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雅欣
灵魂归宿
黛玉葬花,连一片片花瓣都用情至深,看似黛玉的心无孔不入、看似黛玉的情无处不在,但其实,黛玉并不是多情的人。她和宝玉不同,脂砚斋在评本里透露出曹雪芹曾为红楼人物写过情榜,情榜上宝玉是天性能够“情不情”的人,也就是无论对方是否对自己有情有意,他都甘心为之付出情感,以有情待无情;而黛玉的本性是“情情”的人,她只为那些对她有情有感的人和事用情,她只肯以有情待有情。黛玉原本就不如宝玉的生命力旺盛充沛,所以她没有多余的热情贡献给世间,她全部的感情,一半用来爱宝玉,一半用来伤自己。
葬花吟诗,看似美绝,其实那正是她在孤苦无依、百般无奈之下,一种抒发伤心事又反被伤心事所伤的行为,如同“举杯消愁愁更愁”,黛玉写诗,更伤自己。
而黛玉以血泪写就的这首《葬花吟》带给读者的感受,正如《西厢记》带给黛玉的感受,那是一种“辞藻警人,馀香满口”的惊艳。除了字句之美,诗中的感情基调也极为震撼人心。尤其越到诗的后半部,越是逐渐涌上的那种按捺不住的悲愤伤逝之情。一首歌行体长诗,突然在情感浓烈处迸发出更为急促激昂的一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简短,正是力度的传达,这样突然闯入的一个短句,是黛玉满心满怀郁郁沉沉的剖问。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这样自负又自哀的句子,是她抑制不住的痛,阻隔不断的伤。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这样花与人的相互映衬,是她由花期反观到的人生无常,是她在未来冥冥中的一语成谶。
写葬花,是她看到了花的归期;而泣红颜,又是她想到了自己的归期。
魂归何处?死亡的命题似乎始终贯穿着黛玉的思想,是她一直在叩问和忧虑的问题。可见,黛玉无论是具体地住在贾府,还是笼统地落在人间,她都是始终缺乏归宿感的。似乎冥冥中有个声音在告诉她,归去,才是正途。
自始至终,黛玉都没有真正融入到世间的生活里来。在她的成长中,一直充满了幻灭感,伤怀的悲是她的生命常态,世间的乐不能真正使她感觉踏实。贾府中的人事纠纷、经济危机,她其实都看得一清二楚,却从不介入其中,因为这些红尘事务从来不能真正引起她的关注,调动她的参与。红尘走一遭,这里并不是她的家。
这样一个以美为生命必需的灵魂,本就不该是属于人间的。曹雪芹似乎对这个追求着纯粹的女子也特别偏爱,所以才在西方灵河岸为黛玉布置好了归宿,只等她此生还罢眼泪,就能脱离人间之苦,回归三生石畔。其实这也是作者特意的设计在呵护着,不忍心这样一个精灵沾染太多的世俗。
《紅楼梦》是偏近佛道哲学的一部书,它用黛玉的生命历程告诉读者:心灵中保有哪怕只一寸的纯净,就是一片灵魂在极乐世界的归属。
如果我们也偏爱自己,那么,就请为自己也守护一方乐土。
花开花落年年依旧,有一位佳人的美始终活在梦里,玉质金心,净土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