翊轩
又是一年终了一年开始,虽然只是个时间的游戏,还是引发人们这样那样的感慨。曾经,有一封引发大面积情怀宣泄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本期推荐关键词就是——观看。
也许我们并不缺少观看,这样那样的真相假象,此种彼种的正见偏见,充斥在生活之中,我们甚至时时处在“乱花迷眼”或者“雾霾遮眼”的尴尬之中。罗丹的那句“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們的青少年时代曾经引领我们努力去探求、去欣赏,不独在美,真、善亦然。而今,曾经纯真的眼睛还在吗?
但是,我们还是要努力睁大眼睛,去认真地观看这个人间世——看西方,看中国,看自然,看历史,看生死……
书 名:西方那一块土:钱乘旦讲西方文化通论
作 者:钱乘旦 著
出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简评:
本书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学者钱乘旦讲述西方文化的专著。以他开设的公共通选课“西方文化通论”为蓝本,用十五讲的篇幅、口语化的语言风格清晰地梳理了“西方文明”建立在怎样的人生哲学和宇宙观念之上,它的特点、精髓何在,它的长处、短处又有哪些,对于客观理性地看待西方文明的优劣提出了深刻而独特的见解,为读者在了解西方文明的源流、掌握分析和观察西方文明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独立的思考提供了开阔的空间。
在12月9日晚的“北大博雅讲坛”,钱乘旦开场就提到,我们看世界,要清清楚楚,不要为雾霾——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和思想里埋藏的——遮住了自己的眼睛。“我们看西方,了解西方的文化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那我们现在有什么问题呢?就是我们经常把西方的文化看得非常非常的高,仰着头看,好像它在天上一般。”
“西方的文化和文明有它的特色,西方这样一种文明有许许多多特别之处,正因为有这样的一些特别之处,所以我们会把它叫做西方文明。我们讲西方文明的时候意识形态非常强烈,那些带有偏见、戴着有色眼镜的人,他们会把西方的东西看做一种普遍的东西,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所谓普世的东西。”
的确,我们往往在观看时产生偏差,或是误解,或是误读。钱乘旦也指出,误读不见得只指读书,可能听别人说了,别人说的东西并没有拿到真实的场景当中去进行对照,所以就出现了一种误会。“或许今天我们有些人脑子里有某种想象或者是愿望,因此你不去看那些,就看这些,所以造成了误会,误读。……去了解一下也许以前各位没有注意到、被忽略了,或者有意无意地没有看的东西,把所有的东西放到一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去了解或者是体会西方究竟是怎么回事,西方文明究竟是怎样的。”
看世界需要清清楚楚看,说长论短都别凭想象,仰望西方也要知道它的优越来自何处、如何而来。这些见解,无疑对我们的阅读和思考带来深刻的启示。
书 名:看中国
作 者:马国川 著
出 版:中信出版集团
简评:
这本书是《财经》杂志主笔马国川的力作,汇集了他对多位西方政要、专家学者的深度访谈。他并非仅为采访名人而采访,无论采访对象是谁,他都有一个基本目的:搞清楚我们中国是怎么回事。
中国是怎么回事?特别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了30年后今天面临下行压力开始调整,这又是怎么回事?我们每个住在中国大陆上的中国人,无不关心着这些问题。
或许我们会觉得,中国的事情只有中国人自己最清楚,但也未必。经过这30年后,中国早已不是一个封闭孤立的世外静土,她与整个世界有着越来越密切的往来沟通。有句老话说“旁观者清”,《看中国》就是让中国之外的人,那些关心着中国的卓越经济学家思想家,站在世界的高度来看中国,他们看的中国,也许会看得更清楚更客观。
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想方设法取得采访对象的首肯获得访谈机会固然重要,但在访谈前做足功课恐怕更重要。否则,你要见一个高端人物,你自己却还在低端,即使你见到了他,也无法把谈话深入下去。马国川做的这些扎实准备,才能让他在现场展开真正对等意义的对话。这一点对我们深有启迪。
书 名:等鹿来
作 者: [美] 约翰·缪尔
出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简评:
