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瑞睿
[提要] 新加坡高校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新成果产业化,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实效性不高、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欠缺等问题。为此,提出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启示
基金项目:株洲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株洲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ZJGH16053)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10日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林靖东院长曾经说过:“办教育要比企业先进,用传统的方法不行,要超前、突破、创新。要时时创新,人人创新,处处创新”。新加坡是亚洲地区较早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家,并且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新加坡地少人多,自然资源缺乏,最重要也是仅有的就是人才资源。因此,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和发展先进科学技术对于有效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新加坡依靠强大的科研能力、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优惠的政府税收及补贴政策吸引了大批创业者。
一、新加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特色
(一)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新加坡政府标新局、科技局、国际企业发展局积极为创新创业提供政策支持。为提升创新意识,加强创新教育及训练,改善政府创新环境,增强市场与技术的衔接,1998年新加坡制定了“全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要在国家的教育体系当中加入创新活动的训练,此外还提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占员工训练的10%。为了在国家研究、创新及创业精神的策略上为政府提供咨询,新加坡政府设立了“研究、创新及创业理事会”,政府总理亲自担任该理事会主席;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每年用于风险投资、技术转移和创新创业的资金不少于20亿元新币;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制定了各项优惠扶持计划以促进创业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力图建立一个“新加坡人人皆为精英”的国家创新体系。随着新加坡政府的支持,新加坡高校创业教育逐渐形成一套完备的体系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二)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国际化、特色化。新加坡高校对创业教育十分重视,不管是6所本科大学还是5所理工学院,都开设了创业基础、创业营销、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创新管理、新公司咨询等创业辅修课程,内容涉及创业运筹及商业计划的撰写、创业融资、新创企业营销、新创及成长期企业的财务与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采用案例分析、现场角色模拟、分组讨论、计算机模拟、拓展训练和企业考察等多种形式,一方面在教学中进行计算机实战模拟;另一方面将学生直接导入创业环境,为学生提供与成功企业家、政府官员、风险投资人、发明家、知识产权律师直接对话的机会。南洋理工大学开办了创业与创新硕士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必备的创业技能和商业潜能,进而将新颖的构想转化为成功的企业。鼓励支持师生参加各种创业大赛,如创业在狮城——年度全国创业大赛、新加坡创业大赛等。此外,新加坡理工学院、义安理工学院、南洋理工学院等理工学院都建立了学生创新中心,鼓励学生与教师在教学项目、科研项目以及企业的技术开发项目上进行合作,从而塑造一个富有创新意识的学习环境,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依国际化要求进行课程调整与改革,采用弹性学分制,开设国际性课程,尤其是创业教育课程国际化、多元化,专业各有侧重,办学特点各异。课程学习与校园实习相结合、海外训练与本地工商业训练相结合、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让有志于专门技能学习的学生能接受广泛训练且打下稳固的基础,毕业时获得与最新经济发展动态同步的经验技能,不需要接受职前培训就可以直接进入工作岗位,亦可申请深造大学学历。如义安理工学院开设企业入门等跨专业领域课程;新加坡国立理工学院开设亚洲经济发展、海外商务研究和东亚经济等辅修课程;新加坡经济开发局和南洋理工大学共创的南洋科技创业中心(NTC)旨在成为卓越创业教育中心。
(三)创新成果产业化。新加坡高校鼓励教师和学生根据已有的创新成果创立公司,形成技术产业链。在1997年之前,新加坡国立大学总共建立了9家科技企业。1998年到2001年,每一年新创立的科技企业达到10家左右。2003年到2005年,新技术企业达20多家,发展速度很快。学校还设有商务中心,包含四个功能模块:创新创业研究、创业教育、创业发展和风险支持。国立大学还在校内举办各种创业活动,如学校于1999年开始举办商业计划竞赛,到2006年,已促成50多家新兴企业的成立。高校与政府、企业的紧密联系与合作,形成了一个固定的产学研联合体,为创新成果的市场化、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新加坡高校非常注重实践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學校所设的专业、科目也都是以实践为导向的,甚至有很多课程干脆就在厂房车间直接教授。学生在假期中,必须有8周左右的时间是在企业中进行实习。如南洋理工学院一些专业的学生,学制三年,其中实习就有32周的时间。理工学院的学生在最后一年,也都要进入有关的工业项目组进行实际的生产操作和实践锻炼。理工学院往往和各式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南洋理工学院所采用的“教学工厂”模式就是一种较为典型的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利用自身的人才资源优势,设有专门的技术转移中心,负责一些课题的接洽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转让等工作。学校从生产厂家的现实需要承揽某些课题和项目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课题,生产厂家则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生产设备和条件,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的生产操作。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获得企业的财政支持,既可以为学生创造较多的实习机会,也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的项目中接触最新的机器设备和技术方法,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就既锻炼了他们的实际能力,又提升了他们钻研创新的积极性。
(五)师资队伍国际化。新加坡高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国际流动,从世界范围内吸引和聘请具有丰富创业经验和创新精神的优秀师资。新加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汇集许多企业界和学术界的杰出教授、企业家、风险投资人、高科技成果产业化人员等等,这些人员大部分来自于发达国家的一流高校,都有创业实战经验、丰富的国际商务经验和创新精神。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专门设有师资招聘办公室,在纽约和伦敦也设有师资招聘办事处,并派专人去欧美等名牌大学物色优秀的老师,目前新加坡各个高校的教师队伍中有10%为外籍教师。南洋理工大学提出“要想方设法把海外优秀人才‘空运到新加坡”,学校长期请专人在欧美等地物色相关领域的拔尖人才。
