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知法官”陈昶屹

2017-05-12 03:05周元卿
法庭内外 2017年3期
关键词:被告法官法院

周元卿

“高知法官”陈昶屹

周元卿

2012年4月12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讲坛上,31岁的陈昶屹正围绕网络人格权问题发表英文演讲。作为美国历史积淀最深的大学之一,独立宣言的9位签字者和美国宪法的11位签字者都与该校有关,而陈昶屹则是该校历史上最年轻的中国法官演讲者。

在接下来的提问环节,一位美国法官皱着眉头问:“霍姆斯大法官认为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非逻辑,这是否意味着,法官应当兼具法律学识和经验积累,不知年轻的中国法官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陈昶屹听出了其中的深意,他旁敲侧击地回应到:“当我抚摸校园里古老的哥特式建筑时,却发现200多年的美国相比5000多年的中国依然年轻。诚然,新中国的法治历程刚刚走过了半个多世纪,中国法官对司法理念和经验的传承刚刚走过了半个多世纪,但我们正在用半个多世纪去追求其他国家用几百年创造的法治繁荣。我相信,当我两鬓斑白的时候,当更多年轻的中国法官倾其一生的时候,中国的法治梦想注定宏大、绚烂!”话音未落,现场许多观众已起身鼓掌,让陈昶屹没有想到的是,那位提出质疑的美国法官不仅报以掌声,还在演讲结束后主动与他成了朋友。

那一年,是陈昶屹来到法院的第7年;也是在那一年,他拿下了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的博士。如今又过去5个年头,中国的司法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陈昶屹也在2015年被北京市高级法院选树为“新时期青年法官的楷模”,并号召全市法官向他学习。

一场说走就走的审判

“我师傅虽是法官,但他从未把自己当成‘官’,他常说,脱下法袍他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跟老百姓没什么不同。但查起案来,我师傅身上那股‘疯狂’劲儿,太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了。”曾经的书记员王振乾对陈昶屹如此评价,他清晰地记得跟陈昶屹办理的一件劳动争议案。

大雨如注,却没能阻挡8名农民工维权的脚步。他们在饭店打工,饭店总是拖欠工钱,后来他们陆续辞职了,但是饭店一直没有给他们结算工钱。8个人把饭店告上了劳动仲裁委员会,因为没有劳动关系的证据,所以他们败诉了。

陈昶屹把案卷从头至尾认真地看了好几遍。从法律上讲,劳动仲裁委的裁决是正确的,因为8名原告无法举出证据,证明自己曾经在饭店工作过,那么,就无法认定他们和饭店存在劳动关系,没有劳动关系,就无法支持他们索要工资的请求。但是,多年的职业感觉告诉他,这个案子并没有看到的这么简单,不能一判了之。

在法庭上,被告矢口否认双方存在劳动关系,8名原告虽然这次又拿出了一些新的证据,但是也不足以证明与被告有劳动关系。被告有些得意,他还反问原告:“如果是我们的员工,都有商厦办理的出入证,你们有吗?”原告懊恼地摇摇头。陈昶屹法官却忽然灵光一闪,抓住了这个话题,连续追问被告是否由物业负责办理出入证?办理出入证时是否有底档?如果查到出入证底档,是否就可以证明他们是饭店员工?在一连串的追问之下,被告最终不情愿地承认物业处的确有员工底档。

陈昶屹法官转过头来询问原告是否查过底档,原告的眼神顿时一亮,当即表示申请法院去查。

陈昶屹法官果断地宣布“既然原告提出申请,被告又同意,法院决定去物业调查。”

被告苦笑着摇摇头,然后把手缓缓伸向桌子上的手机。“等一下!”陈昶屹法官大声地对他说:“调查之前,我们有言在先,不准弄虚作假,不准通风报信!”

被告无奈地点点头,然后问今天是否就可以回去了。

陈昶屹法官斩钉截铁地说:“不,我们现在就去物业公司调查!”

被告顿时露出吃惊的神色。

陈昶屹法官又补充了一句:“出发之前,请大家把手机都关掉,暂存到书记员那里。”他当即宣布休庭,原告、被告把手机交存书记员后,被告提出要先上厕所,然后用手摁住裤兜,慌慌张张地走出了法庭。

陈昶屹法官马上让书记员上前跟住被告。果然,被告裤兜里还有一部手机,他正准备在厕所里打电话报信儿,结果被书记员逮个正着,最后只得又无奈地交存了这部手机。之后,陈昶屹法官和原告、被告一同乘车,立即前往调查现场。

