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雨路 拳拳职教情

2017-05-13 08:27马翠娥
华人时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黄炎培中华职业

马翠娥

今年,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立社一百周年。一百年,一路走来,是风雨兼程的跋涉,是奋斗不息的前行;一百年来,有教育救国的爱国信念,也有心系百姓的为民情怀;有一直传承的黄炎培职教思想宝贵精神财富,也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温暖工程。一百年来,中华职业教育社一直不忘初心,在希望中前行。

職教先河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商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急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亟需大批懂技术和管理的人才。但当时的中国教育界仍然没有摆脱“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也使学生大多耻于用手,技能人才的匮乏,成为当时民族工商业界深为忧虑的重大问题。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政治动荡,民生凋零,为了实现强国富民之梦,以蔡元培、黄炎培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将目光集中到职教救国这一主张上。当时担任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的黄炎培,在考察了国内教育现状后,深切感到了中国教育和生产相脱节的弊端之所在。

1915年,黄炎培随游美实业团访问美国,目睹了美国职业教育的成绩,迫切地感到在中国推行职业教育的必要性。他认为,“今后之富国政策,将取径于职业教育”,立下了要沟通教育与职业,用职业教育来振兴民族工商业、解决民众生计问题的人生宏愿。他后来回忆说“中华职业教育社就创立在利国富民一念上”。

1917年5月6日,经过长期的考察与准备,黄炎培联合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名教育界、实业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不仅面向教育界,而且面向工商界,拉开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帷幕。

中华职业教育社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这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成立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捐助,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向中华职业教育社捐赠了1万叨银(新加坡货币),黎元洪、穆藕初、顾维钧,商务印书馆、中华劝工银行等各界人士和机构都向中华职业教育社做了数额不等的捐赠。

为了举例示人,中华职业教育社于1918年6月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该校以“敬业乐群”为校训,倡导“劳工神圣”,把尊重劳动列为学生入学《誓约书》的第一条。学校开设了铁工、木工、珐琅、钮扣等直接面向社会需求的实用科目,并设立实习工场,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中华职业学校也因此被誉为当时“最富实验性的”学校。华罗庚、顾准、秦怡等都曾是中华职业学校的学生。当时适逢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正处高潮,中华职教社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不仅动员大批人力、物力,协助上海华法教育会办理勤工俭学生的来往接送、食宿、订购船票等事宜,还于1919年在中华职业学校附设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科招收学生,录取了张闻天、熊锐、华印椿等40人,学习后送往法国(张闻天因故未能赴法)。

为了研究、推行和宣传职业教育,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了《教育与职业》杂志;1921 年又发起主办了全国职业学校联合会,并逐步发展成为当时全国职教界的一大盛会。而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制订的《职业教育设施纲领》,也成为当时中国公认的职业教育指导性大纲。中华职业教育社还主张“男女教育机会均等”,创办了以妇女为职业教育对象的女子职业传习所和女子职业学校。经过中华职业教育社多年的努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中国的职业学校也由1918年的531所,激增到1925年的1666所。

然而,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快速发展虽然解决了一部分人的生计问题,并直接促进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但是职业教育并没有解决国富民强等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问题。1925年,意识到如果不改变社会环境,职业教育就不可能进一步发展的黄炎培,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主张发展职业教育,须要分一部分精力,参加全社会的运动。

1925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了《生活》周刊,聘请邹韬奋担任周刊主编。由于方向明确,贴近社会现实,《生活》周刊在当时成为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进步刊物。192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职业指导所———上海职业指导所。不仅向社会大众免费提供职业指导,还为他们提供就业介绍服务。此举在当时即被各省学习效仿,一时间在全国掀起了开展职业指导的热潮。

在大力拓展职业指导事业的同时,中华职业教育社还在江苏昆山徐公桥、镇江黄墟镇等地建立农村改进区,进行“富教合一”的试验,一方面教农民读书识字,提高文化水平,一方面通过推广新农具、引进良种、组织合作社等手段来提高农村生产力,帮助农民致富。

