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在遇到各类学习平台之前,CAI(教学辅助设计)统领了信息化教學设计的半壁江山。待数字化学习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后,带着浓浓的“互联网+”技术味道的各类学习平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各级中小学校、教育培训机构中迅速发展起来:学习时间有限?针对学科学习的各类APP可以在各种移动终端随时使用。寻找资源无处下手?大量数字化的学习资源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技术手段,可以准确地推送给家长和学生。难题找不到答案?具有图纹识别功能的解题软件,可以瞬间提供出难题的答案。外语学习发音不准?可以通过相应的学习平台自主制订学习计划,甚至与外籍教师在线交流……一时间,教育领域的上空,无处不飞花,到处“互联网+”。
数字化学习平台是顺应信息化浪潮而产生的,依托互联网技术,它富有交互性和即时性的特点。数字化平台让学习的过程成为动态的、可监控的愉悦体验。对待难题,它可以实现难题回放;针对时间有限,它能符合碎片化阅读习惯。惯常的数字化平台直指每个学生,将学习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为个人提供具有个性化需要的学习资源,让订制型的学习成为可能;课堂可以无限延伸,数字化学习平台所提供的学习形式是开放的、区别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能够给学习者提供完备的使用机会和评测系统,让学习者能够随时了解自身的学习效能;有的数字化平台甚至具有错题统计、同阶段其他学习者学情等大数据的分析功能,让学习者知己知彼,触类旁通。
这样看来,数字化平台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啊!多么地平易近人又贴近地气,难怪能成为时代的宠儿——智慧校园的热点项目。但是,近期的一个事件却引起了我的关注:新闻报道,一位家长热衷于了解数字化的学习平台,并对其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向校方提出,要带自己的孩子暂停学业,跟随他一起远赴美国进行一年的访学。在这之前,他已经订制了几家国内颇有名气的网校的业务,并让孩子尝试进行了部分学校的在线学习,收效良好。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信心满满地远赴他乡,每日都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在线学习,根据平台反馈的情况来看,孩子的学习情况良好,家长也暗自高兴。一年后,访学回国,孩子参加同期学生的测试,却出乎意料地落于人后,较其以往的名次居然落后了很多,这令家长瞠目结舌,难以置信。家长和孩子进行深入的对话后,问题渐渐凸显:孩子虽每天都根据学习APP进行课程的学习,但是却没有得到教师对典型问题的归纳提示,也没有接收到同伴们对解题思路的研究和讨论。在这样“孤独”的学习中,他渐渐成为学习的“独行者”,虽然有了第一次学习效能的达成,却失去了第二次学习巩固延伸的机会,同时,更缺乏了重要的师生间面面相对的情感沟通过程,所以他的学习缺乏必要的内涵,当遇到多变的问题后,立刻呈现出难以适应的症状。
这个案例所映射出的是当前数字化平台的设计方向所遇到的两难境地,即是为私人订制符合要求的学习过程,还是为群体学习提供全面的学习内容。摆在眼前的热点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信息化专家们的思考。一手是个性化学习的热切盼望,承载着其他学习媒体无法实现的学习功能;一手是大众化学习的普及需要,这凝聚着广大学子对共享学习资源、平等获取知识的强烈渴望。作为一个学习平台,想要做到“大而全”又“小而精”显然不符合实情。在这两者之间它究竟该何去何从?作为一个学习平台,它能承载多少责任?负担多少功能?数字化平台发展至今,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它值得每一位平台设计者、资源使用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