这个时候已经是深秋,快下班了,天气十分寒冷。一行人赶到物业办公室时,天色已经很暗了。果然不出所料,物业人员推三阻四,不配合调查。在与物业领导反复交涉后,才勉强同意拿出所有的底档让法官查找。经过长时间的逐一核对,终于在一大堆底档中找到8名原告的资料。陈昶屹决定趁热打铁,连夜赶回法院继续开庭。资料显示饭店为原告办理了出入证,结合其他证据足以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当铁一般的证据摆到被告面前时,他只好低下了头。

几天后,8名农民工送来一封感谢信,用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陈昶屹的赞许,其中最后一句话是他们翻遍新华字典集体讨论总结的:“陈昶屹法官雷厉风行的办案风格,让我们看到了一名优秀法官的品质,也体会到了司法为民的真谛。”

判决书要“老妪能解”

“遇到相对复杂的案件,陈昶屹开庭的时间总会比其他法官长一些,因为他对当事人解释得特别具体、特别透彻,有一次,我们从下午两点开庭,开到晚上9点多,当事人都对他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服服帖帖。陈昶屹经常跟我说,当事人觉得司法不公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当事人不明白法官裁判的理由,在开庭时,用当事人能明白的语言,尽可能地让当事人明白,就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司法公正。”人民陪审员岳维在提到陈昶屹时这样说,她与陈昶屹组成合议庭审理了北京大学诉邹恒甫等许多重大疑难案件。

2012年8月21日起,邹恒甫在新浪实名认证的微博上连续发文,称北京大学院长主任教授与梦桃源女服务员存在不正当关系,直呼“北大淫棍太多”。邹恒甫何许人?经济学家,曾在北京大学任教,2005年入选首批长江教授,2009年入选首批千人计划。前教授“揭秘”老东家,一石激起千层浪,舆论一片哗然。后北京大学以侵犯名誉权为由,将邹恒甫诉至法院。

邹恒甫人在国外,虽微博很活跃,但应诉却不积极,送达起诉材料的过程艰巨而漫长。陈昶屹想尽了各种办法,可是邹恒甫却通过其新浪实名认证微博先后发文称,“没有看到起诉书,没有收到传票,更没有看到公示。”“才开始海外送达啊?太慢了。”并引用媒体报道称,“肯定会应诉。”这些言论让陈昶屹的工作陷入被动,许多记者来电询问……网络上均是质疑法院的声音。陈昶屹认识到,第一时间回应社会关切,是正确引导舆论的关键。于是,陈昶屹通过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官方微博就送达方式、过程及案件进展发布了说明,并公布联系方式,希望邹恒甫能够尽快与海淀区法院取得联系并参加诉讼,扭转了法院在舆论上的被动形势。其后,陈昶屹针对该案的证据交换程序、开庭程序、宣判程序均事先发布公告,主动说明案件进展和安排,防止了邹恒甫单方言论误导舆论,牢牢把握舆论的主动权。

2014年1月20日,该案公开开庭审理,海淀区法院官方微博进行了同步直播。“这是北京市首例通过官方微博直播庭审的民事案件,涉及独立审判和社会舆论间的平衡,压力很大。”陈昶屹反复熟悉流程和预案,开庭时尽量让语速慢半拍,以此缓解压力。

庭审的公开对法官裁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4年8月20日,海淀区法院对案件进行宣判,判决邹恒甫的行为构成侵犯名誉权。判决书共有20多页,系统回答了事业单位法人是否具有名誉权、公民微博言论是否构成侵犯名誉权等法律争议的问题,海淀区法院官方微博将判决书主文同步公开。宣判后,陈昶屹既紧张又兴奋。当看到多数网友在官微上留言:“一份有理有据的判决书。”他松了一口气,“成功了。”

成功的背后是他对判决书一遍又一遍的修改。书记员王振乾回忆说,这个判决陈昶屹前后改了9稿,每次写完陈昶屹都让他通读一遍,拉着他一字一句地讨论。陈昶屹常对王振乾说,你不要以法官助理的身份来读,而是用法律人之外的视角来读,然后告诉我你能不能理解。陈昶屹援引了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故事,相传白居易每作一首诗就念给老妇人听,不懂就改,力求做到连她们都能懂。陈昶屹说,我们写判决,也要“老妪能解”!