二、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不高。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当作高等职业教育主流教学体系中的一部分,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喊口号、凑热闹的探索阶段。现行的教学模式中,创新创业教育多以选修课讲授为主,缺乏创业实践活动。很多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人员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教学效果不明显。另外,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学术研究深度不够,没有与生产企业相互融合,导致创新研究成果转化率低。
(二)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我国每所高职院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老师非常少,讲授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其他专业课老师兼任的。创新创业教育老师大部分本身既没有丰富的创业理论知识,也没有一定的创业经验更,没有较高的创新意识。
(三)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欠缺。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缺乏,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上升到文化高度去推广。创业社团和创业组织机构很少,创业政策和创业激励机制局限于纸上谈兵。虽然很多学校也有创业大赛,也组织学生参加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创业大赛,但是只是个别学生参加,并没有在学生中普及。
三、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一)将PBL教学法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一个好的创业团队对于创业项目的成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PBL教学法中的小组组建类似于创业团队的组建。创业团队组建的目标是取得创业的成功,PBL教学法中小组组建的目标就是经过共同学习、讨论、分析,在团队中相互学习,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创业教育非常注重团队的重要性。大量证据表明,一个好的管理团队对企业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团队成员能起到对创业带头人的补充和平衡作用,并且相互之间也能互补协调,则这样的团队对企业会做出很大贡献。
PBL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不能采用传统的试卷考试等评价方法来评价学业成绩。应逐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采取多元化的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表现、团队合作中的配合能力、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课题了解能力等等方面来综合评定学生。
(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一方面,创新创业人才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也是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創新创业型人才是大量人才资源中的精华,作为区域内创新知识、传播知识、运用知识的主体,是知识积累与人力资本积累的主力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剂。区域经济发展活跃离不开当地产业的创新发展,产业的创新发展需要大量的创业型人才;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地方性政策都对大学生的创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对于高校创业教育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俗话说得好:“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要想培养优秀的创业人才,就必须强大高校的导师队伍,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还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需要建立一支数量充分、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一方面可以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改革实践,让教师深入高新技术企业,体验创业过程,提供创业教育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吸收社会上一些既有创业经验又有一定学术背景的资深人士担任兼职教学和研究工作,并以短期讲学的方式参与高校创业教育项目。教师还要对区域经济有足够的了解和认知,要有针对性、有计划性、有目的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服务区域经济的创业人才。定时进行师资培训。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可以搭建沙龙化培训平台,由教师自发组织、以探讨问题为主、开展形式比较松散的培训形式;还可以搭建体验式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平台,让教师在一定时期内,亲临创业企业,通过与创业者接触的方式获得创业知识、积累创业案例、总结创业经验的培训形式;同时,收集具有创业背景的企业家、经济管理专家、创业投资家、工程技术专家等信息,通过建立微信、QQ等网络联系群、组织“巴菲特”式午餐等形式,加强校外创业师资与高校教师的联络与交流。同时,构建网络化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平台,可以满足没有条件参加授课式培训的创业教育师资,通过网络文献与视频等途径达到授课式培训同等的培训效果。
(四)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积累创业经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地训练是创业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学生在实践后,才能看到学习的成效。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能够加深学生对创业的感性认识。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开展一些诸如创业计划竞赛、参观创业企业、模拟企业管理、举办创业沙龙、建立创业实践基地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创业的乐趣。还要聘请企业专家或资历较老的员工担任实习教师,手把手指导,这样不仅能与校内教学实现优势互补,还能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创业之路,锻炼他们的创业能力,使他们更加符合区域经济创业人才的发展要求。
(五)营造创业文化氛围,驱动大学生创业。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和束缚,创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阻碍,创业文化的底子十分薄弱,同时也缺少对创业带头人的宣传。因此,在全社会中应大力宣传大学生典型创业经历,在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填充和丰富创业内容,树立大学生创业文化活动的品牌形象,为创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使大学生的创业队伍得到不断壮大。
主要参考文献:
[1]刘莉萍.日本和新加坡创业教育比较研究及启示[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2.
[2]范新民.创业与创新教育——新加坡高校创业教育成功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3.
[3]易琳琅.新加坡创新教育对我国创业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
[4]魏晓燕.新加坡职业院校创新教育成功因素探析[J].江汉大学学报,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