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凰
【摘 要】独具特色的四川民歌源于群众即兴编唱、口口相传,这些融入了四川方言、声调发展起来的民歌,因与人们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具有浓郁的地域性和民族色彩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本文首先对四川民歌进行了概述,然后对四川方言的特点、四川原生民歌中方言的特色体现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四川方言的韵味、风格及把握语言与情感交融入手,强调在民歌演唱中保留、尊重方言的重要性。
【关键词】四川民歌;方言;韵味;语调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062-03
民歌,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集体创作出来的,最能直接反应现实、被人民群众所普遍掌握、广泛流传的一种短小的歌唱艺术。①民歌与普通的艺术、创作歌曲不同,第一,民歌来源于群众性的即兴编唱;第二,民歌继承和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口口相传;第三,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第四,民歌的旋律和歌词具有朴实、简洁、传唱度高的特点。
民歌最本质的意义在于群众性,它经过千百年来的口口相传,生生不息,渗透着浓郁的地方民族色彩;从文化意义上来说,民歌是民魂、民风,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民歌因有方言的融入更显其唱腔的韵味,本文重点分析了四川原生民歌中方言的特色体现。
一、四川民歌概述
(一)四川民歌概述。四川民歌是在四川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人民生活劳动中产生的,由人民群众口口传唱、收集创造,它深刻地反映了四川人民的劳动、婚姻、爱情,体现了他们坚毅顽强的性格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四川“因巴山而增色,因蜀水而秀丽”,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观,造就了丰富多样的四川民歌种类。首先,现有的民歌种类保存了四川民歌独特的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如四川山歌爽朗、悠長;劳动号子铿锵激昂、沉着有力;小调柔美婉转、抒情流利。其次,四川民歌的表现形式也体现在其方言的运用上。四川方言与旋律音调紧密联系,使得民歌的节奏进行和旋律应用都符合本土语言特性。四川方言的融入使得四川民歌具有激情和很强的自娱性。再次,独特的演唱方法也是四川民歌的一种重要表现。按照四川方言的吐字行腔,强调字头的喷口、乐节的重音在衬词处,时常伴有四川民歌特有的“哈哈腔”。
“大杂居、小聚居”是四川人民的居住特点,随着历史的演变及发展,四川民族文化也得到了交流与融合,众多地域色彩和民歌完美结合起来,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四川民歌。
(二)四川民歌分类。独具特色的地理环境使得四川人民聪明灵活、豪爽幽默、有进取心。他们在劳动过程中喜欢用歌曲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在历史的进程中,移民的迁入,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方式进行交流融合,多种区域文化的碰撞,产生了新的四川文化。与此同时,四川民歌在一定程度上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音乐元素,成为了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四川民歌历史悠久,蕴含着古老的文化,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按民歌的题材划分。四川民歌是广大群众在劳动或者是劳动之余,自发抒情和创造的歌曲,其中包括劳动歌、生活歌、爱情歌,以及“传说故事类”民歌、“世情风物类”民歌。
2.按民歌的体裁划分。四川的民歌体裁有山歌、小调、号子。
(1)山歌。四川山歌题材广泛,随意性强,曲调轻快、节奏短小,歌词多以爱情为主。现广为流传的有川南山歌《槐花几时开》、川北山歌《尖尖山》等,其曲调悠长、简洁,节奏自由。
(2)小调。四川小调大多被收集到各地花灯中,其曲式结构均匀,常把故事用月序来编成多段体演唱。如四川西北部南坪的传统小调《采花》,以唱花之名表达自己的爱美之心。四川秀山民歌《对门哥哥闹花灯》、川南宜宾流传的民间情歌《绣荷包》,以及根据民间节日“社火”耍灯,再涉取当地民歌小调、民间说唱艺术,收集、整理编制而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其曲调流利、抒情,节奏均匀。表现男女青年的爱情故事是四川小调的主要内容。
(3)劳动号子。劳动号子是产生、应用于劳动时的民间歌曲,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作用,劳动号子简称“号子”,北方常称“吆号子”,南方常称“喊号子”。②四川劳动号子节奏鲜明、刚劲有力,旋律有时无音高,具有口语化的特点,演唱形式以一领众和最为常见。《川江船夫号子》是四川最著名的劳动号子,它将《拼命号子》《上滩号子》《下滩号子》《见滩号子》等8首号子连在一起组成一首完整的大型号子。根据水流的缓急情况,采用约定俗成的一种口头音乐来鼓舞劳动者的热情、激发劳动者的干劲,其字头有力,节奏自由,一说一唱,容情于景,生动有趣。
