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海墓群清理简报

2017-05-13 01:16魏耕云
辽宁省博物馆馆刊 2017年0期
关键词:底径红海墓葬

杨 帅 魏耕云

内容提要:2011年,考古人员对营口市鲅鱼圈区西红海村施工地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工作。此地共发现8座墓葬,其中对M1、M2、M3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其他几座墓因地理位置等原因未做清理。此次西红海村墓群的清理工作,进一步补充了西红海村墓群的研究资料,因此从资料记载和这次已经清理发掘的三座墓葬的墓葬形制、墓砖和随葬品综合分析,此墓群年代应跨西汉、东汉两个时期,沿用时期较长。

2011年夏,营口市鲅鱼圈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工程队在西红海政府供暖备用锅炉房的施工现场发现古代墓葬遗迹,遂上报至文物管理部门。2011年7月29日营口市考古工作人员对此地进行了为期4 天的抢救性清理工作。在近2 万平方米的施工现场汉代残砖随处可见,此地应为汉代墓群,遂命名为“西红海墓群”。此墓群地处月牙湾东部,南为红海河,东临滨海路,北为丁屯村(图1)。

图1 西红海位置图

一、墓葬形制

该墓群均为砖筑墓,编号为BXM1-8,共8个墓葬,墓群分布东西长约140米,南北宽约140 米,墓群总面积近2 万平方米(图2)。八座墓葬墓顶均已不存,墓顶形制不详。其中对M1、M2、M3 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其他几座墓因地理位置等原因未做清理。

图2 西红海墓群分布图

M1 西距临港路5.7米,方向北偏东20°,墓室外壁南北长3.2米,东西宽3.4米,墓壁厚0.3米。(图3)墓室北壁被施工破坏。

图3 一号墓平面图

墓底距地表1米,四壁残存16层方砖向上略为收敛铺砌。墓壁砖为单面绳纹30×26×5.5厘米和27×24×5厘米两种。墓底为一层单面绳纹方砖东南至西北向斜向铺地,墓砖素面朝上,墓底砖单面绳纹30×26×6厘米。

棺床靠北墙,基本居中(距西墙0.50 米,距东墙0.40 米),长1.95 米,宽0.90 米。方砖直向铺双层砖,3×6块。

墓室西为墓门,距南墙1米,距北墙1.2米,清理前,碎砖封门,门由前后两层砖堆砌,厚0.6米。一层绳纹楔形砖起拱,墓门外径宽1.4米,高0.80米。

在西侧棺床上发现数小块人骨残块,另在距东1.3米,距南墙1.4米处也有一块人骨残块。

墓室西北角发现墓板一块。

随葬品大部分都在南墙根儿。均为陶制品,除白陶瓮碎片外,泥质灰陶居多,不见彩绘。有罐、俑、灶、釜等。另外,在墓道外发现白陶片。

M2 位于M1 东约36 米为M2,方向南偏西20°。墓室南北长3.95 米,东西宽2.55米。(图4)墓室墓壁为单层绳纹砖平铺,残高0.5米,壁厚0.30米。

图4 二号墓平面图

主墓室墓底为方砖直线平铺,地砖南北8块,东西6块。头箱地砖错缝平铺,南北3块,东西6.5块。

近北侧有一隔墙,隔墙宽0.16米,横铺绳纹小砖,砖为16×30×5厘米。隔墙甬道门距东墙0.34米,隔墙门宽0.60米。

北为头箱,头箱南北宽0.80米。头箱内发现大量随葬品。

主室的内室宽2米,在主室中西侧出土一小段人骨残块,距西墙0.60米,距隔墙1.2米。主室扰土中出土许多白陶瓮陶片,一部分在隔墙南根儿。

墓门在南,门口距西墙0.65米,距东0.30米。墓门宽0.90米,壁厚0.66米,门槛高0.20米。墓门残高0.57米,墙10层绳纹小砖。门垛两块方砖砌成,四层砖门槛,封门砖乱石堆砌。

随葬品除有小铜器出土外,大部分为陶制品,除白陶瓮碎片外,泥质灰陶居多,火候一般,不见彩绘。有罐、俑、盉、灶、奁、器座等。

M3 方向北偏东40°,为花纹砖墓,西距M2 5.8 米。墓室成正方弧形,边长直线长度为2.2米,最宽处2.55米。墓壁残高0.65米。(图5)

