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化工博物馆 吴少屏
新中国化肥工业的第一座丰碑
——说说吉林肥料厂造粒塔
文/中国化工博物馆 吴少屏
本期介绍的藏品是1954年建设的吉林肥料厂(现属吉林石化公司)保留至今的生产装置——造粒塔。造粒塔砖红色,外形象烟囱,上下直径一样大,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生产化肥粒用的。化肥合成时成液态,要先把液态的化肥通过管道打到塔顶上,然后喷出来,在下坠过程中,通过空气冷却,自动凝成固体小颗粒。吉林石化公司保存的这组造粒塔,三塔相连,高63米,单个塔直径16米,总宽度约50米,至今已有61的历史。这座造粒塔是新中国第一座造粒塔,是新中国化肥工业的第一座历史丰碑!
1951年,党中央决定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吉林的肥料厂、染料厂和电石厂是苏联政府援建156项工程中的其中3项,肥料厂的建设尤为突出。1951年初,国家贸易部副部长姚依林率中国贸易代表团访问苏联,以化工总订货代表的名义,同苏方签订吉林肥料厂等7个建厂方案。吉林肥料厂的厂址确定在松花江畔原伪满洲人造石油株式会社吉林工厂。确定该厂址的理由主要是水文地质好、有铁路运输基础、舒兰煤矿可提供充足的工业燃料、丰满发电厂有丰富的动力资源。
1951年夏天,苏联专家实地勘测厂址,接着,中苏双方签订了委托设计合同。一切准备妥当,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上报国务院。1951年12月17日,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化工局编制出吉林“三大化”计划任务书,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审批。1952年1月13日,周恩来总理批示:同意照办。吉林氮肥厂计划任务书获得正式批准。1953年7月25日,中央重工业部批准吉林氮肥厂初步设计,工程图纸代号为102,这一代号一直沿用至今。在吉化,人们提起化肥厂,首先想到的是102这个代号。
1954年4月20日,第一声开工炮响,掀开了化肥厂建设的第一页,人们将永远记住这一个历史性的日子。这一年,从浙江、福建以及华北、东北各省调来40多名地委级干部和100多名县级干部到吉林参加建设。中央重工业局化工局也把其精锐的建筑安装队伍调来,并从大连、南京调来技术骨干。吉林省也调来建筑安装队伍参加吉林“三大化”工程会战,一共聚集了生产、建设队伍3万多人。
在吉林石化公司伫立的吉林化肥厂一期工程造粒塔
经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紧张鏖战,截止1957年4月,共完成了厂房建筑物87座,建筑面积156547平方米;安装设备3276台,折合12982吨;安装工艺管道82千米;安装上下水管54千米;铺设厂内铁路11公里。1957年捷报频传,4月17日,空分投产,19日生产出合格的氧气和氮气;4月25日稀硝酸投产。1957年4月30日清晨4时30分,新中国第一个化学肥料厂-----吉林肥料厂生产出人们久久渴望的肥田粉!与此同时染料厂和电石厂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建,1957年5月30日,吉林电石厂生产出新中国第一炉电石,1957年9月14日吉林染料厂生产出新中国第一桶染料。化工部部长彭涛发贺电表示祝贺!
吉林化肥厂的一期工程,包括7个生产系统和5个辅助系统,生产11种主要产品:合成氨5万吨甲醇0.4万吨,稀硝酸7.7万吨,浓硝酸1.5万吨,硝酸铵9万吨,干冰6万吨,氧气9200立方米/小时,氮气1000立方米/小时等,全年工业总产值5316.2万元。吉化的创业者,以开拓者的名义,向共和国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在共和国的工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57年10月23日,以化工部部长彭涛为主任、赵林、张珍为副主任的国家验收委员会以及4名苏联专家到现场对吉林肥料厂第一期工程进行检查验收。这一天工厂象过节一样,锣鼓声、鞭炮声响彻上空,喜报布满了全厂,到处都充溢着浓郁的欢乐气氛。国家验收委员会认为:吉林肥料厂建设严格遵照设计及技术规范进行施工;工程均达到设计规定和质量标准;装置达到并超过原设计生产能力。1957年10月25日上午9时,吉林化工区三大化工厂在龙潭影院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
这一天,《人民日报》在头版的位置发表了社论《我们要建设强大的化学工业》,同时报道了三大化建设和生产的消息。薄一波副总理和苏联化工部代表团团长伊万诺夫为吉林肥料厂开工剪彩,并发表了讲话。从这开始,中国的现代化学工业迈开前进的步伐。新中国建设的第一个化肥厂,源源不断的生产出化肥产品,运往三江平原,运往华北大地,祖国的四面八方,有力地支援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