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博物馆综合实践课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辽宁省博物馆品牌教育项目“博雅教育”课程设计为例

2017-05-13 01:17:28
辽宁省博物馆馆刊 2017年0期
关键词:博雅文物博物馆

尹 钰

内容提要:辽宁省博物馆作为沈阳市教育局“校内外教育实践共同体”建设工作合作单位,发挥自身优势,有效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促进馆校合作,并建立长效机制。在2016年下半年度设立“博雅教育”项目组,并与沈阳市浑南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中心共同策划研究,联合区内30多所中小学设置综合实践课程,通过一年的课程实践,“博雅教育”已成为辽博的一项品牌教育项目,我们从教育理念、形式、内容和手段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开发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课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笔者作为“博雅教育”项目组负责人带领组员们与浑南区素质教育中心的同志以及老师同学们积极沟通探讨,逐步对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完善,立足博物馆综合实践课堂,共同探索出馆校合作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模式。本文从综合实践课程标准、青少年的兴趣特点、发掘文物内涵等方面入手总结工作经验并将此项工作进行中的实施与体会与大家分享。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参观博物馆时强调,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要保护好、管理好、研究和利用好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让历史说话,让文物活起来,给当代人以民族自信和历史启迪。博物馆教育是学校课外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凭借丰富的文物资源,可以让学生近距离的接触文物,从直观的实物展示中获取知识,利用实物进行的教学更加生动和富有吸引力。辽宁省博物馆作为沈阳市教育局“校内外教育实践共同体”建设工作合作单位,发挥自身优势,有效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促进馆校合作,并建立长效机制,在2016年下半年度,与沈阳市浑南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中心共同策划研究,并联合区内30多所中小学设置名为“博雅教育”的综合实践课程,目前主要分为日常课程和节庆课程两大板块,日常课程固定在每周三和周四的上午,节庆课程围绕节庆主题设计课程开展亲子活动,截止到2017年6月已有沈阳北师大附小、浑南区第一小学、浑南区深井子小学、浑南区嘉华等40余所中小学学生到我馆参加“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学习,平均每学年授课200场/次,惠及中小学生8000余人。通过一年的课程实践,我馆与浑南区素质教育中心以及老师同学们积极沟通探讨,逐步对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完善,立足博物馆综合实践课堂,共同探索出馆校合作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模式。作为一项馆校合作的新尝试,我想将此项工作进行中的实施与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是根据课程标准设计实践课程,加强课程中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契合度。

博物馆教育是激励、促进、帮助观众“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社会教育。博物馆教育是由承担着社会教育责任的社会文化机构“博物馆”为满足观众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发展要求而组织的非强制性的教育活动或行为。博物馆教育注重学习者多种智能的综合发展,注重以非强制手段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1宋向光:《物与识:当代中国博物馆理论与实践辨析》,科学出版社,2009。学校的教育主要针对知识技能的培养,博物馆的教育主要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校的老师对于博物馆藏品及其相关各学科知识、博物馆教育理论等方面,相对博物馆的专业人员比较欠缺。而博物馆教育人员对综合实践课的理论研究了解不够,也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博物馆教育人员在实践课程上更多地体现为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提炼者,所以讲解员向教育员角色的转变也是我们在开发课程中遇到的一个重大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与沈阳市浑南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中心定期召开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研讨会,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与博物馆社教工作人员针对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的目的、意义以及活动过程中的具体环节进行了交流讨论。明确以“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创新形式,开发博物馆教育的新模式”为方法,实现“注重过程,注重体验,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的教育目的,总结以往课程活动中的经验及不足,摸索出综合实践课程的新方法,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力争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更丰富更精彩的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通过进一步加强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契合度,积极推动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等教学中增加博物馆学习环节,确保博物馆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确保博物馆资源利用的规划性和系统性,确保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确保课程的顺利开展和持续深化。

