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教师的知识储备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本体性知识,是教师知识构造中的基础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面对孜孜以求的勤勉学生,少数语文教师的本体性知识难免显得捉襟见肘,左支右绌。为改变这一弊端,语文教师务必树立问题意识,积极反思,通过多种渠道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本体性知识的概念与语文教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缺失的现状
林崇德、申继亮、辛涛将教师知识分为三类: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1]笔者认为,这样的知识分类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根据现有的研究,笔者发现教师缺失最严重的是本体性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也称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师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是普遍熟知的一种教师知识。[2]在语文教学中,本体性知识具体指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语文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语文学科的发展脉络、以及语文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实际上,我们有很多的语文教师课文背不上几篇,对于课文的相关理解也不准确。而且,本体性知识的欠缺也就是语文知识的贫乏导致了课堂教学“套路化”的倾向。比如,上到小说课,就是小说“三要素”的讲解再加上主题思想的分析。上到散文课就把握一个特征:形散而神不散。按照这样一个特征去鉴赏所有的散文真的正确吗?所有文章都按照“一篇文章”来教给学生,也就失去了这篇文章的独特性。
二、语文教学教师本体性知识欠缺的原因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欠缺的原因,一是在职前学习中,学科素养未能形成;二是在职后培训中忽略了本体性知识的补给。[3]
(一)师范生教育课程的学习未能让学生把握全面的本体性知识
笔者作为一名师范生,通过自身经历发现:首先,师范生教育课程中公共课(毛概、大学英语等)占据了大壁江山。这就导致师范生专业课程的减少,自然也接受不到更多的本体性知识。再次,在大学学习中,大多数人对于作品了解较少,或者只从一些资料中了解这篇文章的妙处,而缺乏深入理解。事实上,这些作品需要精读与精解。如在学习《社戏》这篇课文时,我们不仅要学习社戏这篇课文,我们需要阅读《呐喊》全集,以从深层次把握鲁迅对于成人以及儿童的不同态度。再拿《社戏》这篇课文来看,我们只有阅读了它的未删节版,才能发现整篇文章采用了对称对比的结构,将两次看戏与乡村看戏形成对比,突出乡村看戏之乐。另外笔者发现的一点是大家死记硬背较多,而缺乏理解、积累与运用。
(二)教师职后阶段的培训、自我反思与学习未能补充、巩固本体性知识
教师职后阶段的培训是教师对本体性知识进行补充和巩固的重要途径。然而很多学校在培训上把大部分的目光聚焦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教育教学改革、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还有一些政策方针等等的学习上,而忽视了教师本体性知识的培训,这导致培训并不能达到补充和巩固本体性知识的目的;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教师把本体性知识的补充与巩固完全寄托在培训上也是万万不可的。教师应该把本体性知识的补充与巩固贯穿在教学始终。因此教师还要通过时刻的自我反思与自我学习去弥补自身本体性知识的不足,让自身的本体性知识结构更完善、更牢固。
三、语文教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的形成条件与获得途径
(一)语文教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的形成条件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本体性知识的形成包括四个条件,首先教师要具备获取教师本体性知识的意识,这是一种内发动力,包括教师的主动意识、问题意识和反思意识。其次,教师本体性知识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教学情境,特定的教学情境需要教师掌握相应的本体性知识。
1.教师的主动性
教师的“主动性”在这里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教师要主动去获取本体性知识。教师要想获得本体性知识,首先就要有强烈的获取意识,必须采取主动的行为去获取知识。当然,这种主动意识应该贯穿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强烈的主动意识会使教师不断地获取本体性知识,以适应教學的需要。第二层含义是指教师要将自身的本体性知识主动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在这样的运用过程中,教师的语文知识也相应地得到巩固。
2.问题意识
教师本体性知识的获得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问题意识,发现问题永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具备问题意识才能激发自身主动怀疑、自主反思、大胆探究的精神,从而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对于语文教学中字词的赏析,教师就要不断发现这一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了解自身在语言学上存在的知识不全面的问题,进而教师就会尽力去获取这方面的知识,完善语文教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结构,顺利解决生字词教学问题。拿《阿房宫赋》中的“房”举例,教师不可直接告诉学生这个字读“páng”,强行灌输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要多问自己一句为什么读“páng”而不是读“fáng”?通过对语言学知识的学习,教师就会发现在古音中:唇齿音f、w与双唇音b、p、m可以相互转换。理解性的记忆比机械性的记忆更利于学生的学习。