最终,该案入选了2014年度人民法院十大民事案件并荣获“全国法院网络宣传优秀策划”,一个案件在全国法院系统同时荣获案件和新闻宣传两项荣誉,这在海淀区法院还是第一次。该案的判决书也获得北京法院优秀裁判文书百佳奖一等奖。

2015年3月,陈昶屹从海淀区法院复兴路法庭调至中关村法庭,这里既是全国首个审理知识产权案件的派出法庭,也管辖着该法院所有的网络名誉权侵权案件。两年的时间里,他接连审理了全国首例“被遗忘权”案件、北京市首例涉网络名誉侵权诉讼禁令案、“走廊医生”兰越峰诉王志安名誉权纠纷案、演员霍建华诉“网易”等名誉权纠纷案……每一个案件都挑战着网络言论的界限,陈昶屹深知判决的示范意义,他不厌其烦理顺每一个证据细节,反复论证网络言论的文义关系,并细致入微地在判决中进行分析,于是,每个判决书都厚厚的上万字。为了更好地解决实践中不断遇到的前沿问题,他又挤占珍贵的休息时间继续深造,2016年取得了中国社科院信息网络法博士后的研究经历及民商法副研究员资格,成为名副其实的学者型法官。

要把金针度与人

“永远是用理性的思考和敏锐的洞察来捕捉案件的核心,作出自己的裁判,不为舆论和利益所左右。每次和陈法官接触,他都是沉稳而冷静的,一个看似平常的问题,经过他的分析,你总能看到背后的精微之处。”见证了陈昶屹成长过程的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李雷很感慨,“在人心浮动,以经济利益为首要驱动的当今社会,已经很少能见到为了法律的追求而如此坚守的人了。”

从进入海淀区法院开始,陈昶屹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平常跟着师傅办案,他总要写两笔,记下案件背后的故事、涉及的法律问题;案件中的悲欢离合,正好激发了他对文学由来已久的兴趣;而案件背后折射的社会问题,也引发了他对法律问题的深深思考。久而久之,陈昶屹写出一手漂亮的普法文章,他写的法治评论,被报纸、网站等媒体纷纷刊载。几年下来,在网上输入“陈昶屹”,就能搜到关于他的10万多条法制信息。

然而,能够让陈昶屹坚持写下去的,不仅仅是兴趣。2010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正式施行。面对这难得的法律富矿,陈昶屹喜出望外。他白天开庭办案,晚上加班写作。由于不管多晚,陈昶屹办公室的灯总是亮的,同事们打趣他把办公室变成了“不夜城”。“当时的写作热情,主要还是来源于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的成就感,这和写判决的感觉可大有不同,”事后陈昶屹回忆说。“坦白讲,面对庞大的办案工作量,仅凭一时的激情恐怕是难以长久的。”

同是2010年7月的某一天,辽宁的张大爷早起锻炼后正在翻阅报纸。突然,他的目光被一篇讲解《侵权责任法》与医疗纠纷处理的文章吸引住了。75岁的张大爷被糖尿病困扰多年,辗转各地多方求医仍不见好转。去年他无意中看到了某“医疗机构”的广告,宣称可以根治糖尿病并保证疗效。张大爷慕名前往,花大价钱接受几个疗程的治疗后,不但病情没有好转,反而因停用降糖药更严重了。张大爷多次找对方理论无果,又因心绪难平引发高血压,这几日正在烦心。报纸上的文章从《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切入,详细讲解了医疗纠纷的诉讼路径、证据的收集及其他维权事项,看得张大爷频频点头,他决定以后一定要见见这个名字有些生僻的作者。

两周后,陈昶屹正在办公室撰写判决书,电话铃声突然响了起来。据电话那头传达室的同志说,有位来自东北的老人看了他写的文章后想要见他。面对这意料之外的来访,陈昶屹有些摸不着头脑,他心中不由暗暗打鼓。可一见到这位姓张的老人,陈昶屹的心就放下了,老人的话语中透着直爽和热情:“你就是陈昶屹?我可得好好谢谢你!”据张大爷说,看了文章后的第二天,他就“按图索骥”,依文章的提示找到票据、广告等证据,又托人写了起诉书,到当地法院立了案。还没有开庭,张大爷就忍不住要找到未谋面的“恩人”,向他当面道谢。当得知老人从报社打听到他的地址,又坐了一夜火车时,陈昶屹既惊讶又感动。在张大爷拿出一张小心折叠,又用笔画满了圈圈道道的报纸后,陈昶屹感到,除了办案裁决,他还可以这样为老百姓多做一些事:要把法律交到老百姓的手中,让老百姓成为法律的主人。2010年,陈昶屹撰写的普法文章获了9个大奖,他成为当年北京法院系统获奖最多的青年法官。

随着移动互联的兴起,陈昶屹宣传法制的平台,从报纸、电视走向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2013年,陈昶屹作为海淀区法院民事法官的代表,开通了实名职务微博。当年11月27日22时11分,在加完班回家后,他打开电脑,向全国网友发出了来自80后青年法官的第一声问候。此后,如何利用职务微博协同推进审判工作、展示法官风采成为了陈昶屹工作的一部分。

