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伦理学选修课“消费伦理”一节的教学设计*

2017-05-12 11:00李建芝顾咏梅
生物学通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伦理学伦理消费

李建芝 顾咏梅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 100052)

1 教学背景

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永恒主题。生态伦理学是直接针对现代化的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生态严重破坏的后果而提出的。它是运用生态学和伦理学的综合知识,研究生态的伦理价值和人类对待生态的行为规范的科学[1]。生态伦理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生态伦理学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是本校生物学科组申请的“十二五”市级重点课题。该课题也是国际项目“《中学生命伦理学》的开发与实施”课题的后续和发展。

从2011年开始,本校按照自订的《中学生态伦理学》课程方案,陆续完成了5轮教学实践。第1轮教学选在初二,面向全体学生(共8个班,约300名学生),以班为单位授课,利用研究性学习课时(排在课表中)进行,每周 1次(40 min),开设1学期,总课时数共14节。师生反馈效果很好。第2轮教学选在高中,作为选修课,学生人数达20多人,参加课程学习的还有原宣武区第43中学参加跨校选修课的学生。本轮教学效果欠佳,经过反思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高中生学习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很难参与到讨论中来。因此,后几轮教学重新选定在初二开设,利用选修课时间进行,每周1次课(60 min),开设 1学期(约 15次),每轮约25人参加。

生态伦理学课程内容体系主要依据林红梅提出的“生态伦理实践应用领域”而设计[2]。专题内容如下:

第1单元:生态伦理学概论;第2单元:政治生态伦理;第3单元:资源生态伦理;第4单元:企业生态伦理;第5单元:人口生态伦理;第6单元:消费生态伦理;第7单元:科技生态伦理。

“消费生态伦理”是生态伦理学的一个专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的消费大多是满足生命的基本需要,这种消费根源于生命的自然需求,因此不存在争议。而今天的需要超越了生命基本所需(马尔库塞所说的“虚假的需要”)。 结合我国国情,中国已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消费不足进入到过度消费的时代,消费的增长甚至超过生产的增长,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奢侈浪费的现象。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消费中的一些问题日益凸显。消费伦理就是要为人们的不合理消费行为设定必要的原则。

2 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总目标是构建青少年生态伦理素养标准体系(图1)。

图1 青少年生态伦理素养标准体系[3]

每一专题的具体目标都是在课程总目标框架指导下进行细化。本专题的目标如下:

1)知识:了解商品、消费与伦理有关;认识到错误的消费观念对自然的破坏。

2)情感:对奢靡生活的鄙弃,对自然简朴生活方式的赞赏。

3)意识:意识到消费不仅是个人权利,更有社会责任;摒弃消费至上的畸形消费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适度消费观。

4)行为:追求“物质上简约,精神上丰富”的生活方式;对“伦理上不干净”的商品自觉抵制,做负责任的消费者。

3 教学重、难点

消费行为引发的伦理思辨。

4 教学方式

讨论、辩论、讲授相结合。

5 教学过程

5.1 问题探讨 教师出示新闻《内蒙草原被挖发菜者翻地皮、毁生态》(略)。

问题:1)如果有人送你一盒发菜,你会接受吗?你有什么想法?2)你会主动购买发菜吗?

通过一则新闻引出本节课,学生初步意识到消费不仅是个人行为,还会影响到生物圈;消费不仅是个人权利,更有社会责任,消费中蕴含着深刻的伦理。

5.2 知识储备 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做背景,任何保护环境的措施都将流于空谈。以一定的知识作依托,可增加伦理思辨的广度和深度。这部分包括两大内容:一是“过度消费的困境”,包括生态伦理困境、政治伦理困境、个人伦理困境。二是“历史上中、西方消费伦理观”。学生对于“消费主义的生态伦理困境”较易理解,可举出许多实例,教师适当补充资料(例如:因为皮毛珍贵而被剥皮的藏羚羊的图片;一些数据:一个美国人一生中的总消费量是印度人的60倍,假如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消费水平都赶上美国,人类至少需要10个地球等)。这些资料旨在让学生领悟,人类正是通过自己的非理性消费行为侵蚀和破坏了生存基地。最后,教师引用圣雄甘地所说的一句话作为小结,“地球可以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无法满足人类的贪婪。”

