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

2017-05-12 17:07刘洪波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美国高校

刘洪波

摘要:美国高校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在我国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部教育缺陷与外部环境压力的双重困境下,要想走出新时期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困境,可采取借鉴美国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通过借鉴美国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先进经验,分析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探讨得出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高校;核心价值观;美国;教育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4.003

中图分類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4-0009-04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党的十八大上得到明确提出。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对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整体部署。本文将参考与借鉴美国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先进经验,来解决这十年来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难与落差。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亟待需要通过外界经验,对我国本土进行创新与突破。

一、美国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概述

美国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六十年来的实践摸索,在多民族、多种族的美国文化背景下,以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美国核心价值观形成,对美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1.注重知识逻辑:无专门学科,采用渗透式教学

时至今日,美国高校针对于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并没有设立一个专门的课程,更没有教授核心价值观的教师。由于核心价值观属于缄默知识,美国的高校是将核心价值观这类的缄默知识渗透到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去的。例如,品格教育,或者翻译成人格教育,内容包括:勇敢、负责、诚实、礼貌、善良、尊重以及坚毅等,是美国高校一致认可的实用性的核心道德价值观教育模型,现今已有一万五千所高校已经作为道德试点加强品格教育。1987年,美国教育部批准了国家校园联合会提议的塑造品格的计划。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品格教育课程开始遍布整个公立与私立高校,有1600多个校区,420万个课堂里进行了应用。

美国高校将核心价值观渗透到高校的专业课、公共课、基础课程以及艺术伦理等课程中去,在这些课程中采用渗透式教学来融合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美国的大多数高校中,专业课教材内容都或多或少的体现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精神。并且,高校教委会还为高校教师提供了各个学科中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指导。美国当代教育家Ernest Boyer认为学习专业课需要提前回答三个问题:本专业课所涉及的经济与社会问题;该专业的历史传统;此专业所要面临的道德与伦理问题。例如,美国高校的建筑学、生物工程学、有机农业学、社会与环境学等专业的学生都要考虑本专业的社会道德与伦理问题等等。

2.注重生活逻辑:注重社会与校园环境的影响

美国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来源于一个良好的环境。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环境与校园环境,他们互相影响,相互作用,共同营造核心价值观熏陶环境。

公共软环境与硬环境共同组成了社会政治环境和场所,在美国随处可见迎风飘扬着的美国国旗,就连小乡镇都能看见国旗悬挂着,美国很多房子都专门修建了挂国旗的位置。美国的另一大城市旧金山的街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部美国名人志。还有圣弗朗西斯科有很多街道也都是以历史人物命名的。美国还有许多全国性的纪念日与节日也是以人物命名的,例如:马丁路德金日、哥伦布日、乔治华盛顿纪念日等等,这些都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核心价值观。

美国高校将校园环境建设视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个必经途径。校园环境对学生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是学校的隐形课程。在校园硬件建设上,精心思考,精心设计以景育人,在石碑、雕塑以及校园建筑中得以体现。校园环境又分为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在软件环境中,美国高校充分考虑其教育价值,以俄亥俄州立大学为例,学校通过本州生长的一种橡树与俄亥俄州立大学两个品牌结合成一体,该标志所展现出的大学精神是韧性和顽强,既向外展现了朝气蓬勃的阳光形象,又向内增进了师生的凝聚力。

3.注重知行逻辑:积极倡导社会实践活动

在美国高校极为盛行实用主义,它主要强调的是经验的重要性,将“知识”归结为“行动的工具”。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上,美国高校均认为课外活动为学习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绝佳的实践学习机会。学生受到课外活动、家庭教育活动以及社区服务活动的影响,让学生体验合作与团队精神以及奉献精神,践行尊重与责任等核心价值观。

美国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十分重视学生对社区的回馈热情,社区志愿者服务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与道德准则。社区服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解决存在的现实社会问题。美国的道德准则认为只是成绩好的学生并不是特别受欢迎,一个学习成绩好又懂得回馈社会的学生才是今后最可能成功的学生,美国是一个不以成绩论英雄的国家。因此,美国高校一条招生标准提到是否有为他人无偿服务的经历是重要的加分项。

二、我国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内部教育缺陷与外部环境压力的双重困境下,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拘泥于惯性思维的教育模式,存在着教育形式单一化、内容空洞、形式主义、主体性缺失等问题,最终导致教育成效差、缺乏信任、消极倦怠等问题,呈现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与当初的设想的严重落差。

1.教学形式的单一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是一种精神上的、抽象性的、崇高的观念形态。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形成了过高过空、注重课堂形式的教育价值要求,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特点与传播逻辑。课堂教学虽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但单纯地课堂教学会导致教育的低效率。