3.反思意识
教师本体性知识的获得也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这里的“反思”包含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不够全面。这种情况下,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会面临着问题无法解决的状况。这时教师就要进行反思,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获取更全面的语文教学本体性知识。例如,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可能会有学生问:“老师,同与通有什么区别吗?”对于本体性知识不够全面的老师来说,可能会来个措手不及,但是教师通过反思去补充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也是完全可以弥补这一尴尬的。通过语文知识学习发现:原来古今字和异体字用“同”,而通假字用“通”。
另一种情况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师本体性知识陈旧的情况。教师本体性知识的陈旧可能会导致学生对小说学习失去兴趣。比如:在分析《孔乙己》时,教师运用人物、情节、环境这些传统叙事理论来分析文章。这显示出教师本体性知识的陈旧,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这时我们就要反思我们的知识结构,融入一些新的小说知识,比如,掌握现代叙事理论,我们可以从叙事视角上分析文章,从第一人称这种限制视角去分析《孔乙己》会别有一番风味。
4.特定教学情境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要得到实际的价值还是要运用到具体的语文教学课堂情境中去。教师为什么要获得本体性知识?根本目的是为了通过教学让学生获取语文知识、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而教学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让语文教学获得了意义。我们要注意,只有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本体性知识才是我们教师应该去学习和掌握的。而特定的教学情境需要特定的语文知识。比如,字词教学,教师要使用相应的语言学知识、对字词教学理解的知识,而这时的文学史、叙事学等知识,相对于这样的教学情境都是无用的。所以,语文教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的掌握与运用需要特定的教学情境。
(二)语文教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的获得途径
语文教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的获得一般包括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两个阶段。[4]笔者在这里将其细分为中小学阶段、师范生教育阶段以及教师职后阶段。作为学生时,我们可以从课程、竞赛、阅读活动中,来获取语文知识。成为一名教师后,我们可以从培训、活动以及自我进修中获取语文知识。
1.中小学阶段
在中小学阶段,我们主要从语文教师那儿获取到语文知识。这些基础性的知识类似于: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尾的作用、字词的赏析等文学知识,还有一些文化知识等等。作为学生,如果能够扎实地掌握这部分基础知识,我们就可以把它认定为一种基本功。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去欣赏一篇文章就受益于中小学阶段获取的这些基础性的语文知识。比如,再看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的“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这一句,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传神而有情趣,把树写活了。雪在树尖上,用“顶”字能非常清晰地反映白雪的位置。教师可以充分吸收、运用这些语文知识,去巩固自身的语文教学本体性知识,这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2.师范生教育阶段
(1)课程学习
在师范生教育阶段,学校会安排相关语文知识的学习课程,比如:文学史、文学理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师范生可以增强自身的文学素养,包含对语文知识的积累、理解、体验、运用的训练与考核。与此同时,学校要求师范生对优秀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并背诵。在此基础上,加上持之以恒的练习与经常性的测试,师范生们的成绩也就渐渐显现出来了。专业的课程学习能够让他们获取到更为全面、更为牢固的语文教学本体性知识。
(2)见习与实习
在师范生教育阶段,出于对“所有掌握的书面知识还是要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考虑,学校也会给师范生组织、安排语文学科的见习与实习活动。在见习与实习活动中,师范生能够亲临中小学课堂,能够从各类优秀教师的上课过程中学习到语文知识;实习时,师范生几乎每天都与自己的指导老师相处,耳濡目染,也能从指导老师身上学习到充分的语文教学教师本体性知识。通过眼观、耳听、手记这样一个过程,师范生能够很好地去模仿一线教师,也能从他们身上获取到宝贵的语文知识。
(3)课外阅读
这里的课外阅读,主要指对课内作品的延伸阅读,如《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教师如果单独地去品味这篇课文,体会到的是“我”童年时代的无忧无虑的生活以及与祖父的深厚情感。但细读全本《呼兰河传》你会发现,整篇小说是压抑的、是哀伤的。园子的枯败、跟着祖父团团转的童年是乏味又单调的。延伸阅读能让教师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去分析课文。而且,在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还可以结合相关作品评述思考:掌握哪些语文教学教师本体性知识能够更好地去引导学生分析文章。
(4)师范生竞赛活动