抗战救国

正当中华职业教育社各项事业逐步发展壮大的时候,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踏破了中国的锦绣河山,中华职业教育社在继续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同时,奋起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之中。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华职业教育社提出“全力赴国难”的口号,并创办《救国通讯》,后改名《国讯》。1937年8月,日军大举进攻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动员和集中了各机关团体企业的大小车辆近六百辆,为抗战前线运送弹药和粮食,并组织救护队救护伤兵。在支援前线的同时,中华职业教育社还成立了多家难民收容所,临时收容和疏散难民十万多人。针对时局所需,中华职业教育社还加大了开展职业补习教育的力度,在职业补习学校中特设无线电、护士养成班和土木工程班等专业,这些学科的学员毕业以后,大都通过各种渠道参加抗战,其中第四中华补习学校有近两个班的进步学生,毕业后几乎全部奔赴抗日前线,中华补习学校也因此被誉为“上海抗大”。

1939 年3 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昆明召开工作讨论会,提出职业教育是推动社会进化的工具,明确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为抗战建国服务的奋斗目标。抗战期间中国国内唯一的国际运输线———滇缅公路一半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都来自中华职业学校的土木科、机械科等专业。

1943年,辗转迁至重庆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又创办了一所高等专科学校———中华工商专科学校,聘请马寅初、郭沫若、沈雁冰、叶圣陶等著名学者讲学,为我国工商界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

风雨同舟

中华职业教育社总社内迁重庆期间,黄炎培被国民政府聘为参政员,并结识了周恩来、董必武、吴玉章、邓颖超等共产党人,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始得到中国共产党的关怀和帮助,并积极拥护和参与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投入到民族解放的伟大斗争之中。

1939年,在中华职业教育社的邀请下,周恩来为《国讯》撰写了《今年抗战的新形势与新任务》一文;1940年9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又邀请周恩来在其举办的“星期讲座”上演讲,整个演讲长达3个多小时,掌声不断,在山城重庆引起很大的轰动。

1941年3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参与发起组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0月,《解放日报》发表题为《民主运动的生力军》的社论,热烈称赞同盟的成立。1945年12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又与迁川工厂联合会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民主建国会。

1945年7月,黄炎培等6 位国民参政员参访延安,并与毛泽东进行了关于历史周期律的交谈,这就是著名的延安“窑洞对”。回到重庆后,黄炎培撰写了记述亲身感受的《延安归来》一书,他在书中说,跟国民党的将领比起来,共产党的干部非常的朴实,和他们在一块说话聊天,如坐春风中。《延安归来》一书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冲破了国民党图书杂志的审查制度,一时在国统区引起轰动。

抗戰胜利后,中华职业教育社总社迁回上海,并通过《国讯》积极反对内战,争取民主。1948年,国民党政府以“为共产党宣传”的罪名查禁《国讯》,于是中华职业教育社又接办《展望》杂志,继续宣传进步思想。中华职业教育社还利用组织系统掩护中共地下党员。《红岩》中江姐和许云峰的原型江竹筠、许晓轩就曾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学员和职员。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经过民主革命的洗礼,中华职业教育社从一个单纯的职业教育团体,逐渐成长为既从事职业教育,又致力于祖国独立、民主、富强的进步政治团体。

新的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职业教育社总社迁到北京,开始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发挥积极作用。

为统一认识,明确建国后的工作任务,中华职业教育社在1950年和1951年,举行了两次工作讨论会,明确了新的工作方向,成为新中国函授教育的开路先锋,相继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所函授师范学校和中华函授学校。1962年,又举办语文学习讲座,邀请叶圣陶、老舍、赵朴初、冰心、吕叔湘等数十位著名学者为学员授课,受到社会热烈欢迎。

1957年5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北京召开立社40周年纪念大会,周恩来总理到会祝贺并满怀深情地说:“职教社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团体,从职教社所走的道路,也可以看出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

1966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中华职业教育社被迫停止工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逐步落实,中华职教社复社的问题也提上了议事日程。1982年11月,时任中华职业教育社代理事长的胡厥文,致信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请求恢复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组织和工作。胡耀邦在回信中意味深长的说,中华职业教育社要“发扬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放胆把工作推向前进”!

