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冬梅+王洪军+孙艳荣
摘要: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易患病害,对春小麦的生长、产量都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一旦发生将会造成小麦的减产,因此需要通过小麦赤霉病发病的根本原因对春小麦病害进行防治。本文针对小麦赤霉病的特征、病状、发病规律等进行阐述和,并提出防治建议,从而保证春小麦正常生长,避免因病害问题造成经济损失。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为害;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7.09.043
1 发病症状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时间特征,自幼苗到抽穗期间都有可能受到此种病害的影响。赤霉病发初期主要表现为麦穗及叶片上出现水浸状褐色病斑,初期病斑分布疏松且病斑较小;赤霉病发中期可以观察到麦穗病斑呈不规则形状分布,并且其上部出现粉红色胶状物,麦秆出现褐色病斑;赤霉病发后期麦穗上出现密集的病菌子囊,自茎部以上呈现枯黄情况,麦秆组织受到破坏出现腐烂情况,会导致小麦整株枯死。小麦赤霉病在发病时期可自小穗延伸至穗轴,也可导致麦株根部发生腐烂。小麦赤霉病发生时期可也会现枯白穗及枯黄穗等情况,相对湿度较高时抽穗可能会出现粉红色霉层。
2 发病规律
小麦赤霉病属于偶发性的气候型病害,赤霉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菌量、作物生育期和品种的抗病性等因素有关,其相互配合的程度对病害的流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发生轻重主要取决于春小麦抽穗扬花期间的天气情况。春小麥抽穗扬花期间若遇连续阴雨,气温保持在15℃以上,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土表相对湿度达85%以上时,子囊壳产生快,菌量多;在小麦抽穗前,病残体内的子囊壳发生率上升到10%~20%以上时,会达到流行发生菌量水平,赤霉病将大面积发生。因病菌侵入穗部是以花药为媒介,春小麦齐穗后易感病且以开花期的感病率为最高。
3 危害
在发生严重的小麦赤霉病时其减产率可以达到50%~60%,影响春小麦的种植效益。在赤霉病发生后小麦的麦穗也会受到影响,会造成籽粒品质的降低,无法应用于粮食加工。需要注意的是,小麦赤霉病发生后可能给籽粒生产造成大量的真菌毒素,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为例,其具有极强的毒性,人在食用带有此种毒素的食物后会出现严重的食物中毒情况,表现为呕吐、眩晕、腹泻等现象,对人们的生命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目前我国对赤霉病的检疫有着相应的标准,其中对于DON的含量要求其不超过4%,一旦超过此数值将被规定为不适宜食用。不合格的产品将统一淘汰处理,或者由专业的部门对其进行脱毒处理,避免流入市场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这些情况都影响了春小麦的经济价值。
4 防治方法
4.1加强栽培与田间管理
一是在选择春小麦品种时应优先考虑选择抗小麦赤霉病的品种,可以保证在种植中受小麦赤霉病的影响降低并对其有足够的抵抗力,这种方式也是目前最经济的措施,小麦品种的选择最好是选用当地的良种,保证春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可以适应当地气候特点;二是播种之前需要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同时要加强种子的检疫把关,避免带病麦种投入使用,浸种24小时后进行处理及播种;三是加强田间管理,对肥料进行合理配制,保证其各类肥料的均衡使用,并注意灌溉排水工作的控制及田间除草,保证小麦对赤霉病有较高的抵抗能力。
4.2化学药剂防治
第一,播种前在麦种中添加增产菌拌种,可以根据实际条件选择固体或液体菌剂。
第二,化学药剂的选用要注意保证其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及耐水性,避免在雨水的冲刷下药剂随水流走,每亩可选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200毫升,或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20~25毫升,或28%烯肟·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95克,对水30~45公斤细雾喷施。
第三,注意施药时期及施药次数。为保证小麦生长、包浆不受影响,需要在扬花前进行化学药剂防治,防治时间要选择晴天进行,若遇到连续阴雨天气需要抓住雨停间隙,在麦株上进行喷药,在第1次施药5~7天后进行2次施药,同时在施药过程中可选择距离麦穗上方30厘米左右的距离进行喷药,使药剂可以均匀施撒在麦穗上,从而提高麦穗接触药剂的几率和防治效果。
第四,掌控好药剂的用量及用水量。一是根据小麦品种及类型选择适当的农药,对药量及水量进行精准控制,避免因药量过少而造成效果不佳,或药量过多造成环境污染等情况;二是合理选择农药喷洒机具,从而保证麦田受药均匀;三是严格控制用水量,通常根据喷洒机具的型号来确定用水量,保证水量充足,提高麦穗着药几率。一般在小麦田中进行喷药的用水量应控制在15升/亩左右,其用水量最低不可小于10升/亩,否则将会影响药剂雾化效果。
参考文献
[1]安霞,张海军,蒋方山,等.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5(22):136-137.
[2]谢松华,陆邢峰,杨凌峰,等.小麦赤霉病防治适期初探[J].现代农药,2016,15(06):52-53.
作者简介:汪冬梅,大专学历,农艺师,研究方向:植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