除了以上提到的获得途径外,学校还会举办各类师范生竞赛活动,这些竞赛活动会增强师范生语文知识的获得与巩固。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师范生基本功大赛。这类比赛中对于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以及说课、演课的考核都能让师范生发现自身在语文知识上存在的不足之处。就拿专业技能中的诗文朗诵来举例,从他们的朗诵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师范生都存在对作品流露出来的情怀、凝结的感情、表现出的想法等理解不够、体会不足,而导致的对诗文朗诵的表现力不够的情况。学校通过竞赛这种形式,也能够充分激励师范生完善自身的语文知识结构。
3.教师职后阶段
(1)培训
考上编制之后,学校首先会安排各类培训,笔者把这里的培训分为两个阶段。
在正式入职前,刚招进学校的老师会接受相应的入职培训。当然这些培训之中包括对语文知识获得的培训。入职培训要求教师:钻研文本,加强语文老师理解文本的能力、表达自己学习体验的能力以及写作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语文知识。因此职前对于语文知识的培训这一环节不可忽视。在成为一名教师后,学校会安排教师的在职培训。在培训中,学校会加强教师对经典名著的閱读量,提高自身的基本语文素养,以期教师能够掌握更多的本体性知识。
(2)指导老师的引导
对于新入职的教师,学校出于对其教学实践不足和教师知识不全面等情况的考虑,会给其安排相应学科的指导教师。而指导老师的引导对于新手教师语文知识的把握程度具有重要影响。新手教师会经常性地跟班听课,并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掌握语文学科知识和语文教学方法,以让新手教师学会确定一篇课文该“教什么”和“怎么教”。其实,新手语文教师在跟随指导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指导老师也会将自身拥有的语文知识,在潜移默化的情况下传授给他。
(3)跨学科学习
跨学科学习能够让教师获得更广泛的语文教学本体性知识。作为教师不应该片面地从本学科中获取语文教学的本体性知识,而应放宽眼界,学会从其他学科中获取有用知识。跨学科学习能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有时会涉及到史学知识、哲学知识、社会学知识、人类学知识等等。而这些知识,我们唯有从别的学科中去学习和获得,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知识,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服务。
(4)学生的问题
教师本身处于一个终身学习的状态,但并不表示教师就是万能的。教师本身也是在不断学习中的,并不是什么都知道。同样,教师也不能因为学生年龄小,就认为他们的知识储备也一定少。事实上,教师与学生本来就该处在一个互相学习的状态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學生的语文知识确实是比较丰富的,在其向教师提问的过程中,他就会无意识地透露出这些知识,教师这时就应该虚心地、积极地求教。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相互沟通、彼此补充,共同成长,何乐而不为?
(5)主动与其他教师交流
主动与其他教师交流能够获得更全面的本体性知识。这里的教师不仅仅是本学科的教师,也包括其他学科的教师,还包括学者、研究人员、其他学校的教师等等。我们发现,有效的合作与交流能够促进教师本体性知识的获得。如果我们抱着自我封闭的态度,那么永远不能获得语文知识的更新与丰富。教师们要有一种信息和知识共享的态度,让参与合作与交流的教师都能获得更多的本体性知识。
(6)参加课例教学
参加课例教学是在职教师提高自身语文教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的重要途径。在课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对一节语文课进行分析、评论与交流,去发现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摒弃掉一些错误的地方。同时,教师之间可以通过实际课堂模拟的方式:每个教师都模拟对同一篇课文进行教学,然后再进行反复的交流与探讨。在此过程中语文教师能得到自身本体性知识的提升。
(7)教师竞赛活动
为完善、巩固在职教师的本体性知识结构,学校也会组织各种类型的竞赛活动,如:语文知识竞赛。积极地参与到这类活动中,能够使教师的语文教学本体性知识得到巩固;也能让学校对在职教师的语文教学本体性知识的掌握水平有大致的了解;同时,也促使教师更加清楚自身在哪一方面还有所欠缺。如此,教师就会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增加自身的本体性知识的获得,学校也会加强对语文教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的培训。
(8)专题研修
学校还会安排专题研修,在此过程中教师能够获得相关语文知识。专题研修的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文学作品阅读,我们就可以以专题研修的方式来开展——让教师们将自己的阅读心得、阅读体会,在集中会议上展开讨论。研讨的内容除了文学作品的阅读,也可以是教材的研讨或是课堂实例研讨等等。语文教师们可以采用先自己思考或是自我探究,再集中研讨的方式。这样的研讨方式能让教师更有效地获得语文教学本体性知识。
(9)自我进修
除了以上获得途径外,自我进修也是教师获取本体性知识的有效途径。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面对自身职业的需要,教师会一直增强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与补充,以使得自身的本体性知识更加全面。这种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结合教材分析,学习有关语文知识;第二是,结合课例点评,学习语文知识;第三是,结合教学研究,学习有关语文知识。另外教师也可通过业余时间阅读大量优秀文学作品来进行自我学习。优秀作品的学习可丰富教师的语文知识,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引导学生与文本沟通。
参考文献:
[1][2]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
[3]马群仁.教师本体性知识欠缺的原因及研修策略——以中小学语文教师为例[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4,(2).
[4]孙晓芳.信息技术教师本体性知识探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6.
(董鸣鸿 南通大学文学院 22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