图5 三号墓平面图

墓壁砖为羽毛纹长形砖(图7),封门砖为菱形纹长形砖(图8),墓底砖为长方形双太阳纹砖东西向错缝铺地,墓门口处地砖南北向平铺。墓门垛由两块砖组成,一块墓室内砖为L 型砖(图9),中间有十字的太阳纹组成;另一块在南侧为菱形纹砖(图10),均为半块,残面冲外侧。在墓室扰土中发现楔形花纹砖(图11),在墓门附近扰土中发现鱼纹砖残片。羽毛纹砖有子母扣,34×19×7厘米;菱形纹砖33×19.5×6厘米。

现存墓壁9 层羽毛纹砖,墓门垛4 块太阳纹方砖(图12),封门砖为10 层菱形纹砖,全部为平铺错缝。先铺墓底砖,后砌墓壁砖。墓门在南,宽0.9米,墓垛外砌砖。

图6 器物图

图7 羽毛纹长砖

图8 菱形纹长砖

图9 L型花纹砖

图10 菱形纹

图11 楔形花纹砖

图12 太阳纹方砖

下肢人骨残段出土,距北1米,距西1米。

随葬品主要在东侧,均为陶制品,泥质灰陶居多,火候一般,陶质酥松,不见彩绘。

M4 东距居民楼约100米,西南距M3 8.8米,北偏东25°。墓室东西长3.30米,南北宽3.20米,墓壁厚0.3米。

M5 东南距M2约14米,北偏东20°。东西长3.1米,南北宽2.9米。墓壁已暴露,碎砖遍地。

M6 在M3东北约6米。为青砖墓,砖发黄,已破坏,仅存一角。

M7 在M6东约1.50米,青砖室墓,存残墙。

M8 东距居民楼约50米,西距M4约23米。

二、随葬器物

M1、M2、M3随葬器物主要为明器,陶制品,泥质,素面,手工制作痕迹明显,火候一般,不见彩绘。另铜带钩一件。

M1随葬品中,陶器7件。

陶罐2 件,编号M1:1、M1:7,形制相同。敛口,方唇,垂腹,平底,瓦楞纹。M1:1,高13.5、口径8.5、底径8、腹径12.5、壁厚0.5厘米。M1:7,高15、口径9.5、腹径13.5、底径9.5、壁厚0.5厘米。(图6,12)

陶俑1件,编号M1:2,站立前倾状,面部中间鼻梁处隆起,未见其他五官,无肢体区分,垂肩,下身中空,长裙垂地,裙底径7.5、高13厘米。(图6,6)

陶灶1件,编号M1:6-1,素面。平面不规则圆弧形,灶面中心一个灶眼,灶面正中上方一个排烟孔,长方形落地灶门,灶体中空,无底。高4、最大宽径15、灶门7、灶眼4、烟孔1、壁厚0.6厘米。(图6,20)

陶釜2件,分A、B两型。

A 型1 件,编号M1:6-2,口沿残缺,敛口,方唇,鼓腹,平底。高4、口径5.8、底径6、腹径9、壁厚0.3厘米。(图6,2)

B型1件,编号M1:10,外侈口,折腹,下腹部急收成平底并且修坯削痕明显。高5、口径11、腹径8.5、底径4、壁厚0.5厘米。(图6,3)

小陶盆1 件,编号M1:9,直口,方唇,直腹,平底。高6、口径10.5、腹径11、底径8、壁厚0.6厘米。(图6,10)

M2随葬品中,可修复陶器12件,铜器1件,陶器残片若干。

陶熏 编号M2:1,由熏盖及熏两部分组成。熏盖:残缺,小平顶,弧腹,直口,方唇。盖顶中部穿有一个圆形熏孔,外侧有一圈圆形熏孔。熏:直口,方唇,浅盘,喇叭形熏座,熏座中间有两个椭圆形孔。高22、上口径16、底径11、底足高25、壁厚0.5厘米。(图6,16)

陶钵 编号M2:4,平折沿,弧腹,大圜底。高5.2、口径15、口沿宽1.2厘米。(图6,9)

陶罐 编号M2:5,方唇、束颈,溜肩,鼓腹,肩至上腹部有三圈凹弦纹,下腹部至底部施绳纹。通高26.5、口径17、口沿宽1、颈高2、腹径34、底径14、壁厚0.6 厘米。(图6,21)

陶奁 编号M2:6,残缺,口微敞,口沿处两圈凹弦纹,斜腹,平底,应为三足,剩两足。通高11、口径19.5、底径16、足高2、壁厚0.5厘米。(图6,17)