3.按民歌的地域风格进行划分。从地域风格对四川民歌进行划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四川不同区域的风格。
(1)川北片区。该片区包括达州、广元、巴中。这一片区的民歌声音嘹亮、刚劲有力、节奏自由,有着四川人的幽默风趣,又有着北方人的豪爽大气。
(2)川南片区。该片区是指四川盆地南部地区,包括宜宾、自贡、内江等地。“晨歌”也称“神歌”,流传于宜宾,内容多以爱情为主题,其节奏自由、曲调轻快。
(3)川东片区。该片区水流湍急、江河纵横,有涪江、嘉陵江、沱江等,形成了丰富的水流资源,江河民歌也孕育而生。独具特色的川江号子远近闻名,其风格幽默风趣、跌宕起伏。
(4)川西片区。该片区属于民族杂居地,与青藏高原的东南边接壤。这里的居民大多是藏族或者羌族,民族文化浓厚,是锅庄舞、旋子舞的发源地,也是民歌的“摇篮”。该地区最具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的是“藏羌风情”。
4.按唱腔来划分。四川清音的唱腔来自于各地民歌,主要来源于长江下游的地方小曲,其唱腔委婉悠长,清音唱腔最具特色的是“哈哈腔”,发出的声音如同歌剧中的花腔部分,轻快灵活。四川清音因用月琴或琵琶伴奏,因此又称它为“唱月琴”“唱琵琶”。它属于地方曲种,由唱词和曲谱两部分组成,其记谱是按照四川方言进行抄录,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播。它记录了四川人民的日常生活,反映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民大众对生活的美好期望。
二、方言在四川民歌演唱中的魅力体现
(一)四川方言特点。四川方言属于西南官话的一种,使用人口集中在四川盆地一带,大约有1.2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1.四川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基本上没有平舌音和翘舌音之分,普通话中的翘舌音,在四川方言中一律读平舌音。如zh、ch、shi,一律念成zi、ci、si。
2.四川方言与普通话相比,没有前后鼻音之分,后鼻音在四川话中基本都念成前鼻音。
3.四川方言与普通话的构词不同,四川方言中名词可以重叠,动词不能重叠。如“一丁丁”(一些些)、“心欠欠”、“老革革”(形容人苍老)、矮矬矬(形容个子不高)。
4.在四川方言中没有鼻音与边音之分,如“l”與“n”在四川话中的发音根据地域的不同是自由变化的,自贡、成都、绵阳一带“l”的发音常常往“n”的发音上靠,如“李”读成“你”、“留”读成“牛”、“怜”读成“年”。
(二)四川原生民歌的艺术特色。四川原生民歌是四川人民用自己的语言抒发情感、表露心声的一种方式。它在润腔上以连音为主,婉转、悠扬。节奏明快,旋律清晰,伴奏多为打击乐,以竹片、竹筒、铜锣击之,融入了方言的四川民歌地域特色鲜明,其特殊的语音现象使得四川民歌具有独特的韵味,演唱者如果不按四川方言来演唱,就无法准确地反映出巴蜀地区独有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如川南山歌《槐花几时开》,其歌词如下:
高高山上(哟啊)一树(喔)槐哟喂,
手把栏杆(啥)望郎来哟喂。
娘问女儿呀你望啥子哟喂?
哎我望槐花(啥)几时开哟喂,
我望槐花(啥)几时开哟喂。
曲中“山”“树”“手”一律发平舌音“san”“su”“sou”。如按照普通话发翘舌音,就破坏了此曲的意境。歌词中连续出现了5个衬词“哟喂”,这是川南地区讲话的一种习惯,“哟喂”常被用于句尾,表达一种感叹语气。整首歌听起来很口语化,表达了姑娘对心上人思念的真实情感。方言的融入不矫揉造作,凸显了浓郁的川南地区音乐风格。
“抬工号子”是四川人民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歌曲,其在四川民歌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并具有一定的音乐价值和文学价值。如《12人抬工队歌谣》,其歌词如下:
12兄弟一条心,各驾各事分工明。
头杠隐若一尊神,大拐快慢压住阵。
二脑壳保驾要衷心,中二尾注意关好门。
幺鸡转弯打秋千,假尾吊高真惊魂。
中二脑壳看热闹,二尾位置赛神仙。
团结协作能移山,技艺高强远扬名。
抬工们在劳动的过程中随着人数的增多,动作很难保持一致,因此,为了协调大家的动作,保持统一,“抬工号子”运应而生。《12人抬工队歌谣》大量地运用了四川言,如“二脑壳”“中二尾”“幺鸡”“中二脑壳”,生动形象、幽默风趣、音韵协调、富有节奏,增强了民歌的表现力。
四川小调通俗易唱,流行性强,传播广泛,深受人们的喜欢。如四川小调《采花》,其歌词片段如下:
正月里采花没(哟)花采,
二月里采花花呀正开,
菜花蛇咬到蛤蟆造孽。
三月里桃花红(哟)似火,
四月里枇杷爬呀上来,
偷油婆碰到鸡公造孽。
五月里石榴尖(哟)对尖,
六月里芍药赛呀牡丹,
黄鳅鱼钻到裤裆造孽。
该歌词是相对原始的版本,其中“菜花蛇”“造孽”“偷油婆”等方言的融入,把“采花”这一生活场景直观地展现出来,显得生动活泼。此曲多处用到“哟”,自然流露出姑娘采花时欢快愉悦的心情。
融入方言的四川原生民歌还有很多,只有掌握好方言特点来演唱民歌,才能使民歌的地域特征得到充分体现。方言的语意很多时候用普通话是无法解释的,细细品味方言的衬词、词缀、语气助词,能身临其境地感知歌曲的意境,感受到歌曲情感的表达。
(三)融入四川方言的创作歌曲。融入四川方言的创作歌曲是以四川民歌为基础,运用专业的改编为传统的四川民歌植入了新的生命。其歌词是对生活最真实的表达,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四川方言除了大量运用在改编歌曲中,同时也运用到创作歌曲中,如著名歌唱家阎维文演唱的《峨眉酒家》,其歌词片段如下:
峨眉的名声远,峨眉的名声远哎!
