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程程
摘要:国情特性决定道路特质。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大的国情和实际。它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表明了我国社会的发展程度,揭示了现阶段中国社会的国情特点,决定了中国道路具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特质。
关键词:国情;中国道路;基本特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4.00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4-0033-0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现阶段我国最大的国情和实际。它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表明了我国社会的发展程度,揭示了现阶段中国社会的国情特点,决定了中国道路是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现如今,中国道路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需求和必然选择。
一、国情与道路之间的逻辑阐释
何为国情?简单来讲,它是指“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反映一定的社会性质和发展程度的社会历史阶段”,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族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和水平为主要表现形式。国情与道路之间具有紧密的逻辑联系:一方面,国情决定道路,国情不同决定了道路选择的差异;另一方面,只有适合国情的道路才能永葆活力,实现国家长久发展。
我们党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是源于对中国国情和革命的清醒认识,即将国情作为“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实践也证明正是因为认清了中国国情,进而正确认识了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主要对象、根本性质等问题,我们党才找到了这条能够带领广大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脱出来、实现民族和国家独立的革命道路。这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经验,弥足珍贵。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着十分落后的经济形势和一穷二白的国家状况,毛泽东同志也认识到了这一时期我国国情状况的复杂性,强调“要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继而,从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各项建设举步维艰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中国共产党人从国情实际出发集中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为我国工业化进程打下了坚实基础。虽然我们党也曾因为对国情的误判使社会主义建设一度陷入挫折,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重新认识和准确把握也铸就了中国道路三十多年所取得的骄人成绩。
依据我国国情实际,我们选择了中国道路。这条道路蕴育、形成并发展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之中,它拥有五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积淀,反映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苦苦追寻国富民强的心理诉求,涵盖了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又一次摸索实践,总结了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面貌呈现天翻地覆变化的宝贵经验。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国道路的集中体现,它是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以党的领导为前提,以基本国情为依据,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以“五位一体”为总布局,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全面揭示了当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条件下要走什么道路、如何走这条道路以及最终指向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等一系列问题。
今天,初级阶段这一国情实际是走中国道路的总依据。这是因为:其一,它具有质的规定性,即表明了我国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性质的社会;其二,它体现了量的程度性,即明确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是处在初级的水平而非处于其他先进发达的发展时期;其三,它彰显了个体的独特性,即“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而并不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在迈入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都要去经历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既对我国的国家性质作出了总体规定,又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成熟程度作出了总体判定。中国道路之所以取得了丰硕的成绩,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党遵循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初级阶段国情,并且将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独特特质的中国道路。
反过来,只有符合国情、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才能永葆活力。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在认识清楚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国情条件下所作出的正确选择。今天成就的取得,最关键一点就是源于我们党对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地严格遵循。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而且这一国情仍然是现在乃至未来一段时期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中国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和现实基础。因此,国情是道路选择的总依据,要深刻把握和牢牢坚持。无论是苏维埃式的传统社会主义道路,亦或是西方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都是各国人民在各自不同的国情条件下所作出的不同选择。中国道路的选择同样也与国情密切相连,它的开辟是以初级阶段国情为基本立足点,它的发展是以初级阶段国情为根本依托。如今,这条道路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紧密相关。
二、决定中国道路基本特质的国情因素
目前,我国社会处于由生产力水平较低逐步走向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发展阶段。当前,我国尚未较好地确立在科学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地位,自主品牌不占优势。有数据显示,我国“所用最新的西药95%来自西方发达国家”,“所有尖端最新医疗设备95%以上来自西方国家”,我国“每年旅客运输人次超过4亿。但是,中国的1000多架民用客机几乎全部来自进口;中国是数码相机消费大国,年消费量超过1000万台。但是,市场上几乎所有的数码相机都是国外品牌”。生产技术落后、商品核心竞争力不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亟待推进、生产面貌有待于进一步改善,这是当前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显著特征。
目前,我国社会处于由商品经济不发达、现代化水平低、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农业国逐步走向市场化程度高、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达的工业化现代化国家的发展阶段。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生产仅为国民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后,农村人口占总人口近百分之九十,数量庞大;到八十年代初期,我国仍有八亿多农村人口,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较低,劳动手段落后;直到今天,我国仍有六亿多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任务艰巨,且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低,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由不发达走向发达、由落后迈向先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仍然是现阶段我國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
目前,我国社会处于由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地区发展不均衡逐步走向缩小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阶段。一方面,我国贫困人口多、范围广,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去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2万元,而农村仅为1.14万元,广大民众的总体生活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二元经济结构在我国表现尤为明显,农村发展落后于城市,以发达和不发达地区同时存在为特征的多层次生产力水平共存现状致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沿海与内陆发展不平衡、东部与西部发展不平衡、南方与北方发展不平衡的发展格局。地广人稀的西部和北方地区资源丰富却生产力水平较低,沿海沿江的东部和南方地区资源相对短缺却生产力水平较高,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生产力和资源配置没有实现最佳组合,进而造成了东西部、南北方发展的不平衡。
