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光林
摘 要 新世纪的跨越,引领人类走进一个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选聘活动精彩纷呈的新时代。在众多选聘活动中,参赛者精练的参赛感言更多的是:“结果并不重要,过程的体验才是人生受益匪浅的宝贵财富。”这萦绕于我心际的感言触及着我的教育灵魂,结合新课程教育理念,我在小学教育这片神圣而又多彩的领域中努力地探索、耕耘着,去发现更适合新时代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而其中数学教育中“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过程”的实践探索,使我们师生在数学学习中轻松愉悦,撒下希望,收获成功。
关键词 创设情境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0-0090-02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离不个体的体验,因此我们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地教学,用心感悟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从而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体验数学的价值。
一、创设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
在教学中我常创设生活化的、有趣味的情境,让学生在有聲有色、形式多样的氛围中轻松学习。如:小学一年级“找规律”一章的学习中,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的布置和同学们的服装,找一找身边数学知识的规律,学生踊跃积极,在同学们的服装找出了花纹、颜色的规律,在教室的布置中找到了图画摆放的规律等。因为这一生活化的情境创设,学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一只只小手举起来,有的说到卧室布置的规律,有的想到了数学排列的规律……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拨开快乐之源,体现学习的价值。
在情境创设中,我还常结合各种节日,如母亲节、儿童节、植树节等,渗透数学知识,让学生在节日的具体情境中既兴致勃勃地学习,同时又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二、自主探索,体验“天生我材”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自己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长期的教学探索中,我常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让他们自主探索,体验“天生我材必有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如小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中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一课的教学。我让学生独立思考,寻求方法。很多学生运用《表内乘法(一)》中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不断总结、比较、举一反三,从而探究出本堂课的学习方法。当一只只小手举起来回答问题时,我不仅听到了学生娓娓到来的探究步骤,而且更多的是感受到他们稚嫩的小脸上所流露出来的“自主探索”的成功与自豪。
三、交流合作,体验“资源共享”
现在学生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资源共享”的时代,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我们的教学更需要学生交流合作。人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老师交流,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例如:一年级下册“认识时间”一章的学习。这一章学生学习起来很困难,告别像“4时19分”“7时6分”这样的刻度,学生不仔细观察,不认真思考就容易认错,对于这样较难的知识点,我让学生分组交流,可以向同学请教,也可以向老师交流。观察仔细的同学可以帮助马虎大意的同学认真数刻度,对于出现的问题,同学间互相争辩、解决,对于有创新思维的方法,同学间相互借鉴,从而找到便捷准确的认识时间的方法,让学生经历交流合作的过程,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体验到了“资源共享”的乐趣。
四、实践创新,体验“数学价值”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与学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一找、量一量、拼一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同时“创新来源于实践”。而我们传统的小学教育,缺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忽略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路,这一局面的扭转,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
如一年级下册第一章“位置”的学习,要让学生坐一坐、比一比、走一走;二年级下册中的“剪一剪”让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画一画。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提练出独树一帜的新思想新方法,体验数学为我所用的价值,在数学知识探索的道路上,一边积累总结,一边开辟新的发展领域,这正是我们中国教育所迫切需要的一种教学方式。
数学教学的关键不在于改变数学知识本身,而是改变教学方法,努力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数学知识。而“创设情境,体验过程”的实践探究正顺应了新时代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发展。当然,我们探索不只是这一方面,在长期的教学中,需要我们老师辛勤的耕耘和精心的发掘更多更好适合新时代教育的新观念、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