲授者,同时成为学生成才成长的领路人,学科知识培养与素质提升同步,进一步增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二、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做好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人文精神尊重人的个性,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受教育者的自我提高和完善。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俱变的青春期阶段,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个性相异、志向高远,但同时由于心智尚不成熟,心理较为脆弱,对待各种问题的看法和应对方法不够全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尊重学生正当的爱好与合理需求。特别是对一些学习成绩或行为上偏差的学生,要以平等的、通情达理的、关怀的方式和态度进行教育,从不贬损其自尊心,充分发现其闪光点,及时纠正其行为和心理偏差。总之,建立高度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和必要保障。

(二)优化历史学科教学内容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重点在于优化历史学科教学的内容,具体来说,应当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对于历史人物的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以此提高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在历史人物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教育学生用正确的成败得失观看待问题。例如,在近现代史鸦片战争部分的教学中,林则徐提出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观点的提出体现了他舍己为国、鞠躬尽瘁的思想,充满了林则徐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是个人在历史长河中应有的抱负和胸怀。第二,在政治史和文化史的教学中,应当注重民族精神的挖掘。通过挖掘民族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依靠于人文环境决定的科技实力为主的综合国力,人文环境体现在该民族的整体精神风貌中,反映着该民族精神成熟的程度,因而凝聚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是历史教学注重人文教育的目标之一。第三,在科技史与经济史的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主动抵御物质主义的影响,正确看待经济发展和物质极大丰富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学生进行正确导向,灌输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学生在物质和精神价值之间找到共通点。

(三)改进历史课程课堂教学的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保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长期以来,国内教育长期采取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法向学生灌输知识。这种教学环境下,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无精打采地听,师生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学生只能通过机械的背诵记忆历史学知识,没有机会也没有兴趣主动思考历史知识中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人文精神,因而素质教育的落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今后的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想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体来说,一是要突出“以人文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把人文主义思想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情与趣,使历史课程内容的学习不成为学生的负担与压力,而成为一种愉悦身心、拓宽视野的机遇。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做好教学设计,从课文情境介入开始,设计一套学生喜爱的、同时充满趣味的教案,将人文精神渗透进课程设计之中,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探索的欲望进入课程学习之中。二是加强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如果单凭教师一方面的努力,学生不主动配合,无论教师多努力,教学效果依旧无从谈起。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高于基础知识灌输的教学阶段,若想完成这一高阶段的教学目标,单凭教师努力是不够的。因此,在今后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应当善于激发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热情,主动参与进学科知识讨论与学习中来。例如,可以采用专题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围绕特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该人物或事件的历史背景资料,之后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索课本知识之外更高、更宽、更深层次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妥善的指点和评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历史知识和人文情怀。

(四)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历史学科任课教师的人文素质至关重要,一个只会照本宣科的历史教师,根本无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至关重要。具体来说,首先,历史任课教师应当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综合性的教学技能。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必须见多识广,在教学中能够旁征博引、风趣幽默,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够主动地思考和探索,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如果历史教师只了解课本上基本的学科知识,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地讲授课本内容,没有任何知识的延伸和情感的阐发,就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第二,任课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多动脑筋,对于一些历史问题应当具备个人独特的见解,并能够将这些见解讲述给学生。历史课程内容既丰富也简单,丰富在于每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背后都有着大量的背景故事,这些故事往往比单纯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更加吸引学生。简单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即是几个社会形态的更替,抓住规律便能很好地理解多数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状况。因此,作为一名历史任课教师,应当能够在“丰富”与“简单”中寻找平衡,讲授内容既不能过于丰富,让学生找不到主旨,也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感觉乏味。这便需要教师具备独特的见解,能够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中分析出带有人文精神的内容,并将其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感受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同时接收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综上所述,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心灵的唤醒。高中历史课堂是培养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平台,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接受学科知识之外的有关人伦、道德、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教育,为其今后的继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当前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关注的重要问题。只有加强对高中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自身教育教学中的人文素质,不断改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实现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萍.浅析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2).

[2]朱辉.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