目前,我国社会处于逐步走向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制度的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既能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特点和优势又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制度体系,是我国进行一切建设的坚实制度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在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一些体制机制的弊端日益成为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早在上个世纪末,我们党就认识到了在我国这样的国情条件下各方面都形成一整套成熟的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完成的,因为制度和体制的建设和完善是漫长的历程,而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当然迫切需要社会主义制度、体制和机制随之作出适时地调整。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特性决定了中国道路的基本特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道路是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
1.中国道路彰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特质
新中国的工业基础原本就非常薄弱,在发展起点上中国要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低很多。“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贫穷和落后成为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最鲜明的国情特征。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要求国家的各项建设务必围绕经济方面来进行,“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为此,我们党把经济建设摆在了一切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中心位置,寻找到了一条发展经济的新路径,即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进行有效结合。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这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路径实现了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国家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但是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还远没有达到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水平,甚至还落后于发达的西方国家。目前,我国社会“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资源消耗多、生态环境污染重、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发展不够平衡协调,区域、城乡之间差距逐渐增加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增多,更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和质量成为了广大人民的内心诉求。这些问题的产生正是源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的不发达和物质基础的薄弱。因此,不发达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环境条件下,只要我国处于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发生变化,那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
2.中国道路彰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特质,集中体现在“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之中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源于我国是建立在商品经济不发达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实现生产力水平提高和国民物质生活完善的创新创造,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前提。建立在独特国情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它实现了全中国6.8亿人口的脱贫,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相比彰显了巨大的优越性。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源于我国文化建设的总体水平还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的现实需求,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内容、形式、体制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文化创造的热情越来越高涨;另一方面诸如资本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权力至上等思潮直接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能够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保障。当前我国社会建设领域问题众多、矛盾严重,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亟需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以及有待于进一步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都是当今中国社会现存的现实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解决上述问题、化解各方矛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条件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方式换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愈演愈烈、人民群众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等恶果。中国道路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建设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五位一体”有机整体,旨在通过促进各个领域现代化建设的协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間的协调,实现社会生产、人民生活、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3.中国道路彰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特质
自鸦片战争以来,实现国富民强、建设现代化国家一直是众多仁人志士的内心期盼,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其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从落后的农业国走向先进的工业国是建国初期我们党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构想。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们党认识到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实际特点出发这一根本要义,从“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到“两个十年”的战略部署,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无一不体现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将国情实际摆在了重要依据的关键位置。时至今日,我国现代化水平仍然不高,新兴主导产业尚未成熟,部分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还表现出粗放型的特征,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和升级,这说明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环境美好、人民幸福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目标,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指向;既符合了世界各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努力奋斗的时代潮流,又体现了一百多年来中华儿女富国强国的美好夙愿。中国道路是一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二者寓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推进的过程,这是中国道路的目标指向,也是走中国道路的本旨。
4.中国道路彰显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特质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一命题直接指向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特点的追寻。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共同富裕,绝不是落后和贫穷。当然,这其中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方面我们的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不是用“大锅饭”的僵化模式来抹杀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我们的共同富裕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实现的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决不能一蹴而就。根据落后的生产力水平这一国情特征,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实践也证明了这一政策取得了可人的成绩。目前,我国社会处在深化改革的重要节点,城乡、地区、行业之间发展差距呈现愈来愈大的趋势,收入分配格局、体制、秩序亟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十八大报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容中加入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说明了我们党对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的重视程度在逐步提高,又说明了在当前改革的关键阶段我们党以人民为主体将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的共同富裕是指十几亿中国人民共同分享发展的红利和果实,这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热切企盼所作出的承诺与回应,也是走中国道路的根本价值取向和基本目标方向。
[责任编辑:庞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