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崇高,刘学钦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东 广州 511325)
路国华 (长江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知信行”理论视角下的城镇居民健身运动损伤预防措施
陈崇高,刘学钦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东 广州 511325)
路国华 (长江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将经常参加健身运动的城镇居民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7人),对照组给予健身运动预防措施常规教育,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为期6个月的“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对照组进行运动健康知识、态度信念、行为调查问卷以比较干预效果,分析了影响城镇居民健身运动损伤预防措施的主要因素,比较了2组居民健身运动损伤发生率和损伤程度。对城镇居民发生健身运动损伤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知信行”理论的指导模式下制定了有效措施预防,以有效降低城镇居民健身运动损伤发生率和损伤程度,促进全民安全健身。
健身运动损伤;“知信行”理论;城镇居民;预防措施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注重居民身体素质的提升,小区内的健身器材不断完善,且越来越多样化,人们的健康理念也逐渐增强。但由于缺乏对健身理念与方式的正确理解,加之社区鲜少进行相关的健康知识宣传工作,导致很多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的健身习惯并不正确,加大了出现身体损伤的风险,这不仅不益于提升健康和身体素质,反而降低了生活质量。
“知信行”理论是一种行为干预理论,其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和形成行为,即知-信-行。知(知识和学习)是基础,是力量的源泉[1];信(信念和态度)是动力;行(促进健康行为、消除危害健康行为等行为过程)是目标。城镇居民运动健身过程是运动健身认知过程、运动态度过程和运动意志行为过程的统一,既是运动技能的学习认知过程,又是健康意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使城镇居民从掌握体育运动知识并接受转化到改变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在专业指导下依据专业的理论知识,发挥专业指导员的项目特长和创造性,调动城镇居民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意识,把各种运动健康理论知识同实践形式融合在运动参与的过程中,从而实现知-信-行要素的相互转化与和谐发展,使城镇居民树立科学的运动与健康信念,养成终身健康生活方式的习惯[2,3]。为有效降低城镇居民健身运动损伤的发生率,提高城镇居民安全健身意识,笔者对城镇居民发生健身运动损伤的详细原因进行了调查,并在“知信行”理论的指导下制定了全面的预防措方案。
1.1 研究对象
2015年8月~2016年4月共发放调查问卷78份,收回有效问卷74份,有效回收率为94.87%。同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成试验组(37人)和对照组(37人)。对照组中,男性26例,女性11例,年龄在23~59岁,平均年龄为(41.6±1.4)岁。试验组中,男性27例,女性10例,年龄在20~63岁,平均年龄为(42.1±1.6)岁。2组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比较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比较意义。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在查阅文献、前期研究及专家访谈的基础上,编制适合评价城镇居民健身和运动损伤预防措施的知识、态度信念、行为调查问卷,经专家评价、审核、删改题项后进行调查。该问卷以“知信行”理论为框架,用来评价对照组和试验组的知信行水平。
1.2.2 访谈法
通过访谈法掌握2组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即医生通过访谈的方式了解伤员损伤原因以及损伤程度等信息。在完成信息了解之后,对照组按照常规健康教育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内容包括宣传教育、健身运动注意事项、运动损伤预防措施、健身运动损伤后应急处理等,随机进行指导。试验组从知识、态度信念、行为3个方面制定干预措施。健康教育的形式包括一对一讲解方式、座谈会和专家知识讲座、电话和随访、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利用QQ、微信互动网络平台针对试验组伤员的具体情况为其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宣传,运动技术指导与指正、伤病理疗等干预措施,告知患者在伤病期间及后期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升患者预防损伤的意识和能力。最后对比分析2组研究对象的健身运动损伤发生率、损伤程度和治疗时间。
1.3 评价方法
自行设计遵医行为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运动能力、运动损伤、运动损伤预防措施、康复训练、体能训练、营养饮食、社会活动、生活习惯8个方面,“知信行”理论指导干预前后采用常用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测。
1.4 统计学处理
2.1 城镇居民发生健身运动损伤的原因
调查发现城镇居民发生健身运动损伤的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点:健身运动前未进行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正确;缺乏对运动项目基本技术的掌握;选择了不适合自身体质的健身运动项目;健身运动安全意识较差,对安全知识了解过少;身体素质较差,健身运动时运动负荷较大;运动前后饮食习惯不好。
2.2 健身运动损伤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城镇居民健身运动损伤未发生率为86.5%,明显高于对照组城镇居民的70.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试验组和对照组健身运动损伤发生率比较
2.3 损伤程度比较
试验组的损伤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2组研究对象的损伤程度比较
2.4 损伤部位比较
试验组关节损伤有2人,对照组有6人;肌肉损伤试验组有3处,对照组有4处;试验组颈椎损伤0人,对照组有1人。 2组研究对象的损伤部位比较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关节损伤最多,与运动前是否采取一定的保护有关,试验组关节损伤占40%,对照组占54.5%;其次是肌肉拉伤。运动损伤主要由身体素质和相应部位的生理特点以及一定的保护措施所决定,为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在进行全身热身后,要进行局部关节、肌肉有针对性的热身,并且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比如带护膝、护腕和护腰设备,这都能有效地预防损伤,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表3 2组研究对象的损伤部位比较
