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颖
【摘要】本文以达到“天地境界”为目标,通过对禅宗“悟”的思想的解读,在“现世”与“化外”之间建立起共通;分析审美超越的必要性、难度和实现方法,同时对审美超越的概念和其与禅宗思想的关系进行剖析,得出了现实社会下审美超越活动存在的意义。文章秉承为审美超越的个人提供有效途径和为人类的精神领地谋求福祉的态度,还对于时下现状和理想状态提出见解。
【关键词】人生境界;禅;空;精神;美
审美超越原指艺术鉴赏过程中的最高层次,在于从更高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充分看到它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完整性,从而更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但“审美”的“美”不仅仅指艺术美,更指一种由艺术审美熏陶出来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后实践美学所说的审美超越是指对人存在的终极目标的追求和生命的超验性意义的建构。本文所探讨的审美超越就是对“审美活动对人生的意义最终归结起来是提升人的人生境界”这个命题的进一步阐释,以求取人的有限性到无限性、生命的瞬间到永恒的超越途径。
一、审美超越的必要性
1、以延长“个体生命的有限存在”
“一个人的境界对于他的生活和实践有一种指引的作用。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境界,就意味着他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一个人的境界就是一個人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而一个人往往苦于人世间种种困苦,若想自救解脱,只能以更高视角重新定位自己人生,使超脱于凡尘之上,达到人生境界的最高层——天地境界。“天地境界是消解了‘我与‘非我的分别的境界,是‘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境界,因而也就是一种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的审美境界。”因此,审美的超越与人生境界的提升即“个体生命的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的超越。研究审美超越就是研习解脱之法,使人远离各种羁绊,熟谙天道法规,活在当下,乐在生活其中。
2、以提升人类文明的整体飞跃
鲁迅先生说“立国先立人”,儒家有“兼济天下”的思想,至于佛法,更主张由“己善”到“兼善”的普世慈悲心,由一个人的超越惠及许多人的顿悟,如果世界是一个由无数真、善、美的个体组成的世界,那极乐天堂还用另寻去处吗?同理,若世界由大苦大恶织成囚禁的网,那么天地境界的人拥有现世求生存义的法宝和俯瞰众生的有利地势,将超越之道传授给“迷途”的人,更多的人会“知返”,不理想的世界将走出改造的第一步。作为国家,有了“人”之根本,才能将其精神文化沿历史脉络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超越形成风格,风格乃境界的另一说法,风尚是传播的,风格也是,若审美超越成为一种实践风尚,那么个体的人生境界也将生根生成为国民风格,乃至人类的整体飞跃。
二、审美超越的复杂性
1、“揭发”姹紫嫣红和断井颓垣
“树欲静而风不止”,美总不被丑恶势力放过,纵洒脱如嵇康“外不殊俗,内不失正”,最终难免或者说所以难免一死。一曲《广陵散》超然物外,余音不绝——这是超越者的灵,也是对美的彰显,对后来者的警示与呼唤。谁有如此抗命之胆,谁有如此挣命之音?世上之事,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玉碎”精神,还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瓦全”主义,都是人的终极价值性评判在当下的爆发。君不见文革时期,“人性”、“知识”被绑赴刑场判作最低级的奴仆。《霸王别姬》中程蝶衣的撕心裂肺正是美的理念被现实挫败、打倒。林黛玉的一句“冷月葬花魂”描绘的正是“有情之天下”被吞噬了,这是美的毁灭。个体与世俗的悬殊产生“审美有风险,超越须谨慎”的保身忠告。可是积极意义在于,古华小说《芙蓉镇》中,秦书田嬉皮笑脸、吊儿郎当实是大智若愚,装痴扮傻、任打任骂总为随遇而安的范例。他说,“像畜生一样的活下去”,这正是不拘于形体的内心高贵,坚强、隐忍、不服输、活下去的倔强、“任它随聚随分”的达观,无不闪现着审美超越的强大光芒。