酒家却不大,酒家却不大吔!
开的是个夫妻店,开的是夫妻店哟喂!
来客都坐不下,来客都坐不下。
这个要碗回锅肉哇,那个要碗菜豆花。
川外香客不知要个啥子,想吃川味又怕麻辣。
那就请你喝一杯五粮液呦喂,
再吃上一碗清汤抄手,加上几个喂,
叶粑、儿粑、叶儿粑嗨,
不是我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吔!
有了我的这家店是方便了千万家吔。
温暖了多少多少乡亲,款待了多少多少游客哟,
峨眉酒家嗨嗨哎,
我的峨眉酒家呦!
哟.....喂!
此曲最大的特点是吸收了川剧的演唱风格,运用了川剧“变脸”中的“讲白”,地地道道的四川话念白“这个要碗回锅肉哇,那个要碗菜豆花;再吃上一碗清汤抄手加上几个喂”直观展现出峨眉酒家热闹的场景。歌词中的衬词“喂”“哟”“吔”看似随便唱出来的,其实它在每一句的尾音处形成押韵,使歌词内容更具表现力,使得歌词与旋律完美结合。
民歌《船工号子》是音乐家陶嘉舟、常苏民在吸收了四川民歌《川江船夫号子》的音乐素材和结构特点,为电影《漩涡里的歌》创作的插曲,歌词片段如下:
吆哦!吆哦!
嗬嗬西左嗬西左嗬西左嗬西左,
穿恶浪哦,踏险滩呐,船工一身都是胆啰。
乘风破浪(嘛)奔大海呀嘛,行船那嘛怕嘛,路途难哪嘛。
吆哦嘿!吆哦嘿!吆哦嘿!吆哦嘿!
吆哦吆哦吆哦……嗨!嗨!嗨!
整首歌词朴实、直白,以写实为主、抒情为辅。由于此曲的独特性,衬词反复使用颇多,尤其是第一段指挥号令中的“吆哦!吆哦!”歌词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旋律。“乘风破浪嘛奔大海呀嘛,行船那嘛怕嘛,路途難哪嘛,吆哦嘿!吆哦嘿!”这段念白有旋律却没有具体的音高,充分运用四川方言特有的语气发音来表现,带有川剧高腔特有的音调,喷口坚定,每个字需要声音饱满、铿锵有力、气势磅礴,念出川江船夫的力量,以及不畏劳动艰辛和必胜的信心,让四川方言在这首民歌中得到最大发挥。
老船工常说“号子是需要吼出来的。”纵情地大喊,来自心底的宣泄展示了人们与大自然做斗争的无畏精神。全曲最高音出现在最后一个音上,同时也是情绪的爆发点,三个“嗨”处于高音区,成音阶上行趋势,这里特别注意强调四川方言特色,用川剧腔调去演绎,音量力度上越来越铿锵,音色也越来越亮,展示出船夫不屈不饶、勇敢同大自然做斗争的昂扬姿态。
三、民歌演唱中保留方言的重要性
我国音乐文化素有“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音”之说。这和丰富的方言文化是分不开的,要研究民族音乐就离不开对“方言”的研究。方言是保留传统文化的载体,运用方言演唱民歌有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存。民歌的主要特色就在于方言特色,方言使民歌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地方特色更明显;使民歌更加生动、便于流传。把方言特征词如语气词、称谓词、形声词等融入到民歌中,使唱词更加顺畅,人们听到自己家乡的民歌,会倍感亲切。
要打破现在民族唱法“千人一声”的状态,其实可以引入方言,唱出地方特色,这样音乐韵味也就多姿多彩了。目前的说唱艺术大多保留方言唱词,希望民歌也能融入方言唱词,保留地方特色。掌握好方言,才能更好地演绎出民歌的特色。
四、结语
本文以四川民歌为切入点,分析融入方言的四川民歌所表现出的艺术魅力。通过简单阐释四川民歌的艺术特色,形成一种唱好四川民歌的思路,让特殊的地方语言魅力及淳朴的生活态度得到继承。掌握好方言特点,把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发扬光大,是我们年轻人的使命。希望借此文抛砖引玉,在使大家对四川民歌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去分享或感受四川的语言文字、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
注释:
①王耀华.中国民族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②来自百科http//baike.sogou.com/V7671150.htm
参考文献:
[1]程天健.中国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李凌.歌唱艺术漫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3]江明惇.中国民族音乐欣赏2版(修订本)[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赵淑云.歌唱艺术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5]四川省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训练教程(修订本)[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6]王耀华.中国民族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7]陈永,孟宪辉.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王冼平.原生态民歌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