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權,知識經濟時代的“成本”or“交易”?

2017-05-14 19:09明遠
澳门月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低薪時代經濟

明遠

過去關注勞權大多從薪資入手,是否長期處於低薪,或者是否存在拖欠薪資的狀況?從前幾年內地富士康的十二連跳到汽車行業工人罷工抗議薪水低廉要求調漲工資,再到臺灣年輕人22K低薪陰霾籠罩,香港在高昂的物價與樓價面前,即使1萬5港幣左右的收入中位數,仍然徘徊於“貧困”的邊緣,幾乎低薪是目前兩岸四地的通病,相比之下澳門純粹低薪的狀況也許比其他地區要少得多,但是在物業保潔、管理人員、以及低階文員等行業其實也存在著低薪的狀況。

從企業的角度,當然會認為薪資越低越能節約成本,提高收益;而從勞工的角度來看,薪資越高越好,才能改變目前的生活現狀。而現實中的薪資水平就是在於雙方的一個博弈過程,達到納什均衡,就能處於一個相對理想的水平,讓勞工保障薪資收益,也能適當維護企業、僱主的用工成本,如此既能有體面的飯碗,也能創造出一定的企業效能。

而在知識經濟時代,不能再單一持有壓低薪資的想法,因為勞動創造力不僅來自各項標準的限定,更來自於部分自由的放寬。企業必須在勞權保護議題上發揮重要角色,從上個世紀70-90年代,各地區經濟起飛的時代,工人與企業有著很大的目標一致性,彼此間矛盾尚未激化,對於勞權保護的要求沒有如今之強烈和具體。而隨著經濟形態的轉變,企業必須要打破“低薪”迷思,有效地利用經濟、休假等手段,大幅提高工人的勞動積極性、自主性與創造性。在藍領、白領、金領齊聚的勞工階層中,其實“認同感”、“歸屬感”是大家最為重視的一個感受,在一個企業中,良善友好的企業文化與各項制度,能夠成功以軟實力、硬體薪資等吸引員工留下來,繼而創造出更大的價值,這與計劃經濟形態或者市場經濟初期的發展形態是截然不同的,而在勞權保護上無論投入的“薪資成本”或者“休假成本”,其實最終帶來的中長期收入是遠高於短期付出的成本,這就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開端。而這樣“非成本”意識在傳統的企業思維中還無法普遍推行,但是對於80後、90後以及即將接觸社會的00後一代而言,工作的自由度、認同感以及合理的薪酬將充分決定了年輕世代的人資流動趨向。

當然在新的知識、服務型經濟的時代,其實澳門與港澳台其他地區都是將勞動基本條件與勞權保護停留在過去舊工業時代的思維中,繼續堅持“少休假、少加薪、多免費加班”的想法。歐美國家在工時、工資以及上班自由度上已經邁入了一個新時代,無論是丹麥、瑞士還是美國,在知識經濟面前,單純的超長工時並不能創造出最高的效益,這些先進國家深深體會到應該給予勞動者尊嚴,給予部分人士、特別是專業人才充分的職業彈性,讓他們突破現有框架創造出更大的經濟、社會乃至創新價值。

其實,兩岸四地無一不在暢談創新,以及經濟轉型、產業轉型,內地有經濟發展“軟著陸”的規劃,澳門亦有產業多元化的考量,當政府都在口號式鼓勵創新之時,我們的勞工政策卻在愈加具體地限定各行各業,這個社會到處都是固化的枷鎖之時,又怎麼期待能夠“超英趕美”,在新網絡知識時代,分得一杯羹,站穩腳跟呢?對於澳門而言,目前的修法方向更多的是借鑒兩岸三地的過往經驗,而忽略了全球大趨勢,在這個地少、人資相對缺乏的土地上,創新活力其實才是最好的產業發展理念,即使是博彩業一方面需要擴大非博彩元素,另一方面也要在博彩的元素中找出新的活力,吸引各國遊客前來體驗,對此,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要保障勞工權利的角度,而是成功將勞權保護與經濟轉型結合,讓我們的勞權不再單單是勞動者吶喊的無助,不再是勞資博弈的短暫“交易”,或者暫時看到的“成本支出”。我們應該認識到,勞權保護,不僅不是影響經濟下行的因素,更可以成為新經濟發展的助力。是故,執政者、企業,要用更長遠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全球化的“勞權保護”議題。

猜你喜欢
低薪時代經濟
經典是怎樣煉成的——重讀《中國5—10世紀的寺院經濟》
絲綢之路與唐西州經濟研究述略
絲綢之路與唐西州經濟研究述略
追求健康的时代,你喝啥
新時代の相互依存へ認識深めよ
余永定 中國經濟正向通縮區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