陶盉 编号M2:8,方唇,敛口,鼓腹,中腹部附有一个四棱柱状柄和兽头状流,底部附有三个蹄状足。通高9、口径8.6、腹径14、柄长8、流长2.5、足高1.5厘米。(图6,15)

陶俑 编号M2:10,跪立状,眼细弯,鼻梁高隆,口闭合,未见肢体区分,垂肩,长裙垂地,裙底径6.5、通高10厘米。(图6,5)

陶盆 编号M2:11,平折沿,折腹,平底,高4、口径23、底径8.5、口沿宽1.5 厘米。(图6,18)

陶灶 编号M2:12,素面,灶面上窄下宽,船形,长方形落地灶门,灶体中空,无底。通高6、长19、最宽12.8、灶门宽5、高2.5、壁厚0.8厘米。(图6,23)

陶灯底座 编号M2:16,喇叭状。残高16、底径12、底沿宽1厘米。(图6,22)

陶器盖2件,分A、B两型。

A型1件,编号M2:17,覆置浅盘式,圜顶。口径11、高1.5、壁厚0.4厘米。(图6,8)

B 型1 件,编号M2:20,覆置浅盘式,平顶。口径12.4、高1.4、壁厚0.5 厘米。(图6,7)

陶鼎 编号M2:18,残缺。方唇,束颈,溜肩,肩上部有对称方型耳,缺一耳,折腹,圜底,三足缺两。通高11、口径8.5、腹径17、耳高2、颈高1、足高2、壁厚0.6厘米。(图6,14)

铜带钩1 件,编号M2:3,椭圆形勺状钩首,四棱柱状钩身。残长7 厘米。(图6,1)

M3随葬品中,可修复陶器4件,陶器残片若干。

陶罐 编号M3:1,方唇,束颈,折腹,平底。高8.5、口径8、腹径15.5、底径7、壁厚0.5厘米。(图6,11)

陶大钵 编号M3:3,直口,方唇,弧腹,台底,口外部两圈凹弦纹。高8.5、口径24.5、底径11厘米。(图6,19)

陶鐎斗 编号M3:7,口部残缺,圆唇,溜肩,鼓腹,中腹部附有一个扁条形柄,柄尾尖状,圜底,三柱状足。通高6、腹最大径9、柄长6、足高2厘米。(图6,13)

陶甑 编号M3:10,残,平折沿,弧腹,小平底,底部对穿一圈楔形镂孔。高4.5、口径8.3、口沿宽0.8厘米。(图6,4)

三、结 语

从墓葬形制看,已发掘的三座墓虽然在一个墓群,但各有特点:M1 绳纹砖墓有棺床,拱形墓门在西,墓底为一层单面绳纹方砖东南至西北向斜向铺地,墓砖素面朝上;M2 绳纹砖墓有头箱,碎石封门在南,主墓室墓底为方砖直线平铺,头箱地砖错缝平铺;M3花纹砖墓四壁弧形砌筑,花纹砖封门在南,墓底花纹砖错缝平铺。

墓群随葬品一般,都是汉代典型器物,未见铜钱出土。大部分都是泥质陶器,素面。其中M1、M2 均有陶灶和陶俑出土。陶灶都是单眼,M1 陶灶圆弧形,M2 陶灶船形。M1立俑,M2跪俑。另M2有陶盉出土。M3均为褐陶明器,未见实用器,烧制火候一般。其中编号M1:2陶俑与东汉时期的东达营汉墓群中M1:26陶俑形制相近1许玉林:《辽宁盖州东汉墓》,《文物》1993(4)。。另据《营口文物志》2崔艳茹等:《营口市文物志》,第125页,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记载,此处曾经发现多处绳纹砖单室墓,也有土圹贝壳墓,均为西汉中晚期墓葬。此次西红海村墓群的清理工作,进一步补充了西红海村墓群的研究资料,尤其是M3 花纹砖多室墓的发现,应为东汉墓葬无疑。因此从资料记载和这次已经清理发掘的三座墓葬的墓葬形制、墓砖和随葬品综合分析,此墓群年代应跨西汉、东汉两个时期,沿用时期较长。

猜你喜欢
底径红海墓葬
寿州窑瓷器里的碗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江苏溧阳子午墩土墩墓D1发掘简报
炎热的红海
春天的小船
墓葬中的女人
江苏省无锡市城南遗址瓮棺墓葬发掘简报
炙热的红海
临颍县固厢墓地M15发掘简报
第七章炙热的红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