我馆依托馆藏丰富的文物资源,围绕“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的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国家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目标,把博物馆资源与中小学课程教育有机结合,设计研发了名为“博雅教育”的博物馆品牌教育项目。“博雅”的拉丁文原意是“适合自由人”,古希腊倡导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在东方,这种教育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六艺教育和汉朝以后通常的儒家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博雅教育,被认为是一种基于社会中的人的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博雅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发展丰富、健康的人性。

课程内容包括碑志史话、明清瓷苑、佳玉琳琅等三十个主题。我们采取适合学生认知方式的教学方法,精心设置教学环节,通过图片展示、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展厅内的授课。同时,还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学生参与、模仿表演,知识互动,以及有奖问答等环节,增加学生体验的乐趣。以启发孩子的好奇心为前提,唤起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上,主动寻找、思考、发现和分析,以获得深刻的认知感悟。使传统文化真正走进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加深学生们对历史与艺术的理解,提升孩子们的文化素养。我馆教育课程主要针对小学和初中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明确每个课程的目标、体验内容、学习方式及评价办法。

二是针对青少年的兴趣特点设计实践课程,把博物馆打造成孩子们的学习乐园。

博雅教育课程的受众群体为少年儿童,为了让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与孩子们的兴趣特点和需求相符合,课程设计和实施阶段都进行了认真的调研。课程的内容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同学们先进入博物馆多媒体教室,用播放ppt 视频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博物馆概况、参观礼仪,提前和孩子们分享博物馆的参观礼仪,让“尊重”二字留在他们心中,对文物尊重,将博物馆视为知识的殿堂;对他人尊重,将博物馆视作美德的体现。发放学习单,让孩子们能够带着观察和思考走进博物馆;第二部分,同学们走进我们的博雅教育课堂也就是我们的展厅进行探索学习,我们改变了传统学校以说教为主的知识教育模式,将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开创了一种“博物馆式学习”的新模式。从传统的说教式教育到博物馆学习流程转变,教育的核心从教师变成了学生,博物馆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提问、研究、分析、综合、展示。我们博雅教育项目组成员通过对文物的深入研究,找出与青少年兴趣特点的结合点,并通过博物馆展厅这个开放的大课堂把这种可以感知的方式传递给青少年,使青少年提高对文物的深层次理解,并在欣赏文物的过程中接受文物的文化熏陶。通过广大学生的实地考察和亲自操作,让他们去感受和体验悠悠中华文明史,并逐步培养他们对文物的感情,加深对文物知识的理解,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让孩子们在参加创造美的活动中得到美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除必要的知识及技术指导外,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始终遵循自主参与实践的原则,让博物馆像磁石般吸引孩子们去求知和探索,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学生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习资源;第三部分,同学们回到多功能厅,进行课程相关的手工制作、分组讨论、答疑解惑等等。通过有目的的引导,同学们可以回忆、分析、总结评价课程内容,为了充分了解孩子的需要,在这一环节里我们博雅教育项目组的成员也多次与同学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博物馆的认识和对文物学习的想法,不断对课程主题、重点内容等进行调整。作为检验孩子们学习成果的常设项目“博雅杯”知识竞赛,在每学期结束的时候都会举办一届,今年“博雅杯”知识竞赛的主题是,落实教育部关于发展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方针,增强青少年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入探索和研究兴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通过初赛选拔出来十个参赛队伍,经过我馆博雅教育项目组老师的培训,对馆藏文物、中国传统文化等内容进行了复习和拓展。经过初赛和复赛的激烈角逐,评出了一、二、三等奖。同时,我们还邀请到全国最大的特殊教育学校——辽宁省光明学校的百名同学作为比赛观众,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开展献爱心活动,邀请更多需要关爱的孤儿、留守儿童来馆参与“博雅教育”课程,在带领他们体验传统文化、丰富学习生活的同时,让他们感受到“一样的蓝天下,一样温暖的家”。

