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蒂
【摘 要】《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作为高师院校的必设课程,在专业音乐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使学生能够学好该门课程,本文拟通过对高师《曲式与作品分析》公共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遵义师范学院音舞学院具体教学方式为例,进行阐述与分析,试图探讨并总结该课程公共课教学中一些可行的教学方法与经验。
【关键词】《曲式与作品分析》;公共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234-01
一、高师《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基本概况
曲式即音乐的结构,它与和声、复调、配器这三门课程共同构成作曲技术理论的“四大件”。作为一门学科,它在音乐理论知识与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曲式课以具体、完整的音乐作品为分析对象,阐述作品整体与部分结构的区别与联系,并以旋律为主干,进而联系旋律与和声发展的关系、调性布局等有层次地展开分析,以便最终客观地诠释音乐内容与形式相互关联、完美统一的艺术整体与艺术境况。
(一)《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本课程以完整、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分析对象,阐述其作品的整体结构及其下属各部分的结构样式,总结出音乐内容与音乐形式之间的关系。其教学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从作曲技法的角度较为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与表现特征。
(三)授课对象及其要求。对于遵义师范学院音舞学院而言,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音乐学、音乐表演本科三年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乐理、和声学知识。
(四)高师《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设置情况与重要性。本课程是遵义师范学院音舞学院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科目,在大学三年级开设,时间为一年,每周两课时。同时,这门课程又是音乐考研初试的必考科目。因此,音乐学院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将该课程从内容的难度、广度进行分层,具体分为两类教学,一类是基础班,即曲式公共课。另一类是音乐理论班,主要针对有意向深入学习作曲技法的学生,以及有意向考研的学生。
二、《曲式与作品分析》基础班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
《曲式与作品分析》基础班为曲式公共课,其教学目的是让音乐艺术各专业的学生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独立分析一些共性化写作方式的音乐作品。为紧扣这一主旨,教师在授课方式、授课内容上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下面以遵义师范学院音舞学院一堂具体的公共课教学为例,进行分析。
(一)教学准备
1.教材的选用。《音乐作品曲式分析》(李虻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是本课程的教科书,《音乐作品分析教程》(钱仁康、钱亦平著,上海音乐出版社)、《曲式与作品分析实用教程》(李贞华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高为杰、陈丹布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为辅助教材。
2.作品分析谱例来源。《钢琴基础教程》1-2册(李晓平修订,上海音乐出版社)、《谱例汇编集》,以及以上罗列的4本教材中的谱例。
3.分析曲目的音响资料。一是教师或学生弹奏;二是CD、网上收集。
(二)教学方法
本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分析法、归纳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这样的教学手段存在弊端:一是理论性过强,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二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三是死记硬背、过目即忘。因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在运用上述两种方法教学的同时,结合音乐专业的学科特征采用简洁、形象、直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曲式学中抽象又十分重要的概念。
笔者的想法是,尽量将抽象的概念化繁为简、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在解释概念的同时利用图片、音响资料、曲谱等多元化的辅助材料,从视觉、听觉上刺激学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此概念。
具体讲解步骤为:第一,在PPT上展示一组图片(图片1为文章的结构;图片2为建筑的结构),以此引入到音乐的结构,即曲式。第二,给出教材上對曲式的定义,提出定义中的两个关键词(音乐要素、音乐事件)进行解释。第三,在PPT上展示莫扎特《幽默曲》谱例,并播放音频资料。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即该作品由几个声部构成?哪个声部是旋律声部?找出该作品旋律声部中的典型节奏形态;找出作品开头与结束的音高材料。第四,通过对上述四个问题的思考与分析,解释“在一个有起讫的时间过程中按一定的逻辑加以分布、组合所形成的整体结构关系…”这段抽象、不易理解的文字。
综上所述,笔者在三年的《曲式与作品分析》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认识到,上述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将复杂、抽象的概念化繁为简,便于理解,并杜绝死记硬背。同时,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随着教师的指引慢慢有了分析作品的思路。因而,笔者认为,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讲授曲式学中的重要概念,既有助于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又使学生学会聆听音乐、分析音乐,最终达到深入理解音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