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义,杨兵兵
(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0)
皖西公屋空间环境布局及建筑装饰特点分析
刘仁义,杨兵兵
(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0)
皖西地区的古建筑很少得到研究者的关注,然而其基于地方的文化、自然、社会因素形成的建筑形态,表现出的特征还是极具研究价值的。针对皖西地区的古建筑研究尚在起步阶段的现状,通过翔实的基础调研和分类归纳总结皖西公屋的功能布局、建筑形态以及装饰等特征,探索其形成的地域自然、人文因素,以期为地域特色美好乡村建设及建筑的本土化设计提供指导。
皖西公屋;特色古建;环境布局;空间组织;装饰
皖西是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区的习称。旧时,山高水长,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较少,历史上有数次大规模移民至此,包括周朝时瘟疫爆发从各处聚集来的移民,明末清初时因战争从豫南和江西而来的移民,也有近代的水库移民,当然也不乏文人雅士追求隐居生活迁来至此的。各批移民最初到来时必然带来其原居住地的文化,在漫长岁月中各种外来文化和本地文化不可避免的产生碰撞与融合,兼顾要适应当地的人文自然环境,最终在综合因素影响下衍生出该地区独具一格的建筑特色[1]。
皖西的古建筑类型主要包括祠堂、公屋和民居。祠堂专门用来祭祖,只有清明、过年或忌日等重要节日时才开放,避免打扰祖先的安寝。民居为百姓居住之所。而公屋是最为特别的存在,严格来说公屋是一种形制等级介于祠堂和民居之间的建筑,在其他流派的古建筑中少见此类建筑。皖西的公屋最早始于明朝,清朝建的居多。公屋使从祠堂到民居的过渡更自然,严整的更肃穆,私密的更静幽,各自的功能更明确。
公屋的作用与其字面表达一致,是公共活动的场所,主要是用于婚丧嫁娶时举办仪式和节日观戏等。每个姓氏家族都建有自己的公屋,仅供宗族内家庭使用,互不外借。族内的婚丧嫁娶不仅仅是家庭的大事,也是家族的大事,族内都会来帮忙,公屋不但是当地居民的宗族意识强的体现,也是维系族内关系的一个重要纽带。公屋的功能性、公共性及其举办活动的仪式性,使其在村落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也决定了公屋的建筑规模较为宏大,形制相对严整,装饰也更为精美。
2.1 外部空间特征
在选址上,汉刘熙《释名》中说“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可见古人总是把住宅选址与自然环境一起考虑的[2]。皖西地区依山襟淮,受地理因素的影响,村落的规模并不是很大。选址时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以风水相位学为理论基础,认为建筑的选址布局或方位朝向都会影响着家族的兴衰。古人喜水,本土也有水即财的说法,因此房屋依水而建,或是面水潭而建,总体呈现面水背山、水抱山环之势,有依仗龙脉、背靠青龙、面朝白虎的寓意。依据公屋的性质,以及当地建筑选址背山依水的习性,形成了或是民居沿水湾一字排开,公屋置于大约中间位置的布局;或是公屋对水潭,民居绕之形成U字形布局等。不管哪种形式都保证了公屋和民居的紧密相挨,保证了村民生活空间与公共空间充分的互动。
2.2 内部空间特征
公屋一般为砖木式结构,建筑风格严整但并没有祠堂的庄重威严,建筑模式上遵循“四水归堂”的建筑风格,设天井,有助于采光,从屋顶四面流下的雨水最后汇入自家中庭,符合“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古训[3]。公屋共三进,受风水学的制约作用,建筑入口门的位置和朝向宜选择“坟对尖,门对洼”的相位,即门洞对着远处两山之间的洼处为佳,使得门洞所设的位置并不一定为正立面的中心处,甚至两者之间常常会形成一定的角度,受此影响公屋的整体布局基本中轴对称,但并不严格。建筑主要用于举行仪式感较强的公共活动,其本身的仪式感是通过渐进渐提高的室内地平来体现的。
图1 金寨县吴家店镇吴畈村张家公屋一层平面图
以吴家店镇吴畈村张家公屋为例(如图1),三进当中第一进是戏楼子,共两层三间。为躲避豺狼虎豹和外族的侵袭,立面设置小的射击窗供防御性攻击所用。一层作为门楼使用。二层供唱戏用,中间一间较大,用作演出,旁边两间稍小,主要用作配乐、化妆、放置道具等。连接一二层的楼梯有的设置在门楼里,有的也会设置在连接一二进的天井(如图2),建在天井的楼梯上为避风遮雨会设顶棚。为节省面积,楼梯的踏步较窄踢步较陡。二层楼板和柱子之间有较大体量,处理简单的弧形斜撑起加固作用。当地较为富裕的家族也会在戏楼子中间的一间设上带有八仙彩绘的吊顶。