2013年12月1日21时,一条微博引发了自媒体法律人的广泛关注。这条微博对日常生活中借条、收条、欠条的区分进行了辨析。陈昶屹当时并没有想到,他发出的这条128字的微博最终会收获17万次阅读与236次转发。知名律所合伙人、高校学者、各地法院的法官们纷纷加入讨论。有讨论自然有赞同,也有质疑,面对分歧乃至部分情绪化明显的反对之声,陈昶屹以清晰的法律说理7次对讨论的关键问题进行澄清,并逐渐收获了越来越多的认同。此后,陈昶屹专门在微博中设置了“法者言法”话题,并成为该话题的主持人。在这一话题下,他先后发布了诉讼时效、电子平台借款等一系列微博,与中国政法大学何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徐阳光教授等学者进行互动。时至今日,陈昶屹共发布了1055条微博,赢得了11597位粉丝的关注,职务微博@陈昶屹法官已成为粉丝数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北京法官微博之一。

撑起人生的“五台”

有一位工作了30年的老法官说:“陈昶屹改变了我对‘80后’的看法,他吃得了别人吃不了的苦。”然而,2013年的冬天,却让陈昶屹头一次感到了喘不过气来的压力。妻子小娜在一次例行体检中,发现罹患甲状腺癌,必须立即接受手术,而他们的儿子才刚刚一岁多。年底,正是庭里加班结案的关键时期,陈昶屹是庭里的结案主力,眼看着数十个案件的审限届满,必须在年底前审结。

看着妻子的诊断书,陈昶屹不止一次地泪流满面。因为自己平常忙着工作和学习,生活的重担全部交给了小娜。尤其是儿子出生时,正是他博士论文答辩的关键阶段,小娜为了不让他分心,承担了几乎所有的家务,白天、夜里连轴转,好几次身体报警,都没有在意。他暗暗发誓,工作再忙,也要陪着小娜战胜病魔。

妻子住院的日子里,陈昶屹请了假,一刻不离地陪伴在她的身边。出院后,他和岳母轮番照顾,全家人一起度过了最难熬的时光。在这段时间里,陈昶屹让书记员见缝插针安排庭审,有时候白天带小娜去医院检查,就把庭审安排在晚上。法官利用休息时间开庭,让有的当事人十分不解,但听说了他家的事情后,都十分感动。有的双方竟当场达成调解,撤诉结案。为了让书记员第二天能够及时校对判决,陈昶屹总是清晨6点钟就赶到单位写判决,上午9点钟,一份刚刚写好的判决就“出炉”了。

对许多年轻人来说,二三十岁正是风轻云淡的年华。然而,这不是陈昶屹的10年,如果没有眼前的这些数字,很难相信他积累了怎样的人生厚度。2008年开始独立办案,第二年就以全年结案440件的成绩拿下了全庭的结案状元,8年下来办理各类民商事案件2900余件,平均每年370件;其中近2000件是疑难复杂案件和长期未结案案件,判决率高达71%,可以说都是他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出来的。

就在这十余年里,他发表了17篇学术论文、1200余条普法文章、3部法学著作,作为课题主持人获得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面上资助项目和特别资助项目2项国家级课题,参与并执笔了多项重大调研课题任务,加起来200余万字,平均每个工作日1000字,而这些都是他在办案之余完成的。

有个书记员曾经抱怨地说:“我校对判决的速度赶不上他写判决。”他指着陈昶屹的座位说:“只要不开庭,他就这么坐着打一天字。”

一位老法官感慨地说:“不论给陈昶屹评什么功,我都相信他是干出来的。”

一位资深的老庭长把陈昶屹称作“五台”法官:撑得起法台,是他业务能力强、职业素养高;上得了讲台,是他研究能力强、专业水平高;坐得住书台,是他潜心钻研、耐得住寂寞;上得了电台,是他媒体参与和普法业绩突出;下得了灶台,是他关爱家人、做得一手好菜。

这些年来,陈昶屹的一些同学觉得法官工作艰难辛苦而选择离开,也有不少单位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在高薪和虚荣面前,他始终不为所动,用奉献和坚守彰显着一名基层人民法官的本色。对于陈昶屹来说,这是他用行动来回答那位美国法官的质疑。建设法治中国,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走完别人历经几百年走过的路,这条路上,每个人都必须风雨兼程!

猜你喜欢
被告法官法院
双被告制度的检视与重构——基于《行政复议法》的修订背景
百姓拆迁心结一朝化解法院主持调解握手言和
直击现场:“我单位成了被告”
法官如此裁判
法官如此裁判
班里设个小“法院”
做“德法兼修”的好法官
我国法院在线调解的兴起、挑战与未来
我被告上了字典法庭
当法官当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