2、取而代之的崛起——披金戴银的香格里拉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成为现实写照,当代的生存法则不仅不与道德、天地之境朝向一致,反而背道而驰。利己主义俯拾即是,高辞寡义也不觉有违廉耻。余秋雨说过,“道”被“术”取代,没有清心寡欲和正当索取途径就催生了投其所好、“礼尚往来”的恶循,“驭心”促成利欲熏心。商业代替了自然,享受成了无关内心清白的肉欲放纵。如果连自然都充满了铜臭,纯洁与美丽在圣洁的高原都寸草不生,那泥里、石头里、指甲缝里呢?“道”早就荡然无存了。生命的唯一价值就是掠夺和占有。这成了时下的低级趣味。而自私、残忍、茹毛饮血的原始复辟加速“人业园区”生态破坏,最终将导致人类灭亡,因为欲望开采无度,而永远的利益“化友为敌”,操戈相向。最后呢?神、佛投湖自尽,人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一片愁云惨雾。最后的金银必是垃圾堆未烧完的火光。
3、两个“我”相争——“影”的败走
人是现实型的精神动物,一个理想“我”,一个现实“我”,迫于现实压力,往往精神败给物质,超越成为了最无趣的奢侈。不过,中国先哲探索出一条现实与理想和谐共处之路。苏轼说,“空故纳万境”,心中有天堂,哪里都是天堂,所以儒学说“大隐隐于市”,而非遁入空门。“禅”用于世俗生活是起提点、净化作用,使人们更好适应多变的环境,在红尘喧嚣中取得心灵的宁静和喜悦。嵇康说,“外不殊俗、内不失正”;汤显祖说,“春到空门也著花”,佛家就以“空”、“色”的统一倡导出世与入世的和谐。人处于人世之中,红尘俗事纷纷扰扰,与其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做个“化外之人”,不如在天地当中找到归属感,在不脱离现实世界的前提下,静观庭前花开花落,世内如履世外之路,走得自由、高雅,随便外界温度几何,“也宜春色也宜秋”。“花开花落春入秋,观景何用上层楼?荣寂诧人眼中景,花人两视俱忘忧。”
三、审美超越的必然性
1、生物的“向前生长”力
电视剧《中国地》中有句台词:“学过古生物的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进步”。用“道”的话讲,大概是“不急,不急,当凭自然规律。”困兽久了,自然向往回归,生参悟之心。况人怎能停住思考,思考必以前人的肩膀为起点探寻更高处,这也是“进化”之理、自然规律。人的诗性总若有若无、若多若少地被唤起,性灵在个人的天性中,尤为不可避免。
2、“道”的自觉性
佛的禅语是“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是错”。审美超越跨越了瞬间与永恒、有限与无限的界限,达成“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天人、物我统一的格局。现以“静”字来求解“静”的造为:“静”拆字组义成“争青”,“争”象征着“动”,“动”指活跃的生命,由“活跃的生命”悟到“空寂的本体”,又归于“静”。这时的“静”就是“万古长空”,是包罗“一朝风月”之“动”的“空”。而有了“万古长空”的大气象才能领略“一朝风月”的具体美。正如之前提到的“以小入大,以大化小”,“滴水看世界”,瞬间即永恒。那么,如果以“静”字来为“静中极动,动中极静”的禅意写一偈语,当如下:与世无争轻,争青比山色。山色愈加青,我心愈加静。这便是由“空”遁“色”,由“色”悟“空”的禅理的。其实境界之石门虽厚但虚掩着,巧力轻启之后,别有洞天,似曾相识又胜似从前。既然宇宙万物皆囊中,天地万物我不异,“审美超越”用言情(美产生爱,愿所有文字均以爱语收场)小说家琼瑶的一句话改编即可垂训后来:审美不必求庇于宁静的港湾,超越不借助任何停泊的边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