“消费主义的政治伦理困境”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较遥远,不易理解。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和阅读资料的方式进行教学。

案例1:孰是孰非。《生态伦理学概论》记载这样一个真实案例:在某个小岛周围的珊瑚礁中盛产海参,当地人并不吃海参,但富裕的日本居民喜食海参。于是,小岛上的贫困居民几乎家家户户都大量捕捞海参,出售给日本人,捕捞海参成为当地人唯一的致富手段,而过度的捕捞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问题:1)导致当地环境被破坏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你认为可否通过宣传教育,让当地居民停止捕捞行为?为什么?

资料链接1:污染转移知多少。资料1的主要内容是描述耐克、阿迪达斯、苹果、LG等多家国外公司在中国设厂,在生产过程中排放了大量重金属等有毒物质,伤害了中国的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略)。

教师讲述:199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的发展失衡。”

学习“消费主义的个人伦理困境”这部分内容时,由学生阐述过度消费会给个人带来沉重的债务危机。教师补充法制案例,介绍过度消费思潮的蔓延还会导致人格扭曲。

教师小结:过度消费不仅会给个人带来经济压力,而且会给环境带来生态危机,甚至给国家带来政治危机,因此必须要为人们的消费行为设定必要的原则。

第2部分学习历史上中、西方的消费伦理观。教师列举了几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例如墨子——去其无用之费;亚里士多德——正确的消费才是合乎德性的;凯恩斯——节俭是导致20世纪20—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罪魁祸首;斯密——摒弃奢侈可以真正带来社会财富的增加。针对以上不同观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5.3 伦理思辨 “消费”包含的内容广泛(广义上有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情况及课堂容量,只选取购物中的伦理,其他诸如“旅游中的伦理”“餐桌上的伦理”等内容均未涉及。

这部分内容突破了常规环境教育课程以知识教学为主、仅停留在事实层面上的不足,突出了两难讨论的“伦理”意味和探求原因,提出解决方案的“应用”意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案例2:血腥钻石。播放电影《血腥钻石》片段。电影描述的是塞拉利昂内战。塞拉利昂出产的钻石是各国消费者最青睐的饰品,而佩戴钻石的许多人或许从未听说过塞拉利昂这个国家。不幸的是,钻石是塞拉利昂种族派别之间内战的根源之一,各方为了争夺钻石这种稀世珍宝,都使用了极其野蛮的手段,所以导致内战不断。1991—2002年的塞拉利昂内战,共导致20多万人丧生,数10万平民被打伤致残或被迫逃离家园。

问题:如果你有钱,你会购买“血腥钻石”吗?

教师出示相关资料:国际标准化组织经济优先认可委员会(CEPAA)出台了SA8000标准。该标准衡量的就是企业生产的产品在伦理上是否“干净”,是否符合标准,若生产过程、生产条件是有悖伦理的,则该产品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人们不仅要追求经济上的合理性,而且要追问伦理上的合理性,要将两者相统一。

本案例旨在让学生懂得,消费者购买行为实际上是对产品和生产者的“投票”过程;每个人有责任、有能力做有道德的消费者。

案例3:“绿色信用卡”能卡住什么?2011年,韩国环境部宣布一项政策,民众使用绿色信用卡购买环保产品(例如标有“低碳”字样的清洁剂)、收集废旧电池或以绿色方式出行(例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将不仅为环境保护作贡献,还将获得相应积分可兑现或消费时享受折扣。

以下是2位学生的看法。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甲认为这一措施能从经济的角度鼓励人们进行绿色消费,值得推广。

学生乙认为随着更多优惠措施的推出,越来越多的人会使用这种信用卡,但它可能诱使人们增加消费,从长远看不可行。

教师将学生分组,并针对以上2种观点进行限时(20 min)辩论赛。

案例4:你会为“多出来的部分”买单吗?2种商品质量完全一样,一种外包装材料不易分解(例如普通塑料),一种是用玉米秸秆做的可分解材料,但是价格贵5%~10%,你会选择哪一种?

