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榜样教育弱化的表现及原因

2017-05-13 10:00车舒雨
青春岁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榜样教育新媒体时代高校

车舒雨

【摘要】新媒体时代,社会环境相对复杂,高校学生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学校自身榜样教育的不足,导致学校榜样教育有效性逐步弱化,突出表现在传统道德榜样遭到批判和质疑,榜样教育机械化、单一化、形式化,榜样教育在实践中知行不一,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榜样教育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由数字、移动等新技术衍生的新媒体逐渐的将原有的传统媒体取代并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智能手机的普及、数字电视的推广等多媒体终端成为了人与人之间提供服务和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体形态。这种自媒体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将人们送入了信息爆炸、价值多元、偶像泛滥的新媒体时代,高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任务,而高校榜样教育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正在逐步弱化。因而,如何以新时代视角审视高校榜样教育成为思政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榜样教育弱化表现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学校榜样教育也面临着信息化社会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效果呈现弱化态势,主要表现在如下的方面。

1、传统道德榜样遭批判和质疑

在当前个人利益普遍觉醒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专门利人、毫不利己”“只求奉献、不求回报”的传统榜样已极少为人们所认同。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教育者在选择榜样、树立典型时,总是认为只有高大、完美、全面的榜样形象才具有感召力和影响力,所选的榜样基本都是失去了人的基本欲求、剥离了基本人性的高高在上的“超人”。而当代青少年学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强烈的批判意识,他们往往不相信生活中有如此完美的人,从心理上排斥此类虚假、拼凑、抽象的榜样形象,他们质疑这些榜样的道德动机,藐视榜样的崇高精神,批判榜样的先进行为,学习起来也感觉力不从心,毫无方法可言,对道德榜样的认同度大大降低。

2、榜样教育机械化、单一化、形式化

当前,高校普遍进行优秀学生、学生干部、我最喜爱的老师等等系列榜样评选活动,但在榜样教育真正的现实中,教育者通常将自己认为值得学生学习的形象作为榜样推荐给学生,将榜样所体现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以道德知识的形态,以简单、机械的说教形式灌输给了学生,于是本应该具有教育意义、充满鲜活生命力和人性光辉的榜样教育演变成了空白的道德说教,而学生则逐步沦落为了既定道德教条的被动接受者,于是榜样教育自说自话、榜样阐释听着无意,榜样教育的积极意义被大打折扣、榜样难以深入人心。这既是对扭曲变型榜样教育的一种惩罚,也是简单、机械、形式主义的榜样教育的必然结果。

3、榜样教育实践中知行不一致

榜样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学生心中刻画一个虚无缥缈的形象,而是要让榜样从书本上、课堂里深入到学生的头脑、心里,最终能够化为行动、言行合一。但在现实实践中,在高校榜样教育中,尽管学生认同不赞同榜样形象和榜样行为,但是仍然在媒体和生活中出现目睹小偷偷窃,行人沉默、面对摔倒的老人不敢扶,面对歹徒行凶,选择明哲保身,这上演的种种知行不一的道德沦丧行为越发严重。

二、新媒体时代榜样教育弱化的原因分析

1、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是榜样弱化的根本原因

在价值观多元化发展的当今社会中,个体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范式也日趋多元,学生价值选择取向也从过去的一维转向多维,义与利、利他与利己等不同价值观陷入争辩与共存的局面,一方面导致教育者选树的榜样所代表的主流道德价值观演变成了多元社会、多样并存的价值观中的一种,榜样也只能被与该榜样持相同价值观的个体所认同。另一方面,这种危机也造成了在剧变的当代社会中由传统的意识形态所设定的无私、忘我、毫不利己等集体主义道德观的规范和引领作用弱化,致使这些榜样的影响力被削弱。

作为出生在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喜欢并习惯于从网络中获取信息。但是,“大众麦克风”时代下的网络信息善恶、美丑错综交织,正负信息交叉传播,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榜样教育的效应:首先,教育者往往根据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和教育需要对榜样形象进行包装、美化、加工,甚至不惜夸大、拔高榜样事迹。而当真相被揭露并借助微信、微博等超时空新媒体快速传播时,榜样原有的先进事迹甚至社会树立的其他榜样都会遭到青少年的质疑。其次,网络宣传既有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等先进榜样人物,也充斥着大量贪污腐化、道德堕落的负面形象。这种正负信息之间的冲突致使青少年在思想上认为榜样只是“凤毛麟角”,常人可望而不可及,榜样感召力相应减弱。

近几年商品的消费文化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呈现出了娱乐化、低俗化的倾向。比如雷锋之类的传统榜样人物不仅在一些媒体上得不到正面的宣传,反而被变着花样的恶搞,传统的榜样人物形象遭到丑化甚至重塑,榜样的崇高性被娱乐结构,这无疑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误导。大众传媒的价值引导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慢慢被纯粹的娱乐和感官愉悦所取代,广大青少年既不能从偶像形象中获得积极的精神激励和道德引领,亦不能正确地认知传统榜样,榜样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远不如前。

2、高校学生的特殊性加大了榜样教育的难度

高校学生是90后甚至00后的一代,他们推崇和欣赏个性、时尚的榜样形象。这种取向以自由、自我和个性等混合体形式存在于思想观念中,而以标新立异的装扮、特立独行的举止展现在行动上。比如周杰伦、吴亦凡等等偶像在学生心目中为标榜为偶像,年轻阳光的TF boys也备受高校学生的喜爱,这些偶像能被高校学生喜爱,是因其主动参与流行时尚、积极引领潮流文化而与学生有着共同点,所以他们也更具备感召力和吸引力。而传统学校教育习惯将榜样塑造成完美存在的同时,让学生自行选择榜样形象。进入了偶像和榜样的误区。

3、高校选树榜样教育的不科学性弱化了榜样的德育功能

学校榜样教育中完美的榜样虽能够体现出高尚的道德情操,但也失去了榜样的一个重要特征:可效仿性。因为榜样的完美性一方面造成了青少年与榜样之间的心理差距太大,难以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感受榜样的心理,体察榜样的态度,也就无法与榜样产生情感共鸣。同时,从个体行为模仿规律可以得知:当被模仿者与模仿者在社会地位、知识能力、职业角色等方面存在适当的位势差则更易引发模仿,这是模仿行为产生的基本条件。但如果榜样与学习者之间的位势差过于悬殊而不具可比性时,学生则更容易选择敬而远之。因此,学校榜样教育以圣人化的宣传和理想化的人物介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其神圣性和不真实性导致高校学生不愿、也不能效仿榜样,甚至否定整个榜样教育的意义。

学校榜样教育不仅是教育者有意识地利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习得榜样行为、内化榜样精神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寻求、选择、学习榜样的过程。但在实际的教育中学生的这种主体性被却忽视了。在榜样教育中,说理、讲授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榜样形象,但道德在本质上是处于生活中的,榜样教育说到底更是一种经由情感体悟和行动实践而实现的知行合一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陈 剑.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 探索, 2013(02).

[2] 何其二. 榜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1(1).

猜你喜欢
榜样教育新媒体时代高校
探析酒店专业学生就业中的榜样教育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榜样教育:小学生教育的应有之义
基于社会学习理论构建大学生榜样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