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跟鞋的那些流言蜚语

2017-05-12 18:57大Die
雪莲 2017年2期
关键词:路易十四鞋跟鞋底

大Die

很多女孩都有对于高跟鞋的执念。拥有一双高跟鞋之后,梦想有更多双……最好能摆满这样的一个鞋柜……

OK,该醒醒啦!要做高跟鞋的忠实粉丝,这些关于它的八卦你怎能不知道?

高跟鞋,为男人而生!

欧洲流传一种说法,“站得越高,离上帝越近”。据传,约2000年前,希腊罗马男演员会穿薄的软木平底高跟来增加高度。

高跟鞋文化最早兴起于波斯。其后,通过全球的商业中心威尼斯以及波斯帝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力量,波斯骑兵将高跟鞋文化带入西方。

16世纪早期,高跟鞋一般用于男子骑马——高跟鞋可以讓男子更方便骑上马背、踩到马蹬,鞋跟的设计可以让骑士紧扣马鞍。高跟鞋的实用性影响了这一时期欧洲男子的穿鞋风潮。高跟鞋的高度从6英寸到20英寸不等。但是,女子穿高跟鞋受到很多非议。有说女子穿高跟鞋是美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也有说烟花女子才穿着花枝招展的高跟鞋。

16世纪末期,高跟鞋成为欧洲贵族追求时尚的单品。在追求华丽穿着以昭示社会地位的社会氛围中,高跟鞋成为上流社会王公贵族们趋之若鹜的时尚单品。高跟鞋最著名的狂热粉丝当数法国皇帝路易十四。路易十四身材矮小,为了彰显皇帝威严,他命令鞋匠把鞋跟垫高几寸。据说路易十四最喜欢的风格是用上等丝绸做鞋面的红色高跟鞋。路易十四的高跟鞋被宫廷中贵族纷纷仿效。皇帝只好又把鞋跟加高。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男士都以穿高跟鞋为荣,据说拿破仑并不欣赏男人穿高跟鞋这回事。

法国启蒙运动的传播为男性穿高跟鞋的历史画上了一个句号,没有马鞍和骏马,高跟鞋对于男人失去了实用性。

屎尿纵横的时代,高跟鞋解决了大问题!

欧洲中世纪的城市中人口稠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似乎忽略了公共卫生这一环节。走在那时的街上,人屎马粪、各种恶臭会对你的身心造成严重冲击。这时,高跟鞋挺身而出,解放了人们无处安放的双脚。高跟鞋让脚掌离地,一定程度上远离了臭水污物,让人身心畅快许多。高跟鞋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普及。

高跟鞋到底是谁发明的尚无定论。但是,在中国古代,高跟鞋很早就有了!

中国最早的“高跟鞋”大概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当时的女鞋鞋底后部装有4厘米至5厘米高的长圆底跟,以丝绸裱裹。

自古至今,中国的女性讲究 “足下生辉”,因此,对于鞋子很是讲究。把鞋底垫高的习惯自古就有了。据相关记载,2200多年前周朝女性所穿的礼履,就是圆头高底的鞋子。唐宋时期也有“高跟鞋”。宋代书法家米芾在《唐文德皇后遗履图》的跋中记述,唐代长孙皇后的鞋子“以丹羽织成,前后金叶裁云饰,长尺,底向上三寸许。”这种“高跟鞋”底高三寸多,下底窄小,时人给这样的鞋子起了个很诗意的名字叫“晚下”。

增高鞋底主要是为了弥补身量上的不足,起到增高的作用。中国古代礼教讲究妇女的衣裙要曳地,但这不是为了漂亮,意在防“走光”。在封建礼教森严的明朝,妇人的衣裙是要把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包住,最好又不妨碍走路,于是,“衣曳地则覆履,惟见底,故底高。”

明清两代,裹脚之风盛行。裹脚的妇女也有适合自己脚型的“高跟鞋”。这种鞋子外形上更接近近代的高跟鞋。只是,已经经受了裹脚之苦的女子们,再穿上这样的“高跟鞋”,相当于身体的重量都落在了脚尖上,其中痛苦滋味旁人是难以体会了。所谓的“女为悦己者容”的背后,是女人的血泪和苦痛啊!

清朝统治者禁止满族妇女缠足。但是,满族妇女也有“高跟鞋”。这种高跟鞋大家应该是比较熟悉了!清宫剧里已经呈现了很多。满族的高底鞋又称为“花盆底”“马蹄底”,其形制是鞋底中间高出数寸,中微细。鞋跟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称为“花盆底”;鞋跟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和落地的印痕像马蹄印,称为“马蹄底”。木底高跟的高度为5~10厘米,最高可达25厘米。

高跟鞋在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中,绝大多数时间都发挥着让人变美的作用。也无怪乎女人们对它趋之若鹜,就算脚磨得鲜血淋漓,也要忍痛优雅地走下去……话说,谁又能抵抗得了高跟鞋的诱惑呢,有钱没钱,这么漂亮的高跟鞋拎一双回家。我不穿,我供着行吗!

猜你喜欢
路易十四鞋跟鞋底
航天员的鞋底竟然藏着小秘密?
画与理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鞋跟艺术
凡尔赛宫助路易十四集权
皇帝写的“诗”
凡尔赛宫助路易十四集权
路易十四和凡尔赛宫
暴力美鞋
关于一种鞋底清洁装置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