教师请部分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出示相关资料:1989年,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53%的受访者曾因担心产品或包装对环境造成污染而拒绝购买某种产品;75%的受访者表示,若产品或其包装可回收或分解,他们的购买意愿将会更高,且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日本的一项调查表明,90%以上的东京市民认为厂家不应该生产有害于环境的产品。

案例5:奢侈品——鼓励还是抑制。教师列举了2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奢侈品消费败坏社会风气应予反对;另一种观点认为一概地反对奢侈,违反了消费民主。按照消费者主权理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一个自主过程,不能进行强迫。选择怎么消费、什么样的消费层次应由消费者自己决定。

学生经过讨论形成共识,对于奢侈品消费的观点是:容忍但不提倡。

5.4 价值取向 这一部分的目的是发挥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虽然伦理问题存在争议,但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在多方利益冲突中找出合乎当前社会大多数人利益的价值取向。对于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中学生来说,这点尤显重要。

问题:购物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你现在所做的抉择将直接影响你今后或你的子孙后代的生活质量。你能提出哪些建议使人们的购物更加环保?

学生提的建议包括:购买(大量)散装的物品;少购买一次性产品;买二手的或者翻新的物品等。

教师讲解:绿色消费。

“3E”:economic 经济实惠;ecological生态效益;equitable平等、人道。

“3R”:reduce 减少不必要的消费;reuse 重复使用;recycle再生利用。

资料2:英国《绿色消费者指南》将绿色消费具体定义为避免使用下列商品的消费:危害到消费者和他人健康的商品;在生产、使用和丢弃时,造成大量资源消耗的商品;因过度包装造成不必要浪费的商品;使用出自稀有动物或自然资源的商品;含有对动物残酷或不必要的剥夺而使用的商品;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有不利影响的商品。

教师总结:1)“消费伦理”不是只要伦理而不要消费。不消费则不存在所谓的消费伦理问题,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正常的消费是必不可少的。2)消费伦理要求人的消费理性化。人们的消费方式和程度不仅会对自然产生影响,而且也会对他人、社会产生影响。从深层意义上说,生态危机源于人类的心态危机,即人类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解除生态危机,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是从生态伦理层次上转变人们的消费道德观念,即“能消费”的不一定“应该”消费。3)对于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中国社会的中学生来说,要过一种“物质上简约与精神上丰富”的同辉生活。

5.5 实施拓展 本部分内容是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作业:从下面问题中任选一题,下节课上交(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1)你是否非“名牌”不穿(或不买),如果是的话,你是基于什么样的心理?

2)设计一份中学生消费行为调查问卷。

3)设计一份绿色消费宣传画。

4)你身边是否还有人购买熊胆、鱼翅等产品?请尝试劝阻并将事件记录下来。

6 课后反思

当今中国社会,奢侈浪费之风盛行,这股思潮也影响到了中学生,相当多的学生追求物质享受,将“美好人生”等同于“消费的增加”。这对教育界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提倡和弘扬道德的消费,否定和约束不道德的消费。本节课就是基于以上现实考虑而推出的。

伦理问题的突出特点就是没有绝对的正确、错误之分,它永远存在着争议。因此,与其他课程相比,此课程特别强调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常规的讲授法难以体现伦理学课程的特点。为达成教学目标,教师综合运用了讲解、讨论、辩论赛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思考有关伦理问题,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本节课学生讨论、发言较多。教师组织学生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既有个人即兴发言,又有小组讨论,还有辩论赛。为保障小组讨论的深入,采取了“面包圈法”,即让2组学生面对面围坐在圆桌周围,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3 min后外圈的学生沿着顺时针的方向移动与第2名学生进行交流,重复2次。这样保证在较短的时间内,一名学生可直接或间接地获得来自其他多位学生的观点。通过这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生生交流,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和立场分析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本节课也遇到一些问题,例如讨论时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不易把控讨论的时间、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难以评价等。这些问题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解决。

主要参考文献

[1]雷毅.生态伦理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2]林红梅.生态伦理学概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3]王庆华.青少年生态伦理素养教育体系研究.郑州: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

猜你喜欢
伦理学伦理消费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40年消费流变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新消费ABC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