图2 金寨县吴家店镇吴畈村张家公屋二层平面图
第二进的厅堂是主体部分,通过天井与戏子楼相连,比戏楼子高出几步台阶。建筑的空间组织形式必然适合建筑的功能要求[4],厅堂体量空间最大,主要供参加仪式的人吃饭交流观戏使用。厅屋面对戏楼的一侧使用支摘门和支摘窗,方便观戏时拆卸。与此相对的一侧,中间设中门,除非是婚嫁的新人或者尊贵的客人来到时才会打开中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是两侧出入。
第三进的堂屋是核心部分,与厅屋之间靠天井和窄小的过厅连接,比厅屋高出几步台阶,是举行仪式的空间,前檐完全敞开,无门窗装饰,便于进行跪拜之礼,空间高大,其他三面为实体界面,内敛型强,使人产生敬畏的情感,加强了空间给予的统治精神。
主体建筑的两侧对称设置辅助用房,紧邻戏楼子的辅助用房称为文房或曹房,主要用作处理文案事宜,如记账、记事等,也兼放置杂物、处理杂事等。有的建一层,也有建两层者。参加仪式的宾客进门楼一般会先进文房随礼金,红白事约定俗成各用一边。
图3 金寨县花石乡茶棚村王家公屋剖面图
2.3 空间组织特征
2.3.1 中轴突出,主次分明
三个主体建筑沿一条纵轴线逐一按照门楼子、厅堂和堂屋的序列,与庭院结合布置,两侧布置小空间的辅助建筑,路径清晰,有主有次,体现出空间的秩序性。平面空间呈现渐进式,外部空间以及建筑内部空间中逐渐抬高建筑与庭院的交互相变,空间铺垫,循序渐进。每个主体建筑均为三开间,以明间为中心,加强了中轴控制线。主体空间由一条轴线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小空间在两侧展开,层次分明,富有节奏感。
2.3.2 空间灵活转换
空间的转换离不开过渡空间,过渡空间本身没有明确的使用功能,一般比主空间稍小、矮、暗、具有调和、转换、连接与辅助的性质[5]。公屋的过渡空间主要位于入口,檐廊和天井部分。沿中轴线展开的实空间和虚空间,主空间和过渡空间,交互转换,层次富于变化(如图3)。先是经过门前退让的外部空间(A)进入门楼(B),经过门楼的金柱和檐柱之间的过渡空间(C)进入天井的室外空间(D),天井中铺着清板石台阶,上去之后进入高大宽敞的主空间厅屋(E),达到序列的第一个高潮。接着空间收缩进入过厅(F),经窄小的天井进入高大堂屋空间(G),达到序列的第二个高潮。
此外,厅屋的门窗扇拆除时,与天井空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扩延了其空间;装上时,满足人们议事、吃饭、交流的功能使用。这种通过建筑构件形成的内外空间的灵活转换,巧妙之极。
2.3.3 室内外空间关联性
室内的空间组织是室内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不仅涉及内部空间的组织,如空间的形状,空间的大小,衔接与过渡等,还要妥善处理内外空间的关系[6]。公屋对内部分使用镂空的木格栅,使光线即通又隔,既保证了室内光线需求,又保证了隐私。通透的格栅将室内外的空间关系也处理得既隔断又连续。此外使用的可拆卸构件,在必要时最大限度地将室内外空间联成一体。另之,作为过渡空间的连廊也使空间的转换更自然,平时人们也能在此避雨、遮阳、交谈和休憩。室内外皆采用的木材,从材质方面增强了室内外空间的关联性。
图4 檐檩下的花纹状雕刻
图5 鼓型柱础
图6 窗扇镂空雕花
2.4 装饰特色
罗杰斯·克鲁顿认为:“没有装饰的建筑理想只是一种妄想。装饰就是细部,能够受到欣赏,并且独立于任何主宰的美学全局。”装饰是建筑美学的载体,是时代文化和精神的体现。皖西公屋的装饰特征基于物质本体,如就地取材的原料;原料本身的颜色,质感,给人的感受;本地传统的工艺加工手法等。加之结合图案雕刻等手法,相互融合,交相辉映,灵活互补,相得益彰,取得建筑美学和建筑性格的统一。
从外部来看,公屋的整体外封闭,内开敞,装饰的引入,给室内空间不一样的感受,更生动有趣,不会使长期待在这里的人产生单调枯燥的感觉。整体装饰风格雅致,清新,朴拙。厅屋和堂屋中使用的柱子梁架相比戏楼子,用料更大,部分戏楼子的檐柱会使用石柱,避免雨水腐蚀。皖西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木料选材时,通常采用松树、杉树或香椿树。松树产量多,树干端直,结构细密;杉树不生虫,不变形;香椿树色红且带香气。木柱与地面通过雕花石柱础过渡交接,也保持了结构独立性和清晰性,技术和艺术做到了一致性。
从内部来看,装饰手法上使用了象征的手法。皖西离徽州较近,受徽州地区传统民居装饰影响,彩画是典型的“苏式”彩画。彩画的应用相对较少。“苏式”彩画多为吉祥图案和锦纹,色彩淡雅,线条精细,强调整体和谐统一,主要用于屋脊的装饰[7]。木雕使用少,一般会在厅屋的梁上可见(如图4)。石柱础有鼓座(如图5)和长方体样式居多,上有石雕,样式纷繁,有时同一空间各个柱础花纹样式均不完全相同,富有变化。木雕和石雕题材以花鸟、鱼虫等为主。这些从大自然中提炼形象(如图6)的运用体现了人们享受自然、养性怡情和闲适雅致的情感追求,也符合传统美学带来的情趣陶冶,体现了中国传统室内装饰具有的独特的文化特性和人文精神[8]。
