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晖+罗斌辉
[提要] 基于创意园区的积极意义,以及国内研究现状,结合现代城市设计方法与策略,从理论分析到实践项目,总结和提出现代城市设计理念及其历史成因。近年来,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城市建设中形成较好的契机,为城市更新发展提出一条新的途径。
关键词:城市更新;改造;创意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14日
在当前城市发展背景下,创意产业成为时下的一个新兴知识产业,创意产业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挂钩使得创意产业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区的社会竞争力。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英国,布莱尔工党在提出“新英国计划”时第一次提出了关于创意产业的概念。在现在的欧洲,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与金融行业比肩的产业,因此发展“知识”产业、发展创意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都成为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产业转型,知识创新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把科学发展观和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我国的一些一线城市已经成为发展创意产业的先锋。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具有先天的文化和经济背景优势,北京的创意产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创意产业聚集区。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在近年来同样快速发展和建设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一线城市开始,近年来其他城市也正在不断地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如杭州、南京、成都、武汉等等。
创意产业园是依托文化和知识的产业园区,它最初形成的雏形是创意工作者、艺术家等自发改造的工作聚集区,在政府推动的作用下,依靠有效的规划以及营建协助和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目前,新的发展阶段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与商业结合的复合型园区,对于维持园区运营、增加园区活力也具有正面的作用。
一、当代城市设计观念发展初期——从功能主义到系统主义
自工业革命开始,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打破了过去农业社会下功能单一,原始的城市发展建设模式。工业社会之前的城市形态和环境在进行相对简单统一的规划和控制就能使城市维持较好的秩序和统一性,这在较小规模的工业前社会是较好达到的,但是工业革命的到来打破了这样的城市发展形式,城市规模随着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骤然扩大,由此便产生了一系列的复杂问题,同时产生的土地价值和所有权的变化使得城市建设和开发成为了只考虑纯粹商业利益的行为却忽视了城市整体发展和人的其他现实需求。在思考和解决城市发展建设和城市环境改善的过程中,当代对城市设计的观点逐渐形成和发展,在批判中革新。
针对工业时代城市发展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自1933年以来,CIAM在《雅典宪章》提出功能主义城市的观点,虽然在《雅典宪章》中提到了应该对城市中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进行保留,但是对于功能主义的城市设计观来说,主要在城市功能的严格划分,它对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总体上是一个忽视的态度,在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概念中,他对城市规划推崇的是一种推倒重建式的方式,他的方式对于复杂的城市环境和结构来说是片面的,对于功能分区的过于严格的划分造成了生产与日常生活关联性的降低,反而使复杂的城市结构矛盾加剧了,造成了城市运转效率的降低。
因此,面对新的城市发展带来的更加多元化的要素,城市发展涉及课题的日益复杂化,在现代主义主张的功能城市,即后现代城市设计观中,从更加全面系统的角度来关注城市设计、城市建筑和人的关联,以及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一部分建筑师根据结构主义的观点,完善了城市设计的思想,在城市设计中对城市中存在的种种多样性、复杂性的要素进行综合考虑,城市形态和城市的空间环境是互相渗透协调发展的一个统一整体。根据结构主义的观点,结构是由一个系统构成的,系统由各个成分构成,结构就是一个按照一定规律形成的综合体,结构主义就是在这个系统的基础上来做研究。对于城市来说,便是强调在复杂的城市系统整体上来考虑城市设计,当然是对于之前功能主义城市理念的反对,功能主义只是在孤立的考虑问题。
在“小组10”的金巷住宅區规划中,首次提出了“空中街道”的概念,利用空中连廊的形式将生活空间和社会环境融合起来,这是最早的从建筑空间上对功能之外的人的生活、社会化要素以及城市组成要素的考虑,在对城市要素的界定上更加接近人性的环境,从街道、房屋和区域划分生活空间,而每一种分类都是各种类型功能要素和结构的集合,这已经不是如功能主义上把城市孤立的划分为居住、工作、交通和娱乐简单的四个功能区块了。
二、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关注——类型学与场所理论
瑞典哲学家哈尔登认为:“大多数人认为最好住在一个充满记忆的环境里,知道前前后后是什么东西,会使人感到安全,在我们跟环境和历史的联系中,文化的认同是归属意识,这是由物质环境的许多方面造成的,这些方面提醒我们意识到这一代人跟过去历史的联系。”
类型学理论的产生,使对于城市历史建筑的关注成为了当代城市设计理论的重要部分,类型学理论的观点从对城市建筑的历史形式的总结和归纳中作为城市形态和空间的设计语汇。实际上类型学对历史建筑的关注更多的是在于从历史的城市元素和城市空间关系中寻找类型和结构的本质。希特作为早期关注欧洲城市设计的先驱之一,他就提出了对于城市设计要从古代的城市布局中寻找思想源泉,包括从古希腊的城市广场和中世纪有机城市中那些复杂不规则形态的街道形成的空间形态等等。同样的罗西在他的城市设计观念里发展出“类型城市”的思想,他将城市作为建筑的场所背景,建筑构成城市的有机部分,建筑的存在一定是在现有的城市语境中产生的,包括了城市内在的历史性结构。城市的历史和传统空间就成为了新建建筑的场所载体。
类型学的观念还带给现代城市设计一种新的营造视角,在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利用城市历史环境中的类型和空间形态,塑造出新的具有历史延续性和文化内涵的城市公共空间,这对于使用历史建筑的空间改造具有极大的参考意义。
三、城市更新运动与人文主义的城市设计观
从古希腊开始就形成了有关人本主义的观念,而现代的将人文主义带入城市设计中的,来自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城市更新运动。西方国家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恢复后进行了大量的城市建设活动,而城市更新运动中对城市的规划试图用一种推倒重建的方式来进行,直接而粗暴的城市更新方式,缺少对城市复杂性的认识,加剧了对城市文脉和历史肌理的破坏,而功能分区上对城市核心区的简单划分,使得曾有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生活脉络瓦解了。
基于这个时期对城市更新实践的失败探索,西方的建筑理论、城市理论开始着重关注城市环境以及人文关怀,而实际上,在之后的一些新的城市更新中,往往都转向了城市历史文化、城市生活环境、社会经济因素等综合考量的设计,以此来创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和活力的城市。
在城市更新运动之后,关于城市设计的理论探索中,结合了研究人的行为心理和环境关系的心理学讨论人与城市空间、城市环境的关系,这就是从人文主义出发的城市设计观,它更加关注人的尺度,并且从城市的大规模的建筑体量形成的超常空间考虑,它更关注的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活化的空间,在城市这个巨大空间纬度的层次上同人的内在体验形成的关联性。凯文林奇提出的城市意象理论就是这样一个关注人的城市环境中的心理体验和行为模式的理论。凯文林奇将城市的空间环境抽象为五个构成要素,即路径、边界、区域、节点、标志,以这五个构成元素为基础构成描述城市可意象性。
四、当代城市设计观总结和思考
当代城市设计观的发展从孤立的功能主义到后工业时代对人文和历史文化的关注,便是对城市方方面面要素和城市复杂性的关注。那么,当我们进行城市内场地建筑设计时,就要带有多维的观点去理解设计,从城市空间、城市语境的复杂背景中去考虑建筑设计,包括工业遗产改建的创意园区建筑,本身它基于的工业遗产建筑就带有城市历史文化的关联性,而新的创意园区建筑又是一个功能复杂,服务于城市经济需求文化需求的建筑,在这样的条件下建筑空间设计便是一个综合考虑和分析问题的过程。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和生.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施骏.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现状和思考[J].中外建筑,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