2.教育内容的严肃化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各种负面信息经过放大以后,对大学生的影响是长远的,足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维,这就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挑战。而以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就出现这样的情况:教育者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体性、知识性和逻辑性,却忽视对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回应,从理论到理论,这就导致教学内容过于严肃,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效率低下。

3.教育方式的灌输化

灌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时过境迁,当历史环境发生深刻變化、教育对象发生深刻变迁、教育技术出现深刻飞跃,灌输方式明显已经不适合今天的社会了。“95后”大学生作为从小就生活在网络社会的新一代,他们思维活跃、主体意识强,对灌输式教育极为排斥,课堂上激不起学生的任何学习兴趣。因此,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目前“95后”大学生上并没有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教育结果的排斥化

批判教育理论的鼻祖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中提到“以物为本”的教育模式,该模式的运用方法是以学生被教育、教师教育;学生守纪律、教师定纪律;学生听课、教师教课;学生适应教学内容、教师做出行动;学生惟命是从、教师灌输教学内容给学生;学生被考察、教师思考。而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与自由”在现实教学中得到相反的教学效果,学生出现了消极倦怠的思想,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排斥与抵制心理。

三、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改进对策

1.转变教学形式:启动隐形课程

加强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形式的关键是启动隐形课程,以此让学生信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与真理性。隐性课程是指在宏观主导下通过间接的、无计划的、隐形的社会活动让学生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受到影响的课程,这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是课程的两种表现形式。我国完全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做法,在诸多课程中渗透更多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塑造青少年价值观,让多学科共同作用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合力。社会的软环境与硬环境是由精神结构与物质结构分别组成。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教育物质环境,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物化成能够直观感受的现实存在。另外,高校还可以积极响应党的十八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将党的政策引入到校园中去,因势利导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改变教育方式:注重实践教育

当前,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教育是先决条件,在有了理性与情感认同后,还必须依靠充分的实践教育。要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学习与生活中,切身感受并体验,还要将实践内化为自身的认知,外化为自觉行动,这与过去的灌输教育是截然相反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多用于事实教育,提倡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本能的收获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内化为品格。其主要途径可以通过:

一方面,引导与关注实践活动。教师通过安排与设计不同角度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真切的感受认知冲突,从而形成自我认识与理解,从而将社会主义内化为自有的观念为准则。还可通过引导学生转换立场,让大学生在一个客观的环境里去思考问题,观察事物,来获得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可。举例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准则是诚信,教师可以设定一个以“诚信、法制、富强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答应同学的事情一定要说到做到,考试不舞弊,遵纪守法,遵守校纪校规,鼓励学生刻苦学习,用学到的本领为国家“富强”而努力等具体的表现形式。

另一方面,要创立一个实践的体验平台。通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去体验,才能吸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含义,在教师的带领下,改变自我,完成社会化转型。这些活动包括:三下乡、参观国防教育展览、爱心支教、学雷锋等活动,有助于学生体验爱国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本实践活动出发点健康,种类多,形式丰富多彩,更具有浓厚的政治性。

3.引导教育结果:关怀人的价值

在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应当提倡人的价值理念,以人为本,回归对人的价值关怀。人的价值是指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对教育成效、管理以及目标所起到的积极影响。整个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师,他们处在一个支配与主导的地位。除此之外,教育活动的客体是指学生,他们是处在一个协助与附属的位置。我国的传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对立教育,灌输式教学,俗话说“师严道尊,教乃可施”,完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让学生与教师在真正意义上进行平等基础上的思想交流,最终导致学生受到压抑,其主体性也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回归对人的价值关怀:第一,要将人作为教育的本质,将人作为教育的主体与目的,而不是教育的客体与被改造对象。在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在社会实践、课堂学习、日常生活、党团活动等形成合力,为当代大学生在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有积极的情感体验。第二,要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一方面,作为教师要主动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的问题大致包括在校学习成绩、校外兼职情况、未来毕业打算等等,从情感沟通上吸引学生内化价值观的价值准则;另一方面,鼓励大学生在实践中关注价值观的行为过程,了解学生的内化感受,加强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服务人民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第三,要实现教师与学生由灌输式向交流式自然转变。真正的教育必须要有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交流就需要有大量的对话。对话式教育让教师与学生的精神世界达到交流和升华,教育效果也必然会提升。

四、结束语

我国高校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十分必要与关键的。当前是高校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如果我国高校没有成功的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那么别的价值观就会趁机占领。因此,我国高校要用社会主核心价值观来解决当今学生在认知上的困惑与盲从,为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而努力。

[责任编辑:刘慧婷]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观美国高校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