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开美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0-0053-02
作文是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具有多种交际功能。而语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阅读与写作。因而,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总感觉没什么写的,这正是作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乐趣,使学生乐写、善写作文呢?我认为:组合“多媒体”参与作文教学过程,可以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使其兴趣盎然,满怀信心地写作。
一、以“媒”相诱,激发学生“爱写”的兴趣
运用声像媒体,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下写作,能激发学生“爱写”的作文兴趣。要让学生在心理上不紧张,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直观、形象、可视性强的多媒体调动学生观察、思维、联想和想象等智力因素,并协和非智力因素参与习作活动,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他们才会视写作为乐事。如:指导学生写状物的文章,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种水果成熟时的录像,课堂中与学生一起欣赏。播放录像,随着欢乐的乐曲声,电视屏幕上呈现一片果子丰收的景象。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目不转睛地盯着,如临其境般。接着,让学生用一两句话谈感受。然后,再放录像,并对一些情节做特写镜头定格,要求学生观察、描述。这样按学生习作的特点,适时选用录像媒体,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交差使用,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能抓住事物的特点,达到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率。这种功效,不但能使学生对写作过程和写作结果产生成功的心理体验,而且对作文产生“爱写”的兴趣。
二、以“媒”相诱,培养学生“会写”的能力
小学生作文感到最苦恼的是“没啥可写”,其次是“写不清楚”,“写不具体”。在帮助他们突破这些难点时,必须根据其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媒体的整体优势。
1.例文引路。教学开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的例文,然后用投影片将其重点片断、写作要点或写作提纲显示出来,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让学生从范文中找到相应的写作方式,从作者写作思路“原型”中得到启发,形成自我的认知结构,将例文中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直接迁移到作文中。例如:指导学生完成《美丽的 》,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引导学生边回忆、边展示,在投影片上归纳出的“总——分——总”结构,用拟人、比喻等手法,描述事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学生模仿进行写作。在这里,例文是一根拐杖,降低写作难度,让学生主动投入写作活动之中。
2.观察引导。演播声像媒体,显示学生喜爱的直观形象,引起学生观察兴趣,进行有效指导;培养观察能力,让学生有序、细致的观察引起积极、活跃的思维,带动具体、生动的表达。如:指导学生练习“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时,用“我的一次学习经过“录像做演示,将学生带入活动。学生看到活动的情景,异常高兴,特别投入。当我要他们用言语表达看到的内容时,他们讲得头头是道。接着我重播录像,并随之进行写的指导,如哪儿印象最深,人物有什么表现等。学生边听边观察,知道应抓住哪些来写。
3.片断尝试。当学生通过观察指导产生“会写”的情感时,抓住契机,要求学生进行片断练习。后将片断直接显示出来,使师生都能看到被评习作。教师、学生一起动手。既充分肯定成绩,又相互指出缺点和修改的方法。随着老师的点拨,受着伙伴的启发,使学生即时认识自己的缺点,及时修改。这样,不仅能巩固强化写作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评议、修改的能力,又能增强自信心,增添习作兴趣。
4.布局谋篇。紧接着要求学生根据写作目标,围绕文章所确定的中心,拟作文提纲。并将其放影出来,再一次指点全体学生相互评价、鼓励、启发,把头脑中的构思程序化。将各种媒体有机结合,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动手尝试、探索之中,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三、与“媒”相通,增强学生“能写”的信心
学生文章写完之后,应师生同评。现代教育飞速发展,教育观念也有了本质的改变,新的教育观提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诚然,学生是一个有意识、有自觉性的人,而不是任老师摆布的胶泥或装填的料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生活经历以及个性特征、知识水平,学生有其自主作用和独立倾向。因此,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与学生平等相处,在课堂上形成朋友关系。平时,教师再给优秀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平台,使小作者朗读自己的习作,让大伙说说那些作文好在哪里,为什么?启发学生评价。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都积极踊跃发言、交流,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适当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兴致会更高昂。教师还可以把优秀习作发送、推荐、发表。写作中存在毛病的学生通过师生同评找到了缺点,就会开动脑筋,认真写好自己的作文。而那些经常被老师当众宣读习作的学生就会产生一定的成功感,会更有信心,争取继续写出佳作。自然而然,大家都會喜欢作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相信以我们的引导与培养,一定能让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