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飞
(邳州市中医院,江苏 徐州 221300)
心理护理干预联合健康宣教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杨艳飞
(邳州市中医院,江苏 徐州 221300)
目的探究心理干预联合健康宣教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照分析我院冠心病患者76例在不同护理方法下所掌握健康知识的程度、心理状态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在心理状态及对疾病知识掌握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联合健康宣教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进而改善治疗效果,应予以推广。
心理护理;健康宣教;效果;冠心病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阻碍血管所引发的心肌缺血、缺氧等所造成的心脏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猝死、心绞痛、缺血性心力衰竭等5种临床类型[1]。虽然当代医学下,冠心病所造成的死亡逐渐下降,但其对患者所造成的影响依然很大,干扰了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2]。冠心病主要由患者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所诱发、引起。因此在冠心病的治疗中,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必不可少。为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我院对于诊治的冠心病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心护理联合健康宣教的临床效果研究,现将成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在我院诊治的冠心病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前后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34~68岁,平均年龄(48.49±3.21)岁。观察组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34~68岁,平均年龄(48.49±3.2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联合健康宣教进行护理。首先,根据相关文献和以往病例对患者进行认真分析,发现冠心病患者主要存在以下5种不良心理现象:①盲目乐观,患者对疾病了解不多,认为仅凭药物就能缓解病情,治疗依从性较差;②敏感多疑,此类患者患病后认为自己病情严重,将生活中的各种不良反应与冠心病相联系,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③紧张焦虑,一般常发生于初次患病的患者,常出现失眠、情绪低落、神经过敏等,主要因对疾病缺乏了解,症状较重等;④消极、抑郁,此类患者一般反复发作,药物疗效较差,对治疗不抱希望;⑤否认逃避,此类患者不愿面疾病,治疗依从性最差。针对上述5种心理,在入院时,护理人员应热情接待,详细讲解病房环境、主治医师等方面的情况,初步赢得患者的信任。然后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使患者充分的了解冠心病,接受这一疾病,并对这一疾病进行治疗。最后,实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采用临床心理学的方法消除患者对疾病的紧张心理,适应于疾病共存的生活状态,并帮助患者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在健康宣教方面,每周2和周4下午举行集体宣教,包括患者的自我护理、饮食调节、生活调节体重控制、用药等方面的内容,帮助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疾病的发作率。每周1和周5进行单独健康宣教,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多的了解疾病,提高自我护理水平。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治疗效果及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心理状态评价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分数越低患者心理状态越好,50分为患者情绪警戒线;健康知识掌握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共100分,90~100分为优,70~89分为良,69分以下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心理状态方面,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对比(分,±s)
表1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对比(分,±s)
分组 SDS SAS观察组 43.61±3.41 42.37±4.14对照组 48.25±3.51 49.32±2.53 P 0.0000 0.0000 t 5.8448 8.9064
在健康知识掌握方面,观察组优良率为97.36%,对照组优良率为75.00%。观察组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依从性对比
冠心病也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指的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所造成的血管阻塞,进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等形成的心脏病。心绞痛、猝死、缺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均属于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肥胖、不良生活习惯、心理因素等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情绪激动、强烈的体力活动等、饮食过饱会诱发冠心病的发作[3]。临床治疗中以控制和保持正常血压、控制心率、扩张冠状动脉及降低血液粘稠性为主,而这些都离不开患者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生活角色的转变、生活习惯的改变对患者来说往往是非常困难的,需要我们通过护理技巧给予帮助。
心理护理指的是在护理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获得最适宜的身心状态。通过心理护理,可使患者快速适应冠心病所带来的改变,如不能过度劳累、不能搬运重物、戒烟戒酒等。当前,尚无彻底根治冠心病的方法,只能通过日常生活逐渐调理身体状态,使患者主观上接受这种改变,做好与疾病共存的心理准备[4]。针对于临床上5种不良的心理类型,我们需通过劝说等形式加强患者对于治疗的配合,提高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在心理状态方面,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良好的心理护理对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健康宣教指的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使患者自觉的执行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避免有关疾病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对于渴望获取健康的患者来说,健康宣教提供了保持身体健康的途径,对于内心排斥疾病的患者来说,健康宣教说明了疾病的发展后果,提高了患者的警惕性[5]。在本次研究中,在健康知识掌握方面,观察组优良率为97.36%,对照组优良率为75.00%。观察组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健康宣教对患者健康知识的掌握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联合健康宣教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进而改善治疗效果,应予以推广。
[1] 罗小萌.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健康行为依从性连续护理干预效果的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6,8(27):47-48.
[2] 李 珊.循证护理应用于高血压并发冠心病的效果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6,8(17):130-131.
[3] 汤红莲,何晓丽.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患者搭桥术前焦虑与心肌缺血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0,08(26):33-34.
[4] 黄 嫦,冯石莲,钟东影,许家莲,林杨萍.中医护理模式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6,8(03):165-166.
[5] 任春辉.观察舒适护理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6):112-113.
本文编辑:吴宏艳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04.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