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婷婷
女儿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我很少让她讲过故事。每每借口忙碌,最多也只是在睡前,给她读个故事而已。并且,因为很少跟孩子用普通话交流,孩子的普通话也不是太好。尽管如此,我还是接受了老师交给的任务——参加幼儿园举行的讲故事比赛。于是挑选了一个不长的故事
——《变来变去的汤》,
开始训练。
那时候,拼音还没有学,汉字也不认识几个的女儿,便跟在我后面,一句一句机械地念。仅仅念了三遍,女儿的眼睛就开始游离,念的腔调也似乎饱含着天大的委屈。第二天放学回家,照例开始训练。还是带读。然而,在别人孩子身上的那份耐心,却在自己孩子身上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我读到口干舌燥,女儿那边却是别扭的声音,满脸的苦相。我压着火,坐下来稍事歇息,想平复心情,突然,我自责起来: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平时没培养,现在让她超水平,怎么可能呢!带着愧疚和歉意重拾书本,继续。反复如是地,训练了十来天,女儿终于在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比赛的时候,特意抽个时间去看了,女儿与一等奖的孩子相比还有些差距。表情不够丰富,语气不够抑扬。得了个二等奖,女儿却是非常高兴,她还不知道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区别在哪里,只知道有奖状就好。事情过去了一段时间,有一天,女儿看电视上的少儿才艺展示,她也叨叨着要表演。“宝贝,那些哥哥、姐姐是弹钢琴、拉二胡,不是讲故事。”“你教我啊,你教我就会,那个讲故事我不也一学就会了吗……”
看着女儿认真而自信的样子,作为教师的我,悟到那次参赛的真正意义,正如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真正的收获,并不是那张奖状,而是随着奖状积累起来的学习信心与主动参与的品质。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活。”学习的信心不是凭空而至,它就像我们的信用额度,只有不断地通过刷卡消费而后及时还款来累积的。以鼓励代替批评,以赞美来启迪学生潜在的动力,自觉地克服缺点,弥补不足,会使学生怀着一种积极的心态,创造出一种和谐的气氛,赞美就像荒漠中的甘泉一样让人心灵滋润。
再说一个女儿刚上小学的故事。做父母的都心疼孩子,轮到自己的孩子值日,家长们便都去帮忙。而只有我,这个一直与孩子同处一所学校的最近的我,却很少去。
还记得女儿一年级的一次值日,早上,女儿就找到我,说“妈妈,今天我值日,下午放学后就去帮我扫地哈!”也许是怕我不答应,或者怕我忘记了。中午放学时,女儿再次给我说了这件事。我说:“扫地应该是同学们自己的事情啊!”她不以为然:“我的同学都是爸爸妈妈扫的。”我:“我不去,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的。”“那个桌子、椅子太挤了,太重了,不好扫。放学了,我还要做作业。他们都是爸妈扫的!”带着满肚子的委屈,女儿回自己房间了。
我嘴上虽硬,但下午放学后,还是想去看看。毕竟,做严母,也要严而有度嘛!我去女儿教室的时候,只剩下她和另一个小女孩了,估计其他孩子的任务在家长的代劳下,早就结束回家了,这两个小不点,一会儿拿起扫把扫地,一会儿又抓起抹布擦灰,仿佛千头万绪,不知道从何处开始。想想也难怪,在家里,除了在我的帮助下洗过一次碗,女儿好像还没有做过别的家务。她当然是茫然不知所措,看到眼前的情形,我竟然脱口而出给了他们建议:不妨先扫地,最后抹桌子吧?有了我的建议,两个孩子拿着小笤帚,干得欢着呢!来来回回把地掃了好几遍,我又帮着拖了一遍,又和她俩把桌椅抹干净、摆整齐。看着整洁的教室,两个孩子很有成就感,我也很开心。我就想啊,到学校里帮孩子值日的家长,也不一定就都错,当然前提是:孩子也得参与。
这件事让我真切的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内在需要就是“为自身而存在”的应然性。人是自为的存在,人的超越性决定了人只是在企图成为什么的时候才取得存在。人是把自己推向未来的个体。在这种孩子既有需求,又有目标的情况下,我们就应该正确引导。这样,孩子的发展中的内在需要和外在环境的统一,亦即人的发展应然性与实然性的统一,以达到教育过程中人的内在需要和社会的外在需要之间的可行度。
有的时候在适当的时间给孩子适当的方法指导,走在孩子的身边,走进他们内在的心理,理解他们真正的心声,扶植他们美好的心愿。给他鼓励与支持,一起面对人生的一次次学习,一个个挑战,对孩子如此,对学生也应当如此。因为我还是一名教育工作者!
作者单位:
安徽省金寨县梅山第一小学