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欺山莫欺水”,每逢夏天泳季,屢有遇溺事故發生,可見加強泳池安全何其重要,如今,本澳救生員質量參差,對業界而言,救生員資格、配備數量應否有更嚴格的標準?政府是否應該進行統一的培訓?近年香港有游泳池引進了法國Poseidon泳池遇溺偵測系統,去年夏天全球有300多泳池安裝了該系統,在國外該系統成功發現一名泳池底遇溺的女子並通知救生員進行拯救。而本澳政府應否推動全澳泳池購買及安裝該系統,把握救人的“黃金十秒”?
周敏傑稱,據瞭解,澳門如今的泳池救生員聘請也沒有統一的標準,造成救生員的水準參差不齊,救生員是否有足夠的救援知識?是否懂得對兒童、成年人的不同救援方式?等等,都值得考慮。
其實在香港、台灣或者其他地區,救生員是一名正式的技術人員,通常都是由政府正規聘請,如香港的康文處,救生員不僅需要具備資格證書,更要通過有關部門的統一考核才能成為正式員工。目前,泳池的救生員數量是足夠的,但仍需提升技能。澳門當下的救生員多為按時薪計算薪酬,這也導致了救生員缺乏責任心。有關部門應該盡快修改相關的細則,保障救生員的基本權益。另外各個營運商需要關注救生員的休息問題,通過增聘救生員來保障他們可輪流休息,畢竟在高度集中的狀態下連續工作,存在一定的隱患。
個人覺得在救人這一範疇中,先進的科技未必比傳統的人工方式好。例如在泳池安裝了該偵測系統,一個正常的泳客可能只是漂浮都會被誤認為出現了緊急情況而發出警報,反而影響了正常的泳池秩序。而傳統的救生則是依靠救生員判斷泳客的行為,通常情況下他們能很快判斷有泳客出現問題並及時的採取救援行動,反觀偵測系統全賴最後的“黃金十秒”,實在難以保障泳客的安全,畢竟“預防勝於治療”。很多時候運用科技之後,反而會造成對科技的依賴性,且系統也有出現故障的時刻,故儘管泳池使用偵測系統是多重保障,但作用不會很大。因此,我覺得並不需要推廣及安裝該系統,該新技術非常昂貴,不如多聘請救生員,同樣可以保障泳客的人身安全。
李兆祖坦承,目前大部分泳池的救生員是通過游泳總會去聘請,私人泳池也會聘請一些兼職救生員,然而救生員工作較為專業,政府有關部門應該在救生員的資格問題上多一些指引和規範,特別在泳池的救生員配比、專業技能問題上,一定要明文規範,讓泳池得以安全地為公眾提供服務。
對所有泳客來說,出現高科技系統能預防溺斃事件的發生是一件好事情,政府可以研究該系統的可行性,但最重要的關鍵問題在於成本,很多泳池的規模並不大,若安裝了此類昂貴的系統,會否出現將營運成本轉介給泳客的情況?當然營運者若能配備救生員來保障泳客的安全也是足夠的,至於科技的引入則應根據泳池自身的實際需求而決定。
李子儒表示,現階段三個救生資格證並非等同最嚴格的救生員課程,救生員體質、能力各不相同,也難以評價三個資格證哪種更好,未來需要建立一個統一的資格證考試。至於是否需要懲罰制度,個人覺得會起到反效果,嚇退了原本想要入行當救生員的人,澳門人力資源有限,很難強制救生員一定要有學歷、年齡等限制。譬如私人泳池是聘請兼職的救生員,若再強制性地劃分各類條件,相信屆時更難聘請救生員了。
對於是否需要引進先進的技術來輔助泳池的人身安全,我持保留的態度,第一是因為該系統成本昂貴,第二則是此新興科技,是否存在盲點、缺口等,還無從得知,儘管該系統能提示有人溺水,但泳池是否有足夠經驗的救生員及時救助才是重點。所以,還不如把投入該系統的成本轉化為對救生員的培訓上。
陳虹直言:在救生員方面,本澳的公共泳池配備是足夠的,相信與體育局的統一管理要求是一致的。早前,我們學校申請將室內泳池加入公共體育網絡,有關部門對泳池的規模、行人道、救生員等都有嚴格要求。據悉酒店的泳池屬於旅遊局規管,對救生員配備並沒有嚴格的要求,甚至有的酒店只會掛牌聲明“無救生員,後果自負”等告示,個人看來就是一種推卸責任的行為,有關部門需盡快填補有關救生員要求的法例條文,畢竟影響到泳客的生命安全,事關重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澳救生員數量並不多,現時有三個部門可以提供救生員的培訓,即中國游泳總會、紅十字會和生產力中心,但這三方的培訓課程、證書並不統一,這為想從事救生員工作的人員帶來不便。政府可以設立統一的標準和考試來培訓救生員,如同考駕駛證一樣,無論哪個駕校學習最終只要通過統一的考試就合資格了,當然,若能做到國際認可就更好。
利用先進科技來管理泳池在澳門是一個空白,若有這樣的救援技術我覺得應該大力推廣,科技的加入能讓泳池管理更為高效、節省了人力資源、保障了泳客的安全。雖然澳門的起步並不早,但先進的管理模式可以多多參照臨近地區的豐富經驗,為了市民的安全,政府值得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