本书是“沙发图书馆·博物志”系列之一。是美国著名作家约翰·缪尔关于各种动物的观察随笔。
缪尔是19世纪美国自然文学和自然保护运动的先驱,他提出了“国家公园”的概念,并最终促成了国会立法,设立了黄石公园和约塞米蒂公园。
缪尔的自然文学水平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和梭罗、巴勒斯、爱默生等人一样,都是自然文学的经典,是美国人重要的精神财富。
本书搜集了缪尔一生关于兽类、鸟类、家养动物的多篇文章,集中呈现了他的文风和自然观念。《等鹿来》缪尔描写了两种类型的动物,第一种是他在美国西部塞拉山脉的约塞米蒂国家公园里所见到的飞禽走兽,突出这些动物的优雅、坚忍和自由精神。第二类是他成长过程中,见到的一些更为平常的驯养动物,描写了他与动物之间真挚的情感,以及动物的生与死带给他的深沉的反思。
书 名:宋徽宗之谜
作 者:丁牧
出 版:现代出版社
简评:
本书是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特邀专家丁牧解读宋徽宗的精彩之作。书里罗列了围绕这位中国历史上相当知名的亡国之君宋徽宗的十八个谜团,并运用多种史料一一破解。文字平和生动,语言又极具时代感。
“一个在政治上极端失败的皇帝,却在艺术创作领域获得了极大成功,这个现象是非常矛盾、非常奇特的。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说明在宋徽宗的禀赋和人生角色之间,产生了极大的错位。就是说他能干的事情,和他所干的不一样,不一致。这种情况,实际上在很多人的一生当中都出现过。比如说有一个当代著名的电影导演,其实从事实上来看,他的禀赋就是一个优秀的摄影师。可是由于种种条件的促成,使得他成了一个电影导演,而且成了一个世界级的电影导演,这就是错了位了。可是这个错位,后果并不严重,顶多就是我们看他的电影作品时,感到他作为一个摄影师来讲,从造型艺术上,基本上是无可挑剔,非常完美。但是在叙事方面,却往往留有缺憾。顶多就是这个后果,没有别的严重后果。你如果觉得他的作品好,你就点一个赞,你觉得不好,你就吐个槽,如此而已。
“但是宋徽宗的错位,一错就把他错到皇帝位上去了,这个后果就十分严重了。因为这就不仅是影响到了宋徽宗本人的命运,而且影响到了整个王朝、整个国家的命运。”
整部书的语言风格大抵如是,不是单纯就历史说历史,出古入今,风趣幽默,虽没有讲坛上的声情并茂,也常常有令人会心一笑的回味。
书 名:向死而生
作 者:[英]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 A r t h u r Christopher Benson 著
译 者:邢锡范 译 孔谧 校
出 版: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简评:
本书是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院长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的病中日记节选。本森坚持写日记20年,为后人留下了一笔400万字的巨大精神遗产,而本书收录的66篇日记,每篇都围绕“死亡”这个永恒的命题展开,作者结合自己病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不同的视角和事件切入,深入探讨了一个个关于人性的优劣、关于心灵的成长、关于生命的意义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是一本非常引人深思和觉醒的哲学日记。比如下边这几段:
“关于死亡、上帝或生命的这些想法是可怕的、无法解脱的。它们像忙碌的苍蝇围着无助的,甚至过于虚弱而无力抵抗的生物那样围着我,嗡嗡地转来转去,黑暗变得越发浓厚,不可穿透。
“我曾读过的一本书里扬扬得意地讲道,生命是一种缓刑,又说这能解释所有事情,但它解释不了万事万物。这个理论很可能是这样:一个人正当青春年华,上帝突然把他打倒,并说道:‘喂,不顺心时就随遇而安吧。头昏眼花、不知所措、抑制自己的呻吟,受害人一动不动地躺了好一会儿才恢复力量,继续挣扎着往前走,可上帝再次把他打倒在地。”
“啊,死亡就是这个样子!就是熟悉的生活突然中断和暂停,令人感到莫名其妙。你似乎接触到了某种无限大、无限古老、无限遥远、无限惊人的东西,它能消除你所有熟悉的思想、习惯和观念,因为这些东西都被无边无际的空间所吞没。……在死亡中,当一个人突然不得不面对无潮汐的大海时,世界上任何别的东西都会逐渐在视野里消失。
“只有在事后,人们才会去回想,去沉思,去思考一个人死时应该有的感觉。但是到那个时候,除了充满敬畏地、一心一意地关注,别的什么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