1983年5月,具有统战性、教育性、民间性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北京召开社员代表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宗旨和任务,各项工作开始了新的历史跨越。

与时俱进

新时期,中华职业教育社十分注重就我国职业教育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积极向党和政府建言献策。1983年,中华职业教育社上书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请求召开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并以法律形式为“职业教育”称谓定名,这些建议、意见均被采纳。

中华职业教育社还参与了新中国第一部职业教育法规《职业教育法》的制订;国家的“科教兴农”战略,也是根据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建议,由“科技兴农”改变而来。中华职业教育社还就《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订、职业教育科研工作、创业教育等众多问题向国家献计献策,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中华职业教育社一直重视职业教育和黄炎培职教思想的研究工作,多次承担国家和部委级科研课题,举办了众多学术论坛,成立了黄炎培职教思想研究会和专家委员会,编辑出版了《黄炎培教育文集》、《黄炎培日记》等许多理论著作,丰富和发展了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成果。并于2007年创办了“黄炎培职业教育奖”,表彰职业教育界的优秀学校和杰出人才,这也是目前中国职业教育界的最高奖项。

一分精神为全国,一寸光阴为全民。心系国家,情牵百姓一直是中华职业教育社不变的情怀。1995年,在时任理事长孙起孟的倡导下,在中央统战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华职业教育社启动了温暖工程公益项目。20多年来,温暖工程从城市到乡村,面向农民、城镇下岗失业待业人员、贫困青少年、边疆少数民族青年、复转军人、残障人士、服刑人员等特定群体,开展公益性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帮助他们创造和优化就业条件,先后启动实施了“百县百万农民培训计划”“同心温暖工程毕节项目”“国家通用语言培训项目”“教育移民项目”等一系列骨干项目,收到了来自海内外的众多人士和企业的捐赠,开辟了一条协助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新途径,成为统一战线凝聚人心、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做出积极贡献的品牌工程、民心工程,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2011年,为推动温暖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中华职业教育社又发起成立了中华同心温暖工程基金会。

目前,温暖工程公益项目已经累计培训各类人员1323.62万人次,帮助365.68万人就业创业,资助贫困学生81.16万人,资助金额达9.07亿元。

中华职教社还充分利用民间职业教育团体的优势,积极开展两岸职业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两岸教育界人士友好往来的平台,打造了两岸职业教育论坛、台湾大学生研习营等一系列精品项目,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职业教育社是同时具有联合国公共信息部联系地位和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的非政府组织成员。借助这个平台,中华职业教育社多次参加联合国非政府组织年会等高层国际会议,与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丹麦、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教育团体和有关人士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多次主办或协办国际职业教育论坛,有力地提升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随着各项工作的大力开展,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组织发展也迅速覆盖全国,截至目前,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全国共有省级组织31 个,省辖市区、县、乡级社257个,团体社员2800多个,个人社员3.2万多人。

奋斗才能赢得未来,创新方能立于时代潮头。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百年风雨历程和辉煌成就已经载入史册,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今天,面对新的希望、挑战和机遇,中华职业教育社正以昂扬的斗志,奋发向上,努力创造无愧于前辈先贤,无愧于时代要求的更加辉煌的业绩,在与时俱进中续写中华职业教育社光辉历史的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责编 孙 波)

猜你喜欢
黄炎培中华职业
黄炎培与两位夫人:君为国而生,我为君而生
黄炎培的“三多”:行路多、读书多、著述多
黄炎培教子从小事做起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黄炎培的延安五日日记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