“知信行”理论研究多用于在普通人群和临床常见疾病患者健康教育干预,但其应用于城镇居民健身运动损伤预防措施研究少见。“知信行”理论模式是改变人类健康相关行为的模式之一,只有患者了解了健康知识,建立起积极正确信念和态度,才能主动形成有益健康行为,并获得理想的健康状态[4~6]。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城镇居民健身运动主要是为了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增强体质,但是如果缺乏正确的健身理论,就会加大机体损伤的风险。笔者选择具有针对性、吸引性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知信行”健康教育,以使其参与性强,依从性高[7~9]。
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行为的改变。“知信行”理论指出,只有当人们了解有关健康知识,建立起积极正确的信念和态度,才有可能主动地形成有益健康行为,转变危害健康行为[10]。通过对试验组城镇居民实施健身运动损伤预防措施后发现,试验组城镇居民的健身运动损伤发生率和损伤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城镇居民,试验组城镇居民健身运动损伤未发生率为86.5%,明显高于对照组城镇居民未发生率的70.3%。试验组的损伤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试验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分析城镇居民发生健身运动损伤的原因,以“知信行”理论运动健康模式为指引,制定有效措施预防,可有效将降低城镇居民健身损伤发生率,有利于实现全民安全健身的目标。
从笔者调查城镇居民发生健身运动损伤的原因中可以总结出,体质因素、对运动项目基本技术和安全意识的掌握是城镇居民进行安全健身运动的根本保证。因此,针对上述几点因素,采用“知信行”理论制定的城镇居民健身运动损伤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健身观念。嘱咐居民进行健身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健身运动前准备活动的生理意义是克服机体生物惰性,提高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机体从相对安静的状态循序渐进到最佳运动状态。
2)让居民充分意识到正确健身方式的重要作用,加强城镇居民运动损伤自我保护意识。城镇居民自身运动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健身运动中不注重安全性,故而引发健身运动损伤。城镇文化建设部门应定期为城镇居民发放安全健身运动手册,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对广大城镇居民进行安全教育。
3)督促居民将正确的健身方式落实到实际的行为中。加强对城镇居民健身运动技术的指导,使城镇居民能够掌握健身运动的技术要领。按照正确的健身技术进行运动可使机体器官处于最佳力学状态,相反,错误的健身运动技术不仅违反了人体运动解剖学结构和运动生物学特点,还会导致运动者发生运动损伤。
4)综合评估城镇居民的身体素质,根据城镇居民的身体素质建议居民选择合适健身运动。
1)注重城镇居民的主导地位。在“知信行”理论的指导模式下,要充分发挥城镇居民的积极性,提高其主体意识。在预防措施设置过程中,始终把城镇居民主动性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自主地去认同运动健康内容,体验过程,领悟运动健康知识,根据个体差异,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潜能,提高其参加体育运动能力。
2)完善城镇居民健身运动的知识结构,改变其健身运动观念,不断实施推进。正确的应用健身知识、规划合理的健身过程、达到最大的健身效果成为体育健身者急需了解和解决的共识。建立完整的教育目标体系,结合体育特点将健身知识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术及运动损伤知识,让大众对健身有全面的了解,制定相关预防措施。
3)在“知信行”理论指导下,加强运动健康知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政府应该加强公共运动场所运动损伤预防措施相关知宣传,既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知识性,同时具有通俗性和实用性。
4)建立城镇居民运动健康服务智能平台。采用“知行信”健康服务模式,为城镇居民提供健康评估、健身指导和健康管理服务,以提升健身活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计划性。
[1]许欣,姚家新,杨剑.基于知信行理论的父母-儿童运动参与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0):89~95.
[2] 张艳亮,梁征,李亚龙.知信行和谐发展的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8):120~121.
[3]黄敬亨,邢育健.健康教育学[M].第5版.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4]李丽. 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对喉癌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D].蚌埠:蚌埠医学院,2014.
[5]Kobe J A. Aspects of nutritional knowledge,attitudes and practices of nurses working in the surgical division at the Keyantta national hospital,Kenya [EB/OL](2006-12-13)[2016-3-23].
[6]徐文华. 知信行模式健康教育对行射频消融术心房颤动患者知识信念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10.
[7]马骁.健康教育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7~52.
[8]田野.体育活动、体质与健康:全民健身与健康促进10年回顾[J].生理科学进展,2014,45(4):243~246.
[9]Malyszko J. Mechanism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J].Clin Chim Acta, 2010, 411(19/20):33~35.
[10]真启云,贡浩凌,解红文.健康教育路径计算机模块的建立与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5):425~427.
[编辑] 洪云飞
2016-11-26
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研究项目(16z031);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pdjh2016bo938);长江大学社科基金项目(2014CSZ010)。
陈崇高(1981-),男,硕士,讲师,现主要从事运动训练与一般理论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路国华(1966-),女,硕士,教授,现主要从事体育训练与实践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lguohua@yangtzeu.edu.cn。
G804.5
A
1673-1409(2017)05-0067-04
[引著格式]陈崇高,刘学钦,路国华.知信行”理论视角下的城镇居民健身运动损伤预防措施[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7,14(5):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