三是发掘文物内涵设计实践课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对于我国这样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来说,历史文化的传递不仅仅对青少年知识的增长有所裨益,更重要的是博物馆的文物展示充分保持了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将民族深层次内隐性的文化显现出来,这不仅可以帮助青少年保持民族文化记忆,而且对塑造其民族性格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核心就是让文物活起来,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资政育人、提升国民素质和文化自信、增强凝聚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辽宁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质量精湛,是馆藏晋唐宋元明清书画数量最多、品质最精的博物馆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历史和科研价值。其馆藏资源对学生来说,是巨大的知识宝库,是传统课堂的有益补充。当淬炼了几千年的文物静静呈现在面前,那种震撼是从书本、影视作品等媒介中得不到的。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在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如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还承担着价值引领的社会教育功能,作为一个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者,深感具有重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博物馆基本展览大多利用地区资源优势,有的做通史展示,有的做断代史梳理,也有的是做专项展示。博物馆的藏品展示或以古代器物为主,或以近现代藏品居多,但它们都承载着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历史,应深入挖掘藏品内涵,找寻文物深层的意义。作为历史文化场馆,博物馆背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执着前行,其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最直观、最生动的时代说明。而展览中蕴含的矢志爱国、强国富民、服务社会、振兴民族的精神,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做的诚挚倡导。2孟欣、刘冠锋、温升杰:《深入挖掘藏品内涵 创新服务社会发展》,《丝绸之路》2015年第24期。

“博雅教育”项目的日常课程包括辽宁省博物馆特色文化和临展文化主题,节庆课程围绕中华传统节日元旦、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是最能激发民族情感的传统佳节,也是博物馆开展品牌塑造的绝佳时段。“博雅教育”传统佳节课程会引导参与者真正认知身边的中华传统节日,凝聚爱和温暖。结合具体某个传统节日,博雅教育分别围绕上述节日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拿“十一国庆节”活动举例:在举国欢庆祖国67周年华诞之际,为了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使观众对祖国的发展历程有更多的了解,辽宁省博物馆举办了“文明寻踪·博雅教育”特别活动,通过展厅答题寻宝的活动形式让七十组家庭主动探索中华文明,追寻中华民族祖先的足迹,对话历史、感悟现在,增强爱国情怀。这就需要我们项目组成员自身首先对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真切的体会与认同,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个方面深入挖掘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联的内涵,提炼出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华的”部分,并且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的内容,最终通过教学和活动有效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和价值观,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结 语

我馆的“博雅教育”项目还属于起步阶段,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依托名家讲座、知识竞答、流动博物馆带博雅教育项目进校园等形式,减少走马观花的现象,增强互动性,引导学生在参观时深度学习和体验;联合学校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博物馆专家进学校开讲座或开设选修课,把博物馆资源与中小学课程教育有机结合,增强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针对性;加强数字博物馆建设,提供官网下载学习课件及相关视频,方便师生学习以及项目课程推广;尝试与营利性社会教育机构合作,弥补优秀教育人员缺乏问题,使博物馆教育资源得到更大利用。营利性社会教育机构出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相对灵活的运营机制下,注重丰富未成年人课外活动内容的开发,博物馆与其合作,可借力策划出特色教育项目,助力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提升,从而激发出博物馆品牌教育项目新的活力。作为一个把博物馆当成终身学习场所的社教工作者,希望通过“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立足博物馆这个承载着中华文明见证物的大课堂,激活孩子的记忆力与创造力,让孩子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得到启迪和保护。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和艺术审美情趣,加深他们对历史、艺术、民族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培养基础的艺术鉴赏能力和人文情怀。让我们一同以文物为载体,以“博雅教育”等品牌教育项目为平台,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地融入少年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他们在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同时,领悟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深邃与博大。

猜你喜欢
博雅文物博物馆
牵牛花
文物的栖息之地
金桥(2022年6期)2022-06-20 01:35:46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科学家(2022年3期)2022-04-11 21:36:53
赴博雅之约 促学校发展
井冈教育(2020年6期)2020-12-14 03:04:42
博雅育英 缤纷课程
博物馆
小太阳画报(2020年4期)2020-04-24 09:28:22
文物的逝去
东方考古(2019年0期)2019-11-16 00:46:08
文物超有料
露天博物馆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