公屋不仅承担着家族议事、举办仪式和节日聚会的功能,更重要的是维系家族关系的精神场所。公屋是我们的先人对早期聚集人口达到一定规模时对配套设施的需求的探索,它的出现使祠堂到民居的建筑形制有了过渡,各自的功能更明确,性格庄严的更庄严,性质私密的更私密。公屋顺应自然,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符合“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空间层次中渗透着古建中空间等级的固有思想,在此基础上置入实际功能的需求。外部简洁低调,内部素雅别致的公屋,与祠堂民居、高山流水、水系街道构成整体性强的皖西村落。
现今,我国的美好乡村建设也好,城市化建设也好,建筑多千篇一律,少有个性,缺乏本土特征。与之相比,皖西地区基于自身历史背景、本土特征的古建筑更富有活力,可为特色乡村和本土化建筑提供相关参考。
[1]陈晶.徽州地区传统聚落外部空间的研究与借鉴[D].北京: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侯曙芳,李道先.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6):24-26,46.
[3]杜红玲.徽州祠堂的布局和建筑特点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4(1):74-78.
[4]黄成,陈娟.黟县屏山村宗祠空间组织结构研究——以光裕堂为例[J].装饰,2016(2):109-111.
[5]王时原,丁娜,刘九菊.黟县屏山祠堂建筑特色研究[J].中外建筑,2013(7):38-41.
[6]李琴.徽州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特点与文化传承[J].山西建筑,2015(30):213-215.
[7]黄艳丽,戴向东.中国传统建筑室内探析[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4(12):32-35.
[8]王东.地域文化中传统民俗在民居空间中的体现[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ce Layout and Building Decorationfor Ancient Building in West Anhui
LIU Renyi, YANG Bingbing
(SchoolofArchitecture&UrbanPlanning,AnhuiJianzhuUniversity,Hefei230022,China)
Although the ancient building in West Anhui is deserved to research for its architectural form owning to the cultural, natural and social feature of folk style, there is little study on it.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formation based on the local,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 by research on detailed classification of its function, layout, architecture form and decoration in order to be referred by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architecture.
the ancient building in West Anhui; function layout; spatial organization; decoration
2017-02-24
刘仁义(1964-),男,安徽舒城人,教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杨兵兵(1992-),女,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技术科学。
TU-098.1
A
1009-9735(2017)02-01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